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上最值钱的是你的名字,而不是你的头衔

推荐语:真的“大神”可能从来不说自己过去的头衔和功绩,但你只要坐下来和他聊上十分钟,就能马上被他的真知灼见所深深吸引,心悦诚服。所以说,名片上最值钱的并不是什么头衔,而是你的名字。印一张名片只要几毛钱,而打造你的个人品牌,可能需要一辈子。

01、

前两天从朋友那里听来一个故事。

他自己开了个广告公司,需要招一个客户服务总监。简历看了不少,挑中一个经验和背景都比较符合的候选人,而且人家还是89年。

广告这个行业,青春才是第一生产力。

结果面试的时候一塌糊涂,用朋友的话说是鸡同鸭讲。不仅专业知识东拼西凑,案例剖析也缺乏逻辑,更让他大跌眼镜的是对方还特别拽,“月薪少于三万免谈”。

我听了倒吸一口凉气。

后来朋友说,看那位候选人的简历,经手过的辉煌案例无数,呆过的公司都是大牌。顶着某某公司客户副总监的头衔志得意满,没想到一轮面试下来这么经不起推敲。

他后来好奇,去和行业相熟的朋友打听这位候选人的背景。才知道原来对方专业水平马马虎虎,做小朋友时参与过的案例通通说成是自己的功劳。但他两年换了四份工作,每跳槽一次名片上的头衔就升一级。

“原来遇到一个头衔控,幸好没有把他招进来。”朋友感慨道。

02、

我也遇过不少这样的头衔控。不仅是广告行业,互联网,金融,投资,线上传媒,但凡现在发展都还不错的行业,这样的人数不胜数。

他们信奉一套“头衔至上”的职场哲学。见面第一件事就是拿出自己的名片:

“投资总监”,“客户总监”,“合伙人”,“CEO”,“CMO”,“创始人”,“资深顾问” ......

无形之中眼花缭乱的头衔就筑起了一道装逼的围墙,堆砌出自己社交的资本。然而奇怪的是,越和他们深入聊下去越让人开始质疑他们的头衔名不符实。

我曾经和朋友去一个酒局,遇到一位自称是某公司(行业内Top 5)的创意总监。名片拿出来,斗大的“创意总监”四个字占据几乎名片30%的版面,让我一度怀疑是他自己印的。但朋友不懂这些,反而心生敬意,急不可耐地坐下来和大神推杯换盏,深入交流。

席间,这位大神从小米的发烧友概念说起,再论Apple 的饥饿营销,接着又说到NIKE 的奥运会传播战役,他激扬文字,逐一点评,仿佛都是亲身参与指导过一样。

但是不巧这些内容我越听越熟悉,越听越像我几天前看过的一篇行业评论文,里面举出的案例,说辞甚至讲述的顺序都和这位“大神”的叙述迷之契合。于是我忍不住问他为什么不写一篇这样的文章,没想到大神说:

“还没来得及写,这些都是我刚才喝酒的时候想出来的。”

我赶紧找了个机会拉着朋友夺门而出。

还有一次,另一个朋友想给公司找一位高管,也不知道哪里的猎头帮他推荐了一个号称“中国营销界资深泰斗级”的大师。

大师到公司第一天,做了一件无比奇葩的事情。他把公司所有员工都拉进自己的微信群,然后在群里发了一个百度百科的链接。点开一看,大师伟岸的形象赫然在目,过去的光辉头衔如滔滔江水延绵不绝,里面甚至还有一条写道:“曾担任国家羽毛球比赛裁判”。

原来营销大师闲暇的时候还喜欢玩儿跨界。

然而这些辉煌的头衔并不能帮他在公司树立起威信,和客户开会的时候沉默不语,指导工作的时候逻辑混乱,讨论方案的时候牛头不对马嘴。最后朋友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请走了这位大神。

03、

现实工作里,这样的人比比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特别能忽悠。

仿佛唾沫星子飞一下,一片江山如画。

而为了凸显自己的“权威”和“不容质疑”,他们会准备几套牛逼闪闪的名片头衔,背熟几段广为人知的案例分析,结交几位行业里的资深大牛(当然,他们是不是真的认识大牛你就不知道了),再在朋友圈晒几张高端峰会的合影照片,然后就堂而皇之地出来骗钱了。

最受苦的当然是各大公司求贤若渴的老板和HR们。

费了好大力气拿到大神的简历,安排了一轮又一轮的面试,层层筛选,将心比心。本来以为能够修成正果,谁知最后还不如不请。

当然也有兢兢业业去做背景调查的。但这更耗时耗力,况且在现在这样信息爆炸的环境下,调查出来的结果未必能真实反映候选人的水平。从投入产出比来看,似乎也不划算。

04、

不知从几时起,“会忽悠”已经成为现在职场人士行走江湖的必备技能。毕竟能说会道也是一个人实力的体现,走到哪里都会受欢迎。君不见有人凭借几张PPT就能造汽车,谈几句情怀就能融资上亿。但很多人却一心只追求嘴皮子功夫,忽略了自己内功的修炼。

胸无点墨,却也大放厥词。碰到对这个行业不了解的人,尚且能蒙混过关,但若真碰到了专业人士,马上就原形毕露。

后来我建议朋友自己去研究一下行业的专业知识,先把自己武装起来,才能一辨真伪。

对方言必称“大数据”,你就去了解一下什么是大数据,它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现在行业内取得了哪些共识和进展?既然有“大数据”,那有没有“小数据”?

对方言必称“病毒传播”,你就去了解一下什么样的内容才会在网络上引发病毒传播,病毒传播有没有什么共性的规律可循?

对方言必称“粉丝经济”,你就去了解一下什么样类型的粉丝才容易产生“经济”?实现粉丝经济有没有什么必要条件?那些淘宝皇冠卖家们走红难道只是天天发漂亮的照片就成功了?

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辨别真伪的能力,不人云亦云,才是这个浮躁时代下最可贵的本事。少去吹牛多读书,比任何虚荣的头衔都来的可靠。

就像我仰慕的一位真“大神”,从来不说自己过去的头衔和功绩。但你只要坐下来和他聊上十分钟,就能马上被他的真知灼见所深深吸引,心悦诚服。行业里随便找几个猎头打听一下他,别人的评价都是“传奇”。

所以说,名片上最值钱的可不是什么头衔,而是你的名字。印一张名片只要几毛钱,而打造你的个人品牌,可能需要一辈子。

共勉。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张良计
来源:张良计(ID:zhang_liang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