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您一个问题“一年当中有几个季节?”您大概会觉得我非常可笑,这个问题,幼儿园的孩子都知道!

一年不就是四季?难不成还能是三季?五季?开玩笑!

我想说,一年还真有可能是三季。孔圣人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故事是这样的:

一天,子贡在门外扫地,这时一身穿绿衣服的人走了过来,说要拜访孔子,不巧的是孔子正在休息,他不便打扰,便和子贡闲聊,“你身为孔子的得意门生,想必学识渊博,请教你一个问题‘一年有几季?’”

子贡一脸诧异,心想:这人远道而来,就为了如此弱智一问题?

子贡不屑地答道:“还用问吗,当然是四季。”

绿衣人却信誓旦旦道:“不对,是三季!”

紧接着便是互不相让的辩论赛,最终也没有论出个结果,不得已,叫来孔子做评判,并以输者给对方磕三个响头为赌注。

孔子的评判让子贡满心不服气,孔子说:“一年确实是三个季节!”最终结局以子贡给绿衣人磕头而告终。

绿衣人走后,子贡满腹怨气问老师:“一年明明四季,您为什么向着外人非说是三季呢?”

孔子笑道:“你没看那人一身绿衣,分明是蚱蜢变的,蚱蜢春生秋死,一年只经三季,从未见过冬季,所以他的潜意识里,一年只有三季,你再这么争辩也是枉费口舌。”

子贡听后,恍然大悟。

这就是“三季人”的故事,故事真假不论,但其中的哲理发人深思。

生活中的“三季人”随处可见,你若与之讲道理、分高低,就只有生气的份儿。就像“夏虫不可以语冰”……

家庭环境不同、知识结构不同、生活阅历不同导致人与人思想不同,乃至三观不同,那么想要说服“三季人”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面对“三季人”,我们不妨跳出纠缠的怪圈,做个清醒的旁观者,而不是试图压倒对方,最后身心俱疲,两败俱伤。

隔壁一位阿姨讲过一件事情:

曾有一位邻居约她地里挖野菜,由于自己上了年纪且患有骨质增生,已经不能做下蹲这个动作,于是她打算带个小凳子去。

谁料,那位邻居竟冷嘲热讽:“你咋不搬张床去呢?躺在上边挖不是更得劲!”

阿姨听后,心中不快:“你瞅瞅你说这话,我这不是身体不好吗?要不谁愿意这么麻烦!”

听完阿姨的话,我劝道:“生气不值当,大概她顺口一说,没什么恶意。”

阿姨口中的邻居曾说过,她们一家人身体倍棒,几十年没和疾病打过交道,都快忘记药片长什么样了。

话虽夸张,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对于腿脚不好的阿姨之痛,那位邻居是体会不到的,更没意识到她的无心之举已经碰触了阿姨那因为长期病痛而敏感的神经,因长期走路不雅而脆弱的自尊。

那一刻,邻居就是阿姨眼中的“三季人”,她的话让阿姨深感受伤。

还记得曾经看过倪萍的《日子》,感受她的主持风格,感受她的善良大方,感受她雅之若兰的心境。

后来,据媒体报道才知道,她因儿子退出舞台,远赴美国陪儿子踏上漫漫求医路,一退,十年。

十年,历尽艰辛。为了昂贵的医药费,她不顾剧本质量,给钱就接,许多人对她非议、质疑、甚至谩骂。

面对不知内情的“三季人”的苛刻指责,她不争不辩,咬牙坚持,用她的乐观勉强,始终相信姥姥说的“如果你不想倒,任谁都推不倒”。终于迎来了柳暗花明。

如果她与“三季人”一般见识,那我们今天也看不到她在《今世缘》中的淡定从容。

如同高山不能理解大地的宽广,大地无法领略宇宙的浩瀚;

如同春天不懂夏天的热情,秋天不懂冬日的高冷;

如同大树不见小草的娇嫩,小草不见花儿的美艳;

如同白天不懂夜的黑,你永远不懂我伤悲……

生活总太多“三季人”,有你,也有我,虽尽力避之,却也做不到尽善尽美,无论是谁,我们都不妨给予宽容、理解、帮助。

如果给不了对方冬日暖阁,请不要妨碍他们岁月静好。

(图片源自网络)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