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拖延不可怕,可怕的是拖延且低效。

国家第57个民族一定是我们拖延族的,而且还是多数民族。

我身边出没着各种同类:同学A,仅剩一个月就答辩了,论文只是简单地开了个题;朋友B,驾照只考了科目一,然后活生生拖到过期;同事C-Z,执行工作时,东拉西扯、东搞西搞、东张西望,时间进度条loading掉七八成后,以哭着也要把事做完的状态赶在deadline前五分钟交差。

网友常被我早睡早起、颇为高产的样子所蒙蔽,问我难道就没有拖延症吗?

有!与生俱来。我妈说我足月了还在她肚子里拖了几天,还有我干嘛早起,初衷是晚上磨蹭,次日不得不早起收拾烂摊子。

我早就意识到,在我理性决策的大脑旁,有只鼓吹要及时行乐的猴子。

但我又不想被这只猴子搞得事态失控,于是我此后的人生,大多是在“既然拖延症治不好”这个基础上想办法的。

我现在也还会拖延,但工作上的任务,总能及时搞定;业余写稿时,也没拖过稿。

我可以恬不知耻地说,我的半条腿已经步入拖延症的高级状态——我瞎掰了个名词——叫做“可持续拖延症”,不误己、不误人、不误事。

如果你也像我一样,对拖延症宣战无数次仍败下阵来,那我的经验可能对你有用。

不择手段地掌握快捷方式

刚工作时,我最烦月底把几十份文档汇总成一个总文档的任务。

机械化的复制粘贴,相似页面的来回切换,技术含量低,还伤精费神,来了新同事后,终于可以交接出去了,差点热泪盈眶。

该同事一看就是拖延症晚期,文档汇总第二天就得上报,他还在悠闲地刷网页玩手游,我都替他着急。

我提醒他这活看着容易做着耗时,他说他百度了方法,分分钟搞定。

我强烈要求他分分钟一个给我看,他演示一遍路径:新建一个word/插入/文本/对象/文件中的文字/选中需汇总的文档,几十份文档瞬间汇总,全选后调整格式,两分钟内搞定。

我内心在咆哮,Office用得好,下班回家早。以前做了那么多无用功真的太亏了。现在我会定期去搜新的软件、APP、工具,或者去请教身边的效率达人。

主动怀疑工作中的默认选项,提前寻找更优方案,我相信很多比我懒的人还比我聪明。

没经验且很重要的事不能拖

作为一名有节操的拖延症患者,有所拖,有所不拖。

以我的经验来说,那些重复多遍,流程常规,发展定型,不出幺蛾子,且在拖延期间心里泰然自若的事情,才具备启动拖延程序的条件。

但是如果对一个新任务,心里没底,经验不足,可能给上游下游添麻烦的事,及早着手做,千万不能拖。

人之所以拖延,原因之一是想延长美好悠闲的时光,若期间忐忑不安、备受煎熬、焦虑内疚,那还是挽起袖子开工吧。

我曾试过几次拖到不能再拖的情况才开始做一件我并不熟悉的事情,结果是手忙脚乱到差点内分泌失调、大小便失禁。

为了避免我的心脏承受太多千钧一发的时刻而心肌梗塞,我决定事前评估,然后再量体裁衣地拖延。

还有那种迟早得做,且后做比先做代价高太多的事,尽量别拖。

就拿洗碗来说,我会饭后马上洗,不然拖到油腻凝固、菜渣牢固时,又得热水泡,又得用力擦,拖得越久代价越高。

先把全神贯注的专注力练出来

重要的事情,专心做!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不去专心做又有何用?

门户网站的标题突然跳出来夺人眼球,手机上各种软件的提示声瓜分注意力,常让我专注力低下。

当任务的进度条已过3/4,而我还毫无成果时,我会开启高度专注模式,毫不犹豫把不相干的软件关掉,手机调成飞行模式,做几个腹式呼吸,一副要上山闭关修炼的架势。

混合了一点紧迫感、兴奋感的我,调动起所有的注意力,打字速度变快,思维脉络清晰,主观隔绝世事,有如神助般地完成任务。

确实有人越到紧要关头越灵感迸发,像是马丁路德金,在发表他生命中最伟大的演讲前夜,凌晨3点起来重新写稿,直到最后他才想出改变历史的“I  have a dream”这四个词。

但如果你是那种“时间充裕时拖拖拉拉,时间紧迫时因忙出错”的人,以你的道行,还不配得拖延症。

在把压轴阶段超常发挥的本事练出来之前,尽早动手,避免误人误己误团队。

在拖延中完成一轮又一轮的思考

据说达芬奇花了16年断断续续地完成了名作《蒙娜丽莎》,拍《肖申克的救赎》的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原先想拍同样出自史蒂芬·金的《迷雾》。

你能说中途跑去学光学的达芬奇和不先拍《迷雾》的弗兰克·德拉邦特有拖延症吗?

达芬奇边画画边研究光学,他把改良后的描绘光亮的方法,加到《蒙娜丽莎》的创作中去;而弗兰克·德拉邦特觉得当时的科技拍不出《迷雾》里他想要的效果,他在拍其他电影时也在暗自积攒着特效技术。

有时候他们看似在拖延,其实是在准备,他们从没忘记初心,潜意识里觉得时机不成熟,持续在酝酿、在思考、在创新。

拿我写文章来说,选定一个选题后,我还是会没心没肺地先玩一会儿,而且在玩的过程中,我有时间去发散思维,想到灵感就拿笔记下。

我发现自己大量好的创意是来自拖延期间,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比早早完成的质量要好。

广义上来说,人人都有拖延症。就算工作上执行力彪悍的人,可能在陪伴家人方面也是个拖延鬼。

在我看来,在我们的一生中,除了那些有确定截止日期的事情之外,还有很多事根本没有一个明确的最后期限。

像是放松休闲、锻炼身体、维系感情等,所以不必对拖延症苛责太多。

既然自己的拖延症治不好,不妨换个思路,升级成可持续拖延症,从边路进攻。

马克·吐温说过,“后天能做得事儿,就别赶着明天做了”,当然这有条件的。

要么有“自己五分钟等于别人两小时”的运行速度,要么有“泰山崩于眼前而不动色”的心理素质,要么有“一切都尽在我掌握中”的驾驭能力。

总之,拖延症是有入门门槛的,没有金刚钻,就别得拖延症。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梁爽 微博:@梁爽笑抽筋了
来源:哪梁爽哪呆着(ID:zheliangsh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