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2016年度中国高峰论坛”10月14日在杭州举行,在论坛主题讨论之一“中国风向标——金融科技在中国”环节中,数位来自国内外金融业界、学界的嘉宾,对金融科技未来的机遇和挑战、传统金融业如何在未来与科技结合展开讨论。参与对话的嘉宾是复星银行集团总裁辜校旭、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高占军、人人友信集团CEO张适时、桑坦德亚太区副首席执行官何泰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创新与战略管理学教授、长江青年学者魏江,天弘基金产品部总经理李骏。本次讨论由BCG全球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张越主持,本文是嘉宾讨论整理稿节选:

过去三年的中国互联网金融

张越:第一个问题,想请你们用自己的视角和经历回顾一下过去这三年多互联网金融到金融科技走过的路,你们的观点变了什么、没变什么,对你们的触动是什么?第一位我想点名回答,想让李骏老师,大家可能不太知道,他最初是在证监会,是我们的监管者,然后投身了互联网金融的大事业,然后又是余额宝,最初创建这个宝宝的创始人,所以我相信他会有非常独特的视角,想请您先启动这一轮的讨论。

李骏:我自己觉得这几年变化最深的,因为我们过去是监管基金行业,现在是参与基金行业。基金行业的市场格局,经过这三年来看,发生了一个惊天的逆转,因为我们倒退回2012年,整个基金市场的格局在销售端还是商业银行的分销占80%,基金公司的直销当时是占15%左右,然后券商一直是低于10%的。经过这三年的变化,如果看去年的数字,现在商业银行的代销的基金的销售只占到了40%多一点,独立第三方的基金销售的发展,已经可以跟商业银行抗衡了。而基金公司的直销,无论是线上直销还是机构客户的直销发展都非常快,两家合起来已经市场占有率过半。所以整个的格局是成了过去整个商业银行行业跟基金行业的格局,是基金一定要去求着商业银行的。而现在大家是回归正常,是一个正常的商业合作伙伴,就是互有利益,互有诉求,所以整个格局的变化,是我认为我这几年以来感慨最深的。


张越:传统金融机构跟后起的这些新兴创新的不管是平台还是金融机构也好,他们之间结构性的转变,几乎是刚好反过来了。那么在创业大军和推动转变的企业家当中,也有一位代表,是接下去我要点名的,人人贷的联合创始人之一张适时。我们当时调研过人人贷,今天很高兴你来到现场,分享一下年轻创业者这几年的观察和体会。

张适时:过去三年里面我感触最深的,我记得所有人都会去讲中国其实是处于一个增信信息缺失的国度,信息积累非常薄弱,过去三年中国的增信信息的积累已经是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体现在我们的业务来讲,三年以前或者五年以前你判断一个客户的分享过程当中,当时的时间是以工作日记的,工作日起,但是今时今日,很多的客户能够以秒级的速度处理他们的需求,包括把一些坏人给识别出来。很多行为数据和交易数据的积累,让我们的增信信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张越: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如果大家了解互联网金融这个领域,跟国外有很多的变形,很大的原因是中国的增信基础设施跟国外有一定的发展性的区别,这一点会造成很多模型在中国落地的时候要本土化,过程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看到所谓的此P2P不是彼P2P的问题。我们有一个很好的代表是来自于券商,中信证券的高总,请您分享一下,不仅仅是代表券商,也代表整个传统金融机构,您对这件事情发展的视角和体会。

高占军:我觉得最近几年从互联网金融到金融科技,最大的变化,我的观察其实是对业态的影响,我觉得现在对国内业态的影响,在座的各位可能都比较清楚,我简单举两个例子,一个例子就是支付宝,就是我们之前的网购消费这一块,在2010年的时候只有四五千亿,到现在我估计应该今年会有四五万亿,这么大的一个网购的金额,占我们整个社会消费总额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5%左右。我们以前在处理交易能力的时候,我记得2010年大概一秒钟我们只能做几百笔,2013年的时候引入云计算,当时一秒钟就可以1.5万笔,今天上午我还特意跑到支付宝大厦,看到了2013年以前使用的那台巨大的计算机,IBM的。2013年把它废掉之后开始引入云计算,处理能力大大提升。而现在我们看到,一秒钟应该可以处理到八九万笔,相比于2010年的几百笔,是个巨大的飞跃。最近的银行业的变化,国内大家都清楚,国外因为负利率的影响,现在没有办法把资金的成本完全传导到资金的这一端,可能能传导到金融机构,但是至于零售的客户,个人的存款人,企业的存款人很难完全存档,而资产的利率在下降。所以整个银行业,尤其是欧洲的银行业,净利润下降是很大的不足。最近我看到最近有一个测算,如果净息差下降10个点,对于税后利润的影响,10个点的变化可以影响税后利润30%。而且可见的将来,你看不到欧洲的银行业通过信贷的增长可以弥补净息差的损失。所以我们看到这样的一些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始进军金融科技。

