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古老的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共十枚,高约三尺,径约二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周宣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

姚元之(1773-1852) 临石鼓文

石鼓文的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从书法上看,石鼓文上承《秦公簋》(春秋中期的青铜器,铭文盖十行,器五行,计121字。其书为石鼓、秦篆的先声,字行方正、大方。横竖折笔之处,圆中寓方,转折处竖画内收而下行时逐步向下舒展。其势风骨嶙峋又楚楚风致,确有秦朝那股强悍的霸主气势。然而更趋于方正丰厚,用笔起止均为藏锋,圆融浑劲,结体促长伸短,匀称适中。古茂雄秀,冠绝古今。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下面,书思给大家整理并讲解《石鼓文》学习方法:

一、横画

先以五字执笔法执笔,藏锋逆入,中锋运笔,匀速行笔,走笔时有提有按,提按相间,在笔画的中央从左向右均匀平稳地运行,至收笔处提笔圆转,缓慢收锋,使归于画中。要求端若引绳,起止无迹。画有长横、短横,其法相当。

二、竖画

先以五字执笔法执笔,藏锋逆入,中锋运笔,使笔由上而下垂直运行,走笔时有提有按,在笔画的中央从上向下平稳运行,至收笔处提笔圆转,从右向左缓慢收锋使归于画中。要求振动下行,所谓鳞勒之笔,竖有长竖、短竖,其法相当。

三、横弯画

先以五字执笔法执笔,藏锋逆入,中锋运笔,从左向右均匀平稳地运行,至弯处笔管外揠,作转后,中锋下行,至收笔处提笔圆转。相当于横画与竖画以外拓法相交合。

四、竖弯画

先以五字执笔法执笔,藏锋逆入,中锋下行,至转笔处笔管外揠,提笔右行,至收笔处提笔圆转,收锋归入画中。相当于竖画与横画以外拓法相交合。

五、左右弧画

(1)相向式左右弧:用笔过程相当于竖画,写左弧时笔管微向右揠,写右弧时笔管微向左揠。写出后字形与括号相似。

(2)相背式左右弧:将上述的左右弧变成右左弧,即先写右弧后写左弧。注意运笔至弯曲处时,笔力随腕使转,平稳过度。

六、上下弧画

(1)相向式上下弧:上下弧的运笔相当于基本相当于横画,所不同者,写上弧时,藏锋入笔后,笔管微向左揠,右肘向外撑开,笔随腕外转;写下弧时笔管微向右揠,笔随腕内转。

(2)相背式上下弧:与相向时上下弧的写法相同,只要将上下颠倒过来,使上弧在下、下弧在上即可。

七、圆弧画

圆弧笔画相当于左右弧画对接在一起的样子,先写左弧,弯度较大,注意保持中锋饱满,再写右弧,也是弯度较大。所需注意者,一是藏锋起笔,二是弯转圆和,三是接笔处需焊接到位,不留痕迹,四是保持点画婉转流畅。

八、S形弧画

这种弧画看起来有点繁难,实际并没有那么难,只要把它看作是左竖弯、右竖弯和左竖弯的结合就可以了。藏锋入笔后,运用腕力左右使转,中间不要间歇停顿,笔锋始终在笔画的中央运行,至弯曲处时,须将笔锋轻提,旋转的角度应当控制平稳,注意保持点画的婉转流畅。如果感到一次运笔有困难,可以分两次运笔,但要特别注意两次运笔之间的衔接,不能出现接口的痕迹,也就是说,要把下一次运笔的起笔起到上一画的里面去,如同焊接在一起的一样。

九、宝盖头

篆书的宝盖头是自中央向左右两边分张扩展出来的,如同一个大屋顶。先以五字执笔法执笔,自中间逆锋起笔,做圆势,略下行。转腕向左,至字之左半尽处外拓向下,略向内弯,至下向左圆收;再自上面中间逆锋起笔,向右行至字之右半尽处,提笔外拓转弯,略向内弯,至下向右圆收。所应注意者在于左右对衬,两边做弯,不宜用折。

十、弓字形

这是练习篆书转弯的根本笔法,以五字执笔法执笔,藏锋逆入,笔管左揠向右运笔,以逆势至横尽处右弯,快速提笔右揠左弯,行笔至横尽处,外拓下弯,再快速提笔左揠右弯后行笔于画半处右揠下弯,略向左提笔出锋。所应注意者,画不能粗,以细劲为上,手腕要活,左右运腕自然流转,多用提笔,轻而有力,浑劲苍茫。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