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孩子,都是家中的宝贝。孩子生病时,我们做家长的,总会特别担心特别焦虑。很多家长都会选择带着孩子去医院,孩子病愈后,又会有部分家长会考虑“是否被过度医疗”这个问题。

家长们的疑虑大致分为两类:

1.过度用药:明明只是一个小感冒,居然还给我孩子开抗生素/挂点滴。

2.过度检查:医生说的那么严重,还要我孩子做全面检查,结果还不是什么事儿都没有。

当然,像这样的疑虑,相信很多家长都多多少少有过(包括我)。那么,以下问题,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呢?

1.抗生素真的猛于虎吗?

近几年,抗生素猛于虎的言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入人心了。在几本育儿畅销书中,这个概念也经常被提及。我并不是专业人员,不知道这个言论的背后,有多少数据支持,所以,我只能分享一下个人作为患者的一个体验。

我妈是抗生素+挂点滴组合的忠实拥护者。在我记忆中,即使医生说,我这病吃点药就能好,我妈还要求医生必须给我挂点滴、开抗生素。

按照理论,我应该产生了很强的耐药性,但是实际情况是,每次抗生素治疗都能够很快起效,也没有出现一次比一次用药量增加,或者疗程变长的情况。而在我初中之后,体质变强,就很少去医院了。

而现在,我带孩子去看病,也只有一次医生给我们配了抗生素,我觉得抗生素只是一种普通的药物,存在即合理,医生给配就吃,不配就不吃。孩子的病症变化很快,针对孩子的病症,医生的经验总是比我们非专业人士多的。

2.过度检查应该怎样界定?

我曾看到过一个家长的诉苦,大意是说,她家孩子身体不适,初步检查后,发现一个指标不正常,有恶性疾病的可能性,于是医生开了更多的检查单子,花了不少钱,结果,检查出来并不是恶性疾病。

这个流程在我看来完全没问题,但是这位家长就觉得医生是在过度检查。那么到底怎样去界定过度检查呢?我想每个家长心里都会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标准。

可能有些家长会说,医生都会把后果讲的很严重,检查不得不做。而事实上,医生的确是如实地将可能会出现的最坏的结果告诉了你,很多时候,都只是一个几率问题,到底要不要赌一把,最终决定权还是在家长手上。就像打疫苗一样,有很多收费疫苗,也会把不打的最坏结果告知家长,最终要不要给孩子打,也是家长来做决定。如果您的专业知识够用,对孩子的病症也有把握,也可以问清楚医生需要做哪些检查,有不愿意做的检查,拒绝就是了。

另外,如果对一个医生的诊断抱有怀疑态度,我们也可以带着孩子,多跑几家医院,多做几次诊断,尽可能的减少误诊几率。

诚然,每行每业都会有品德败坏的人从业。但是,毕竟这种情况只是少数,并不是大势所趋,也不是医院的大风向,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因噎废食。

我觉得我们做家长的,既然选择把孩子送去医院,那么就应该对医生的诊断持有最基本的信任态度。据说培养一个医学生需要七八年的时间,还需要几年的实习才能正式上岗。所以,我一直认为,医生所储备的知识,一定是超过我们阅读育儿书籍所得到的医学常识的。当然,如果家长有兴趣,也可以研读专业的儿科教材,对孩子的病多一分掌握,少去一次医院,那么对于大家来说,都是好事。

那么大家对于这个问题是怎样看待的呢?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