一本书勾起 “一个城市的文化记忆”

纳凉好读物:我走进《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书香世界

曾祥裕

 时值炎夏,持续高温,从北京回赣已有十天了,我哪儿都不想去,躲在陋室,拿起前不久网购的《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在短短五天内,夜以继日读完三大册。读完后,我内心充满感激之情,感谢作者----日本著名阳明学研究大家冈田武彦,引领我穿越历史,了解了一个真实的王阳明,打开一扇光明窗口,重现发现王阳明心学思想太美!

我为一位日本老人长达二十五年研究王阳明的毅力表示敬佩,这说明王阳明思想具有跨越国界、超越民族的普世价值,所以他的思想, 留芳后世。

读斯书,勾起我对“一个城市的文化记忆”。值得欣慰的是,我的故乡赣南是王阳明心学重要实践地,是王阳明“文治武功”的实践之地。作者在书中大量篇幅详尽描述了王阳明当年主政赣南两年剿匪时心学思想的形成与完善的过程。

纵观王阳明生命历程中,为创立心学呕心沥血,到贵州龙场悟道,再到巡抚南赣,最后到客死南安舟中,这是其筑就思想大厦几个重要关节点。正如专家所言,其在南赣所建立的事功可以说是重要的,如果说在贵州龙场的悟道是其“成圣”之途最重要的一步的话,那么他在南赣出任巡抚时期的成就则奠定了他“成雄”的基础。

王阳明破敌之后写给友人的信中说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王阳明对赣南的深远的历史影响是,用文化重塑赣南人价值观和社会风气。

王阳明在赣南推行与教化有关的措施就是立社学以训蒙童。正德十四年三月,王阳明在征讨三浰结束后,即立社学。

“ 先生谓民风不善,由于教化未明。今幸盗贼稍平,民困渐息,一应移风易俗之事,虽未能尽举,姑且就其浅近易行者,开导训诲。即行告谕,发南、赣所属各县父老子弟,互相诫勉,兴立社学,延师教子,歌诗习礼。出入街曲,官长至,俱叉手拱立。先生或赞赏训诱之。久之,市民亦知冠服,朝夕歌声,达于尾巷,雍雍然渐成礼让之俗矣。”

由此可见,王阳明立社学的最重要目的就是要以其作为教化百姓的手段,播洒文明种子,匡正风俗。

除此之外,王阳明还在赣州开设讲坛,兴修书院,宣扬“心学”。据史料,王阳明主政期间及之后较长时期,赣州、南安二府各县邑也涌现了不少书院,如于都县龙溪书院、罗田岩濂溪书院、龙门书院、雩阳书院,信丰县桃溪书院、壶峰书院、崇正书院,兴国县安湖书院、鸿飞书院、长春书院、南山书院,会昌县湘江书院,安远县濂溪书院、太平书院,上犹县兴文书院、东山书院等。

正由于王阳明在赣南立社学、修书院等一系列措施,使赣南开始产生了一大批以科举仕进位目标的士大夫群体,文风开始鼎盛,至清中叶,赣州已由昔日的盗区转变为文物衣冠之邦。

我读完冈田武彦巨作了解了王阳明对赣南文化事业所作的贡献,回首现实,又感到遗憾, 昔日的濂溪书院、阳明书院,还有其他书院,如今何在呢?我曾就读赣州一中,有阳明书院,但是有其名无其实,没有王阳明一丝文化留存;在那个批林孔年代,我们身处宝山不识宝,从没听到哪位老师提及王阳明,更不用说阳明书院的历史。

行文至此,也许有人问,你读了冈田武彦的《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受到何启迪呢?

