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对于隋炀帝的评价多趋向于无道暴君。特别是其三征高句丽,历来被看做是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的确,三征高句丽确实给国内带来了沉痛灾难,甚至于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但是随着近年来历史研究的深入,对于隋炀帝的很多行为需要重新进行判断。对高句丽用兵绝不是一时兴起,而是隋炀帝审时度势之后维护边疆稳定的重要举措。

隋炀帝杨广画像

地缘政治决定了隋朝用兵的必然性

朝鲜半岛与中国东北地区接壤,辽东地区一直是高句丽觊觎之地,也是它向东北亚扩张的前哨阵地,故半岛与中国北方政权之间的关系一直非常微妙。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高句丽与北朝诸政权存在朝贡的关系,但是高句丽出于对自身安全和利益的考虑,再加上中国国内局势动荡,南北政权对峙,高句丽暗中支援南方政权对抗北方。史料记载,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期灭掉北燕,北燕君主冯弘逃往高句丽。然而当太武帝要求高句丽送还冯弘时,高句丽王高琏却拒绝。但是对于江左政权,高琏的态度却完全不一样。宋文帝元嘉十六年意欲北伐,高琏特意献上八百匹战马作为支援。高句丽与江左政权保持友好关系可以说是互惠互利。二者一个在东北地区,一个在长江以南,二者的合作能够成功牵制北方政权。毕竟一旦南方政权消失,中原王朝对于辽东地区就如同探囊取物。

等到隋朝建立,北部有突厥、吐谷浑等族,东北则有高句丽、契丹等族,不仅如此,高句丽与突厥之间关系密切,存在同盟关系。此外,隋文帝时期,高句丽还一直在设法策反靺鞨、契丹等隋朝属国;私下与隋朝工匠联系,以扩充军事力量;对隋朝派遣而来的使节严加看管;边境上派遣大量间谍,并不断杀害边境居民;派遣间谍深入隋朝,密切关注隋朝的一举一动;对陈朝的灭亡表示同盟国的悲哀。上述一系列行为都使得隋朝国内一致认为,高句丽对隋朝国家安全的危害仅次于突厥。隋炀帝大业八年征讨高句丽的诏书中也有详细记载:"诱纳亡叛,不知纪极,充斥边垂,亟劳烽候,关柝以之不静,生人为之废业。在昔薄伐,已漏天网,既缓前擒之戮,未即后服之诛,曾不怀恩,翻为长恶,乃兼契丹之党,虔据海戍,习靺鞨之服,侵轶辽西。"

当突厥被隋朝利用离间计削弱势力之后,高句丽就成为最为突出的军事目标。远处长安的朝廷担心,高句丽会对河北地区带来不利影响,因为河北地区从北齐时期开始就一直带有很强的分裂情绪。开皇十八年,高句丽王率领靺鞨万余人进攻辽西地区,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隋文帝遂因此事令汉王杨谅统兵讨伐高句丽,此役虽然失败,但却表明隋朝北部边境政策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也预示着隋朝已经下定决心准备彻底解决长期困扰北部的边防问题。

高句丽王国古墓的壁画,一个贵族妇女与她的仆从

征讨高句丽是隋文帝在位时的既定政策

隋朝的边患问题主要来自北方,以突厥、高句丽、土谷浑等为中坚力量,从西北到东北的北方少数民族对隋王朝北部边境构成了一个半圆形的巨大包围圈。陈朝灭亡之前,双方一南一北,遥相呼应,给隋朝带来巨大压力。而原属于东魏北齐的势力范围,即所谓的"河北地区",有很强的胡化倾向,极容易发生叛乱。河北地区与辽东地区紧密相连,隋朝对这两地的政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隋文帝开皇二年设置河北与西南二行台,以并州总管府为指挥中枢,协调整个华北地区的政治与军事行动,重点则是应对边防上可能来自于突厥、高句丽等其他民族联盟的侵扰,并希望能够在军事和边防方面对包括东北在内的北部边防问题及时做出反应。

从隋文帝的"河北政策"可以看出,安定辽东和河北地区,征讨高句丽是隋文帝的既定国策。《隋书·刘炫传》记载:"开皇之末,国家殷盛,朝野皆以辽东为意。"可见隋文帝时期,征讨高句丽就已经是天下共识,所以三征高句丽绝不会是隋炀帝临时起意,也不会是一意孤行。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

对高句丽作战的各种条件已经成熟

司马光曾言,隋朝的鼎盛时期就在隋炀帝治下的大业五年,即公元609年。大业五年之前,隋炀帝将主要精力放在国内生产建设方面,促进帝国繁荣富强,不断巩固隋文帝打下的江山社稷。大业五年之后,隋炀帝就开始着手解决威胁隋朝安定的边疆问题,特别是高句丽问题。为了攻打高句丽,隋炀帝在国内做了一系列准备工作,包括多次南巡江淮,北巡突厥领地,建造东都洛阳,开挖大运河等等。

营建东都洛阳一直被看作是隋炀帝的另一个暴政。但实际上,从不同角度上来分析,营建东都是有必然性的。隋朝首都位于长安,关中地区,地狭人稠,粮食供应经常不足。有时遇到灾情,皇帝也不得不就食洛阳。此外,营建东都也是为了加强对包括江南、山东、河北等在内的整个关东地区的政治、军事控制。至于修建大运河则是为了保证营建东都洛阳成功的配套工程。运河的开通使得江南粮食物资可以源源不断的运往洛阳,保证洛阳物资供应不会匮乏,也使得隋朝的政治军事力量进一步延伸到江南地区,日后在攻打高句丽时,江南的粮草也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往辽东前线。

此外为了保证攻打高句丽时没有后顾之忧,隋炀帝还要努力解决突厥与吐谷浑等西北及北方民族的问题。为此,隋炀帝继续延续隋文帝在位时期的"离间北夷"的政策,继续离间并打击突厥和吐谷浑。据《隋书》所载,大业八年之前,炀帝所到之处多数是在长城内外或"河北"地区,目的则是解除突厥及吐谷浑的战斗力。在崔君肃等人的努力下,突厥的启民可汗与处罗可汗的关系不但被成功地离间,而他们之间的纷争也进一步加深,另外,崔君肃还促成了西突厥与隋朝的联合军事行动,基本消灭了吐谷浑。可以说,吐谷浑的灭亡,是隋炀帝"以夷制夷"的经典范例,从此隋朝西北边境的压力大大缓解。大业八年正月,隋炀帝又将西突厥一分为三,进一步削弱了西突厥的实力。从此,隋炀帝东征高句丽就无后顾之忧了。

我们要承认三征高句丽确实让隋朝民众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隋炀帝本人对隋朝的灭亡也负有重要责任。但是绝不能以偏概全。隋炀帝发动的战争虽然失败了,却为日后唐朝攻下高句丽无论是在经验上还是军事策略上都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