张越:非常感谢,这些年我们也发表过一个报告是全球银行业的再平衡,当时我们给出全球银行业转型有7个建议,第一个建议是你的CEO要变成投资人,用投资的视角管理你现在的业务组合,用投资的视角管理你的转型和发展,因为自己内生性的增长和经营的视角,已经不足以应对这么巨大的转型压力,以及对转型速度的要求。我们今天也非常有幸请到一位具备投资视角同时也是银行业视角的专家,就是来自复星集团的辜校旭,非常高兴您到现场做一个分享。

辜校旭:我回到你刚才的问题,我觉得这几年以来不变的是创新的实质,不断改变的是不同的表现形式。所以我想刚才其实刚才无论是金融科技还是互联网金融,大家都在不断地创新。但是在形式上不断地创新,此消彼长,传统的向现代的不断跨界和进入到金融领域,试图做一些新的组合,总的来说可以这样回答这个问题。

张越:非常感谢。我们今天还有来自于浙大我们的魏江教授,我想不管您从观察整个行业做建设,全球的范围或者是监管的视角等等,不知道您的观察和体会怎么样?

魏江:我觉得在过去三年的变化,最大的变化是两个,第一个是整个金融的这种民主化,其实到目前为止,我到不太担心高总讲的现有的既得利益集团来做现在的业态,因为不怕,因为他们的模式很难改变。实际上我们做科技金融,其实最早的是阿里。为什么大家都喜欢余额宝,都喜欢阿里的模式?我觉得它改变的是老百姓的金融的民主权益问题,和他的财产的保障问题。这个变化是很大的。这个挑战者传统的产业结构和模式,这是我觉得第一个大的变化。第二个大的变化,确实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正面临着从无序到有序,从草根的无序竞争走向有序竞争的过程,而这就是治理的问题。治理的变化,越来越呈现出有序化,这是第二个变化。但是我们知道,实际上金融服务的民主化和治理的控制权的问题,这两者处理不好是有问题的。这两者如何正确地处理好这样的关系,这是国家所面临的挑战。简单地总结就是,我们的资本在民主化的过程,在走向有序化,然后能够让两条轨道有序地发展。

张越:何泰烨先生,我把您放在最后回答的嘉宾,您也知道事实上中国在金融科技方面,已经超过了很多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我也知道您个人在中国工作生活了很长时间,另外一方面您在自己的国家,又有多年的工作经历,能不能分享一下您的见解?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我们是领先的,领先维度在哪里,哪些是跟国外不同的,成熟市场大家的基本发展逻辑很类似,一定有需求,但是一定有不同的东西造成大家走了不同的路径,所以也想请他来分享一下对于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观察和体会。

何泰烨:确实,在中国的金融科技领域的进展,确实是令人非常惊讶的,首先,我想表达一个我不同的见解,我事实上觉得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几乎是一致的,他们的不同的地方就是概念不一样。金融科技更多的差异性是体现在渠道上,体现在系统上,但是我个人并不觉得金融科技在原来的互联网金融上扮演着颠覆性的角色。我觉得金融科技区别于互联网金融的地方是它的渠道,这就是我个人对于这两个名词之间区别的解释。谈到具体的差别,差不多有五个差异,中国和国外之间的差异,第一个是政府对于创新的支持力度,我觉得从政府监管的角度来说,中国政府对于新型的发明,新型的事物去进行尝试是非常新颖的。另外我们中国没有传统行业的一些负担,因为传统的某些行业还没有能够得到成熟的发展,所以它是完全完成了一个跳跃式的发展。另外一个方面的区别,由于中国金融行业没有太多的历史数据的包袱,所以可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直接就跨越到了金融科技。所以跟传统的一些发达国家不同的一点是中国没有经历传统金融行业的痛点,而且对于我们这些中小企业,以及中国的老百姓来说,他们能够从金融科技获得贷款的便利性,也是超越了西方的发达国家。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这些中国的金融科技的公司,可以很好地解决中小企业以及中国老百姓所面临的借贷、金融方面的小问题,就赢得了大众的欢迎。可以解决这些痛点难点,这是很多发达国家所没有的。

