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扎囊县雅鲁藏布江北岸桑耶乡的哈布山下,河渠索绕、树木葱郁、环境幽静,正是念佛修身的绝佳去处。藏传佛教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庙桑耶寺便伫立于此。

桑耶寺以其殿塔林立、楼阁高阔、规模宏大,融合了藏、汉、印三种风格而造型完美的建筑题材广博、技艺高超、绘塑精湛的壁画造像,以及众多木雕石刻、唐卡等文物瑰宝而闻名于世。

西藏第一座寺庙

公元7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分别与唐王朝、尼泊尔联姻,迎娶了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同时,也将佛教引入了西藏。及至8世纪中叶,吐蕃达到了其全盛时期。时任赞普的赤松德赞笃信佛教,他以桑耶为根据地,大力扶持佛教,除从印度迎请莲花生、寂护等大师外,还从唐朝请来大批高僧,翻译佛教经典,传布教义,灭苯兴佛。

赤松德赞不仅将印度的两位佛教大师迎请至西藏弘扬佛法,还决定为他们修建一座寺院。经过莲花生大士的实地勘测,最终选址在靠近吐蕃冬宫的雅鲁藏布江北岸兴建,并由寂护设计出了建设方案。据《桑耶寺志》记载,762年,赤松德赞亲自为寺院举行奠基,此后在莲花生大士的主持下,经过长达十二年时间的建造,于775年终告落成。

相比大、小昭寺,桑耶寺都要至少晚几十年,那么又何以被称为西藏第一座寺庙呢?这是因为,所谓寺庙,指佛、法、僧三宝俱全的佛教场所,在此之前兴建的佛像供奉场所,都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僧人,桑耶寺落成后,首创藏人出家为僧的先例,建立僧伽制度,广译经论,讲学修行,建立专修道场,使佛教大大发展起来,从而形成了藏传佛教“前弘期”的盛况。

内涵丰厚的建筑布局

佛典《贤者喜宴》有云:“此寺系一难以想像之建筑,此世间无以伦比之寺院”。位于全寺中心的乌策大殿,是一座梵、汉、藏合璧的三层建筑,为建筑史上所罕见。其底层为藏式风格的石头结构,中层为汉式风格的砖瓦结构,顶层为印度风格的木质结构,所以,又有人称桑耶寺为“三样式”。

桑耶寺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其少见的奇特建筑布局,整座寺院是按照佛经中的“大千世界”的结构布局设计而成,是依照密宗的曼陀罗建造的。

乌策大殿位于全寺的中央位置,象征着宇宙中心、也是佛之居所的须弥山;太阳、月亮殿,象征日、月;大殿四角方向建有红、白、绿、黑四塔,代表四大天王;大殿周围东南西北分别建有四座神殿,代表佛经上所说的四大洲;四座神殿附近又建有八个小殿,代表八小洲;寺院圆形围墙长1008米,代表世界外围的铁围山。

桑耶寺的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奇特,初入寺中,也许会被鳞次栉比殿塔林立的奇怪布局所迷惑,但如果了解了这些单独建筑所蕴涵的意义和在整个寺庙布局中所起的作用以后,便一定会为这座在建筑史上无与伦比的辉煌建筑群所倾倒、所折服。

古老而传奇的故事

桑耶寺自创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藏族文物古迹中历史最悠久的著名寺院,是吐蕃时期最宏伟、最壮丽的建筑群,寺内珍藏和保存着自吐蕃王朝以来西藏各个时期的历史、宗教、建筑、壁画、雕塑等文化遗产更显出其珍贵与魅力。

寺内供奉着众多造型生动、庄严华美的佛像,藏有大量梵、汉、藏文典籍,各殿四周绘满以宗教和历史为题材的壁画。

桑耶寺壁画内容极为丰富,但比较有独特风格的壁画题材是“桑耶史画”、“西藏史画”、“莲花生传”、“舞蹈杂技”等内容。

在桑耶寺乌孜大殿一、二楼回廊上的壁画,尤以东大门左侧回廊的壁画最为精美生动。壁画以连环画的布局形式,详细描绘了桑耶寺兴建的全部过程,例如寺院竣工时,赤松德赞亲临现场主持开光大典的盛大恢宏喜庆的场面,以及莲花生大士、寂护大师为吐蕃第一批僧人巴·色朗、藏勒珠、麻·仁钦却、昆·鲁益旺波、巴·赤协、恩兰·吉瓦却央、白若杂那七人剃度出家(藏史称为吐蕃“七觉士”),苦修求佛的场面。壁画还真实生动地记录了桑耶寺历史上遭受火灾和火灾后重修寺院的场景。的确,这种“寺史画”,完全是将“寺史形象化、生动化、大众化”的一部连环画。

桑耶寺壁画在藏族美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不仅因为桑耶寺是藏传佛教兴起的发源地之一,也在于桑耶寺壁画内容丰富多彩,在艺术技巧上吸收了印度、尼泊尔、汉地、克什米尔等地的艺术手法和绘画美学观念,逐渐形成了藏族自己的艺术创作风格、流派以及多民族文化艺术吸收融合的典范。

桑耶寺属于山南市扎囊县桑耶镇管辖。从桑耶寺东面的哈布日神山望去,寺院与周边的民居错落有致,相依相偎。据说,游览桑耶寺最好的时间是清晨,天色微明,登上哈布日神山,看旭日从东方缓缓浮出,一轮红光破破天际,衬托出一篇壮美奇景。从这里俯瞰桑耶寺,一座完整的曼陀罗式“坛城”尽收眼底,当金光铺满桑耶寺,在炊烟轻扬和钟鼓声中,发现这座古寺无与伦比的美丽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