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襄王为魏惠王之子,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在位。他在位之时,魏国土地没有丧失,魏国兵力也在增强。《战国策·魏策一》:“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馀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疋。”公元前293年,韩魏联军在伊阙战败,魏将犀武被俘,犀武的一番话:“竖子,何谓降也!魏持戟百万,今虽败,犹有甲兵数十万。魏王聪颖,治下谋臣良将不可胜数。汝辈庸才,岂能敌邪!”白起怒而起,杀犀武于新城。犀首的意思是魏国本来有百万军队,今天虽然战败,韩魏被斩首二十四万,但魏国还有数十万大军。可见魏襄王时魏国兵力之强。下面看魏与秦三战两和的过程中,魏国国力是如何复苏的。

第一战、从公元前318年到公元前314年,三晋与秦大战。公元前318年,魏襄王即位之后,继承了魏惠王后期的外交政策,合纵攻秦。魏、韩、赵、楚、燕相约起兵攻秦。这是东方国家的第一次合纵,虽然失败,但还是对抗秦东扩起到了积极作用。后来三晋再没有发生内战,再次团结在一起与秦作战。

公元前317年,秦攻韩赵联军于修鱼(今河南原阳县),齐攻赵魏联军于观泽(今河南清丰县)。《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使庶长疾与战修鱼,虏其将申差,败赵公子渴、韩太子奂,斩首八万二千。”《史记魏世家》记载:“魏哀王(即襄王)二年,齐败我观泽(在今河南清丰县西南)。”《史记六国年表》记载:“齐败魏赵观泽。”这一年,虽然三晋战败,但秦国也并未占领修鱼,齐国也并未占领观泽。因为从以后史书的记载来看,此二地还属三晋。究其原因,秦孤军深入,后又被三晋击回函谷关;齐国还不是三晋联合的对手。

公元前316年,魏国军队应当有一次反攻,因为上一年,秦军与韩赵激战于修鱼,韩赵联军被斩首八万二千,秦军当也损失不少。并且公元前315年,《古本竹书纪年辑证》记载:“今王四年,郑侯使韩辰归晋阳及向。二月,城阳、向,更名阳为河雍(即阳,战国魏邑,在今河南济源市西南),向为高平(今河南济源市南)。”从韩归还魏地,能看出来公元前316年魏国军队有一个收复西方失地的过程。之所以被韩占领是因为公元前317年秦军西进过程中韩为抗秦主力,而魏为东方与齐战的主力。所以魏国在主力东调之时,把西方的一些据点让韩国来防守。现在韩军损失太大,魏军在结束东方战事之后,又集中兵力西进击秦,收复东方失地,同时韩国把原来的一些魏地还给魏,魏国在阳和向筑城以抗秦。

公元前314年,秦国军队展开了反攻。《史记魏世家》:“秦使樗里子伐取我曲沃(今河南陕县西南),走犀首、岸门(今山西河津西)。”同一年,韩也与秦战于岸门。当是韩魏联军与秦军在现在的山西河津与秦作战,韩魏战败。岸门之战非常惨烈,秦国进攻了一年,才占领岸门,斩首韩军一万,魏军成功撤离保存了有生力量,这表明秦国东扩受到了韩魏的顽强抵抗。这次战败之后,韩魏与秦进入了疆持阶段。从公元前318年到公元前314年,秦与三晋进行了长达五年的战争,双方兵力损耗非常大,秦国虽然取胜,但秦国东扩没有成果,如要东扩还得继续与三晋大战,双方拉锯战之下,秦也不会有结果。所以双方选择了和解。

第二阶段,秦与魏进入了魏襄王时的第一次和解期(从公元前313年—公元前308年)。公元前313年,《史记魏世家》:“秦 [来]立公子政为太子。与秦会临晋(今陕西省大荔县东朝邑镇西南二里)。”魏国和韩国打不过秦国向秦求和。秦国之年以答应是因为秦国从公元前318年到公元前314年,与三晋连战五年,兵力损耗也非常大,但并没有占领东方领土,秦国要调整扩张方向。公元前312年,秦国开始攻楚。夺楚国汉中之地。