张越:他解释了一下自己理解的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的区别,我们不纠结名词,我们可以看到技术对金融的改变是分阶段的,第一个阶段的改变是解决了触达的问题,比如当年要去网点,现在可以在网上。第二个阶段的时候他特别强调,这个时候需要很多技术元素的组合,可能会组合出新的业务模式来,比如我们今天可以有人人贷这样的公司获得贷款,但是在几年前是不可能的,你必须去银行或者小贷公司在这个层面上,你或许没有看到你从前没见过的技术,但是一定当年没有把技术这样子用在金融行业。当很多元素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或许会出现颠覆式的创新,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也进入了这样的所谓的下半场,我们期待基本的触达问题得到解决的时候,在金融基础手段和核心能力上得到提高。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下半场

张越:引到我的第二个问题,我们很希望知道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也好,金融科技也好,无论如何技术对于中国金融改革,带来的一些机会和挑战,在这个视角上我们去看看中国互联网金融的下半场,是被围剿、消灭、收兵回家吃西瓜,还是说我们下半场有更新更好的期待。您可以从自己的领域里,不管是智能投库还是互联网信贷还是投资、银行,或者是您自己所在的学术领域,不管是宏观还是微观角度,对于中国互联网金融的下半场我们做什么,往哪走,什么是最大的热点,您认为最容易出现颠覆式创新的地方,做一个您的预判。

张适时:我还是从整个信贷领域分享一下,我们对于这块业务的观点,我们一直在说科技金融改变金融的时候,其实是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的。中国个人消费金融的渗透率,这个应该在22%左右的水平,在发达国家大概是40-50%的渗透率。我们2020年中国的GDP翻一番,大概是120万亿,也就是2025年的时候中国有20万亿人民币的这么一个个人消费金融市场。整个构成里面75%是房贷,这是银行的买卖,跟金融科技没多大的关联度。还有5%是汽车领域,这5%的汽车金融领域坦率讲最主要的玩家是主机厂商,因为汽车是很特殊的商品,银行可能也会做一部分,当然现在有人做这样的领域,但是汽车领域在金融科技里面可以做的事情不多。这里面真正可以看到金融科技在个人金融领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10%的发展空间是信用卡领域,还有10%是一般性消费信贷,可能包括旅游分期、3C分期等等的贷款。

在我们看来,这两个领域其实是真正在金融科技有机会去影响的,而且有机会去做的,加起来大概有10万亿人民币的规模,这是我们看到总盘子那么大,金融科技不会让盘子变得更大。支付领域很有意思,像支付宝、微信这样的,其实还是需要更大平台,还是一个寡头的市场,有强大的规模效应。支付这个领域在我们看来,不论是现在的支付宝还是借呗花呗还是微信的微利贷也好,都是这个领域的产品,他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消费贷款,是基于支付为核心,长期黏度的用户,给你一笔随机性的随借随还的产品,是基于支付才能衍生出来的产品。在个人金融下半场里面,这是大家在打的这一块,万亿人民币规模的一般性的消费信贷市场,这里面可能还有很多的细分。在这个领域里,目前其实最大的两块机会,目前已经起来的,一块是我们在金融的现金贷款,这块规模已经发展到今年在整个全中国大概应该有3-5000亿左右的规模水平。另外还有一块,其实是关注的人很少,其实是一块蓝领的3C分期,这块也是这两年来讲发展很快速的领域,做的机构也很多。当然这里面我们也看到一些其他的机会,也会逐渐成熟起来。

何泰烨:在中国,如果你问下一步应该是什么,首先就是金融,你要想做什么呢?首先你想要个人的交易越来越个人化、个性化,如果你想要出国,你想要去伦敦,你要去到旅行社然后买一张票,最好的情况就是这些票的金融服务也要及时连接,将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连接起来,比如说我们要做五到六件事情,我们要买东西,我们有健康医疗,我们要出行,我们要买东西,我们要买车买房,这七个领域大概是占到我们做事情的90%的部分,每一个领域应该都要和金融业进行连接,这样就会更加高效,我觉得这是接下来要发生的一些变化。