一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指导风水研究者走出书斋加强实践。

梁启超说:“阳明知行合一这句话,最有永久价值而且最适用于现代潮流的了。”

王阳明表述“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即知就是行、行就是知。 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凡谓之行者,只是着实去做这件事。若着实做学问思辨的工夫,则学问思辨亦便是行矣。”这是强调知指导行、行实践知,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结果。这里提到的“学问思辨行”,就是《中庸》提出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王阳明用一个“做”字把前四者都纳入“行”的范畴。他的理由是,行离不开知,因为“若行而不能明觉精察,便是冥行”;同样,知也离不开行,因为“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这就是“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知行是一事之两面,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觉悟理解的方面叫做知,切实用力的方面叫做行,两者是不能分开的。

这告诫风水研究者,传承和发扬中国风水文化,不可停留在书斋中,脱离实践研究风水,等于隔靴搔痒,得不到真切体悟。

二是修心目的在于变化气质。王阳明心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或者说心学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变化人的气质。

王阳明说:“变化气质,居常无所见,惟当利害、经变故、遭屈辱,平时愤怒者到此能不愤怒,忧惶失措者到此能不忧惶失措,始是能有得力处。”

如何克服心魔?王阳明开出良方:“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具体说来就是:

1.立志:王阳明说:“志立而习气渐消。学本于立志,志立而学问之功已过半矣。”

2.“省察克治”:就是反省自己、克制私欲邪念。

3.事上磨练。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这告诫我们克服不良习气,一定要积极投入到现实环境的磨练中去,只有多吃苦,多经事,才能将那些诸如渴望走捷径、浮躁、傲慢等习气磨掉,从而变化气质,完善自我。

三是解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难题,在于“致良知”。王阳明在三浰贼被剿灭后,班师途中,路过太平堡(今赣州龙南县杨村镇)。自古以来,“太平堡太平,天下太平。”杨村远离县城,位于九连山麓,山多田少,山民多不能自足,因此世代多有“乱民”出现。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王阳明大为感慨:贼与民之间当真只是一道坎呵!内心有良知则为民,内心失良知则为贼。如何将山贼转化成良民?王阳明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如何致良知? 王阳明指出:“良知者,心之本体。”“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

王阳明认为“致良知”是要人发展良知,而不是教人在“良知”这个“体”上用功,需在“体之用”上用功,也就是在“良知发用流行中”用功,旨在教育人根据自己的道德理性来按“天理”行事,“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使“事事物物皆得其理”。

王阳明的“致良知”提示人们要思想解放,不必迷信圣贤和经典,不必在权威面前屈己从人,“学者读书,只要归在自己身心上。若泥文著句,拘拘解释,定要求个执定道理,恐多不通。盖古人之言,惟示人以所向往而已。若于所示之向往,尚有未明,只归在良知上体会方得。”

“舍心外求”。“天下古今圣愚之所同具”者是“吾心之良知”,经典所揭示的“天理”亦即“吾心良知之天理”,“心外无学”,经典不过是我心之注脚而已。以“吾心之良知”去“臆断”经义,无须拘泥后儒的成见,因为“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他还说:“义理无定在,无穷尽。”圣人述经均因其有作为于当时的补偏救弊,并没有也不可能穷尽义理,后人学习经典是必要的,但不可死守其章句。

这点对风水研究者很有启迪,当下风水研究存在死钻死扣风水古书的现象,认为古人所说的都是绝对真理,句句是真理。这易导致盲信和盲从。如古今阳宅大不一样,古代没有高楼大厦,外环境没有高压电线杆,没有高架桥,没有铁路火车,也没有家电、手机以及电磁波等,对这类外煞如何化解?古人没有教你,你只有在传承古老风水学知识基础上,吸收现代其他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来补充古代风水术的不足。这就是说,风水研究“致良知”,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王阳明思想博大精深,充满“正能量”,切合人的生命本性,对我们风水研究拨乱反正而言,非常有针对性“接地气”。通过领悟王阳明的“良知论”,从而引导我们朝着“善”的方向发展——知本体、知大道、知生命、知价值、知知识,知实践,一切均摄于昭明灵觉的本心,不离与天合一并纯然至善的人性,最终做到“知行合一”,运用风水学识,为促进人类生态文明发展,展现出各自的人格风姿和人生价值。

诚如作者冈田武彦说的一样:“当人厘清了生命的意义,把全部的意念都放在实践生命意义的斗志里,那种酣畅纯粹的美,就是心学。”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