公元前312年,韩魏助秦攻楚,南至邓(今湖北襄樊襄阳邓城)。秦之所以攻楚有以下原因。第一、秦国自公元前328年占魏上郡(今陕西延安和榆林)之后,一直想东扩,但没有成功。魏国公孙衍发起六国合纵,虽于公元前318年伐秦失败,但秦国之后大举东侵遭到了三晋的顽强抵抗。公元前317年,韩国以被秦斩首八万的代价让秦军兵力大损,而魏国保存了大量兵力,于是之后以魏国为首的韩魏军队联合义渠发起反攻,又把秦军击回了函谷关以西。秦国虽于公元前314年又在岸门击败韩魏联军和西方击败义渠,但秦国这么多年来作战,东扩并没有成功。魏国的合纵还是起到了抗秦的作用。第二、楚国与三晋合纵关系已经破裂,因为公元前318年五国合纵伐秦,楚国作为纵长楚军未至。公元前317年到公元前314年三晋与秦大战,楚国也没有援助,所以秦伐楚之时,三晋也是不会援助的。并且公元前313年,韩魏迫于秦的压力与秦已经建立友好邦交。不只如此,楚本为合纵长,多次大战而楚不援晋,楚国实际已背叛盟约,把所有的压力都压在了韩魏身上,韩国损兵八万,楚答应援韩而兵一年未到,韩魏从楚欺骗他们盟约的角度来说是恨楚的。所以在秦攻楚之时韩魏也对楚国发起了进攻。现在秦国唯一担心的就是齐楚联盟,通过张仪诈楚,破坏掉了楚齐联盟,楚国就成为了孤家寡人,秦攻楚之时,韩魏齐同时攻楚,楚怀王不败才怪。当时的世界第一大国,秦国最惧怕的国家就这样由盛转衰了。我们一般可怜楚怀王,现在细看原委,楚怀王这也是报应。他不讲信用:为东方之纵长,盟友伐秦而楚不攻秦;与齐联盟而为了得秦六百里地辱骂齐王。张仪正是看出了楚王的不讲信用,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也给了楚怀王一个不讲信用。所以楚怀王其实是被自己的不讲信用给打败了。

公元前312年,魏国“击齐,虏声子於濮。与秦击燕。”可见魏国此时国力还是很强的。百万大军不是吹出来的。公元前311年,魏国又攻卫,拔列城二。《史记魏世家》:“伐卫,拔列城二。”《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八年,翟章伐卫。前310年,《史记魏世家》:“与秦王会临晋。张仪、魏章皆归于魏。”前309年,张仪死于魏。公元前308年,魏襄王又与秦武王会于应地继续与秦保持友好关系。公元前307年,《史记六国年表》:“魏太子往朝秦”。但在同一年,“秦击魏皮氏,未拔而解。”秦魏又进入了战争期。

这段时间的和平期给了魏国国力恢复和土地扩张的机会。魏借秦楚大战之机,南败楚;借五国攻齐之机(前312年,由于齐灭燕,秦、魏、韩、赵、楚合攻齐)东败齐;魏国领土南扩于楚地。而秦国在公元前312打败楚国占楚汉中之地后,也进行了四年的休息,于是公元前308年,又开始东扩,把战争的矛头先对准了韩国。秦国采取的是连横魏国打韩国的政策,魏国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虽与秦还保持友好而没有出兵攻韩,但也没有帮韩国,犯了战略上的错误。公元前308年开始,秦韩进行了宜阳大战,战争持续一年至前307年结束,没有别的国家帮韩国,韩国战败,被斩首六万,宜阳(今河南宜阳)和武遂(山西省垣曲东南)被秦国占领。

秦国从公元前308年开始东扩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秦在公元前312年败楚之后,国家实力更强了,并且经过了四年的休息。另一方面,秦国外交采取了和楚政策。秦惠王想分化楚与韩魏齐的关系,以便下一步攻韩魏。在攻楚的第二年,秦惠王就表示愿还汉中之半给楚国。为什么呢,因为齐国齐宣王愿放下前嫌与楚订立纵约,写信给楚怀王表达此意,秦国怕齐楚再次联合。如若齐楚联合以攻秦的话,秦国是必败的,更不要说再加上韩魏赵了。但是楚怀王没有听齐宣王之言,还是选择了亲秦。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入洛邑“窥周室”,与大力士孟说举鼎,折断筋骨而死。秦昭王即位,太后(宣太后)听政,宣太后是楚人,芈姓,称芈八子(嫔妃称号),实行亲楚联楚政策。公元前305年宣太后为秦昭王娶楚女,楚亦娶秦女,秦、楚“合婚而欢”(《史记·甘茂列传》。)前305年,秦昭王与楚怀王在黄棘(今河南南阳南)会盟,秦把上庸(今湖北房山西)归还给楚国。秦、楚关系更进一步亲善。秦与楚亲善的目的就是为了攻韩魏。

