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第一次真正学习推轮椅,是在黄子恒跳水意外瘫痪的半年后。那年,他22岁。

我们一群朋友趁学校假期租度假屋,有朋友驾车载子恒过来,我们便到附近的樟宜海边走走。

当时,我才发现推轮椅并非想象中简单:停下时锁轮、下斜坡时倒退走、上斜坡时要尽全力推。

我一度没发觉自己站在稍微倾斜的地面上,双手暂时离开手把,下一刻轮椅却往下滑,吓得我赶紧冲上前抓住。最令我惊讶的是,把安危交给我的子恒,却比我还冷静,并没责怪我的意思。

其实,意外发生后的初期,我对子恒生活上的改变非常好奇,也想了解他心理上如何调整。然而,我总觉得这话题太过敏感,怕触动他的伤心事,所以尽量避而不谈。

坦然面对现实

虽然不算非常熟,但我们每年会碰面几次。时间一久,我发现子恒很坦然面对现实,他总会详细解释他的情况给身边朋友听,就像老师教导学生一样,不厌其烦。

渐渐的,我越敢问他更多,并从他口中更了解残障人士的生活。

印象最深的,是去年圣诞节在朋友家的聚会。我们当时搭德士去载他,天下着倾盆大雨,他家一带偏偏又有突发性淹水情况。路途上,我担心他无法上下车,毕竟把他从轮椅转移到车子内,是需要时间的。

幸好,他组屋楼下最近刚建有盖走道,他妹妹也下来帮忙,熟练地把哥哥转移至车内,子恒才不至于变落汤鸡。

我问他,以前没建有盖走道时怎么办?他说,车子只好驶入组屋底层,方便他上下轮椅,是没办法中的办法。

建立独立生活自信

当下我猛然发觉,这些对我们“可有可无”的基础建设,其实对残障人士有多重要。他们能否独自往返目的地,还是仍需依靠他人撑伞,或把轮椅拉上小台阶,都取决于周围设施。

多数的公共巴士现在都有无障碍设施,残障人士搭公共交通反而更为方便,能直接坐轮椅上下车。这看似简单的设施,不只方便残障人士,更能建立起他们独立生活的自信。

子恒好友的毕业典礼当天,子恒就独自乘搭巴士,顺利抵达他不熟悉的校园内。好友知道后既感动又开心,他说子恒这小小的成就,意味着他迈向独立生活多一步。

意外发生后,朋友满天下的子恒并没封闭自己,而是继续往常的社交生活。对子恒来说,不论是推轮椅、喂食(现已能自行用餐),或从轮椅转移至车内,朋友帮他完成这些日常行动时,正是他教育朋友的最佳机会。

他愿意分享的心态,让他周围的朋友乃至陌生人,对残障人士的生活有进一步认识。要不是他,我或许还不知道他们得面对的无形挑战,更无法亲身了解打造包容性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黄子恒以实际行动证明,一个人能发挥的力量,不取决于个人能力,而是在于心。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