第二战、从以元前307年到公元前303年,秦魏进入了魏襄王时的第二个战争期。秦国在和楚成功和休养生息了四年后,于公元前308年,发重兵攻韩宜阳,同时与魏会于应,以避免魏国帮韩国。而魏国于公元前307年还派太子朝秦,秦国成功分化韩魏。韩军苦战一年,于公元前307年被斩首六万,韩国战败。秦国占领宜阳和武遂(现在山西垣曲南)。当韩军主力被秦消灭后,秦国马上暴露出本来面目,开始攻魏。公元前307年,《史记魏世家》:“魏哀王十二年,秦来伐我皮氏(今山西河津南),未拔而解。”秦国在打完韩国后马上来攻打魏国。魏国的和平幻想破灭。其实这本来就是秦的既定策略,攻韩之后攻魏。《古本竹书纪年辑证》记载:“今王十二年,秦公孙爰率师伐我,围皮氏,翟章率师救皮氏围。疾西风。”《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十三年(前306年),城皮氏。秦内乱,杀其太后及公子雍、公子壮。楚吾得帅师及秦伐郑,围纶氏(在今河南登封市西南)。翟章救郑,次于南屈。”韩魏在外敌面前再次联合,秦国慑于韩魏联合,归还韩国武遂。前305年,秦楚会盟于黄棘,同时《史记魏世家》:“秦来归武王后。”表明秦要对魏发动大的进攻了。前303年,《史记》:秦拔我蒲反、阳晋、封陵。”秦攻魏,取蒲阪(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晋阳(在今山西芮城县西)、封陵(今永济西南黄河渡口)。又再度攻取韩地武遂。同年,齐、韩、魏因“楚负其纵亲而合于秦”(《史记·楚世家》),三国联合攻楚。楚怀王以太子横为人质,向秦求救。秦遣客卿通率兵救楚,三国军队退去。公元前302年,韩魏迫于秦的压力,再度向秦求和。

第二和、公元前302年,韩魏迫于秦国的进攻和秦楚联盟,向秦求和。前302年,《史记六国年表》:“魏与秦会临晋,复归我蒲坂。韩太子婴与秦王会临晋,因至咸阳而归。”

公元前301年,秦攻韩取穰(今河南邓县)。齐国乘机联合韩魏。而韩魏也迫于秦国军事压力选择与齐结盟。为什么呢?因为秦楚联盟的形成对齐国形成极大威胁,同时秦国东进是必然要消灭韩魏的。而公元前301年,秦国进攻韩国的穰,就是一个信号,这件事把韩魏逼向了与齐国结盟。其实公元前303年,韩魏齐三国就结盟攻打楚国,但由于秦救楚,三国军队退去。楚国为了表示感激,送太子横入质于秦国。公元前302年,韩魏本来又倒向了秦国一边,但是公元前301年,秦国又攻韩国的穰,所以就把韩魏逼得与齐结盟。而这件事的运作者就是齐国之相孟尝君。

在合纵成功后,孟尝君就向楚国发动了攻势。公元前301年,三国对楚国发动了大规模的垂沙之战。齐、韩、魏联军进攻楚国的方城(河南省南阳市下辖县),双方隔沘水(在今河南唐河境)列阵,相持达六个月之久。齐将匡章派人探测水情,楚军射箭,齐军不能靠近。后来有牧羊人告诉匡章楚军多之处为水浅之处,匡章大喜,派精兵夜袭楚军,在垂沙(今河南唐河西南)大败楚军,楚将唐蔑被杀。联军乘胜攻占重丘(今河南沁阳北)、宛(今河南南阳)、叶(今河南叶县),楚国宛、叶以北的土地为韩、魏两国夺取,楚怀王派太子横为质子于齐求和。而楚国的盟友秦国,并没有救楚,反而借口楚太子横逃回楚国,也进攻楚国,并于公元前300年取楚襄城,杀楚将景缺。齐韩魏三国败楚之后,把下一个目标指向了秦国。

第三战、前299年至前296年,魏两次与齐韩合纵攻秦。公元前300年,楚国败于四国之后,于公元前299年,楚怀王又与秦国会盟。结果这次会盟,楚怀王被他的外甥和妹妹给扣在了秦国。秦国乘机大举攻楚,取八城,下一年又取楚十六城。前299年,韩魏与齐会于韩国,正式结盟,并立韩公子咎为韩国太子(原来的太子婴亲秦)。公元前298年,韩魏齐合纵伐秦,攻至函谷关,黄河、渭河之水绝一日,可见战争之激烈。而司马迁在这里又用了他的“隐笔”,没有写战争的结果,也没有写死了多少秦军,只写了一个河、渭绝一日。这场战争秦军战败。公元前296年,三国再次击秦,秦军再败。这次秦军被打的招架不住了,开始求和。秦国归还了韩国武遂和河外(黄河以南)之地,归还了魏国河外和封陵之地,秦国势力退出函谷关。那么三国为什么不乘势攻秦呢,因为三国不团结。

公元前296年,魏襄王去世。子魏昭王即位。我们纵观魏襄王之世,魏国是没有丧失土地的。并且也没有魏国被秦军斩首多少的记载,所以魏国在魏襄王时期国力是有所恢复的。这归功于魏襄王的外交政策,虽然有的时候并不光彩,如韩与秦激战而不救,但客观上保存了魏国的军队,为公元前296年的合纵胜秦奠定基础。谥号为襄:辟地有德曰襄 、甲胄有劳曰襄、 因事有功曰襄 、执心克刚曰襄 、协赞有成曰襄 、威德服远曰襄,魏襄王是名符其实的。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