辜校旭:我觉得我们会关注三个方面。第一个还是跟信贷领域相关的,一块是刚刚讲的消费信贷,但是消费信贷,我觉得我们会不断去研究一些细分市场,但有些东西很热,发展得很快,但是我们不会投,因为它鼓励的是一种过度,超越自己能力的消费,这是不健康的。第二个是关于产业互联网信贷。

第二块是我们关注的是财富管理,财富管理实际上互联网化也比较早,现阶段我觉得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更加全球化、智能化,这样两个新的特点加入进去。所以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随着中国人更多的进行全球资产的配置这是一个新的机会。第三块就是大家提到的智能投顾,在德国和美国都有很多新的这样的机构出现,我们也在密切关注全世界范围内的这样的企业,结合中国市场,去看它有什么样新的机会。最后就是真正的技术类的一些东西。

张越:非常感谢。接下来其实是两位嘉宾,要分享一下他们的视角了,一位是高老师,一位是李老师。因为有适时在,信贷领域我们说得比较透了,现在我们进入财富领域,现在在这个领域里这种名词非常多,互联网券商也曾经大热了一阵子,背后一定都有它非常本质性的逻辑,也一定有它下一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所以你们二位要贡献一些你们的视角和观点。

高占军:我先说一下互联网证券,我前不久看到普华永道出了一个报告,预测5年之内中国传统的金融业有20%以上会被金融科技所取代,这是一个比较大胆的预测,能算吗?其实我们看有些领域,超出了这样的服务。在证券行业从2014年和2015年的情况里看,其实大于这样的势头。在有一些证券公司,百分之八九十用户的增加都来自于线上。有很多证券公司,现在开始利用搜索引擎,来占领流量入口,来扩大它的客户,很多证券公司利用一些金融门户网站,利用一些移动客户端,来推一些金融产品。最近有一些互联网的巨头,收了一些保险公司,其实就想利用它的大数据做很多事情。所以我觉得其实这种融合的态势还是蛮明显的。我觉得证券行业和金融科技这方面的结合力度,还是有很好的一个发展的势头。

李骏:去年券商都在推自己的网上交易,推独立的APP也是符合行业的大背景的。因为去年还属于是跟余额宝那个时代一样,延续了移动互联网的本身技术渠道普及的红利期,这个时候你只要有浪,你拿块冲浪板大家都有收获。但是今年以来,有一个数据,比如说像招商银行这种大的服务也很全的,他们的独立的APP的活跃度,是在下降的。为什么?其实大的门户,我指的是互联网的入口,微信,手机钱包,这些他们通过服务窗也好,通过公众号也好,把很多的东西整合起来了,所以独立的APP的发展,已经变成了很昂贵的一件事情,不能说没有机会,但是非常昂贵,现在一个互联网理财真正交易的获客成本应该是在200-250块钱,这是最基础的。所以现在券商愿意拿出一些开户费和门市来合作,是认清了结构上的问题,结构上还是有很大的变化的。

还说一下背景,大家说智能投顾,为什么今年智能投顾火起来?其实有一个很大的背景是因为在监管上,中国的智能投顾是公募基金产品的约定交易这件事,是在监管上有了一个政策性的放松。我自己继余额宝之后,去年到今年一直在智能投顾的领域带领我们的团队,在这块持续地做这些事情。

张越:接下来魏教授,您从学者和观察整个经济行业的视角,帮我们做一些下半场的预判。

魏江:金融业,不管是信贷服务,还是理财服务,还是其他的服务也好,我觉得如果技术能够为人服务,这是个非常好的前景,但是如果人为技术服务,本末倒置。我其实对中国未来的判断,我自己的看法,恰恰是我们现在的金融服务的民主化,和金融服务的均等化,是中国最大的风险。所以这个技术不管是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科技,都是为人服务的。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核心概念。

第二个概念,做企业我始终坚持的观点,就是不要被那些造词和名堂忽悠,现在我们很多金融学家就是有名堂和忽悠概念。回到主持人的需求,我为什么对未来很看好,因为我们老百姓的需求没有很好地满足,有需求,这是第一个判断。第二个判断,我们新型企业在服务过程当中的理念比传统企业更加有利,更加超前、更加创新。第三个原因,现在的年轻人一代比一代,他所享受的普惠金融服务的需求量越来越迫切,越来越紧迫。觉得我们要跳出具体的技术问题,来站到更加战略的层面思考未来的发展走向。所以我觉得不管是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科技,不管怎么说,我们如何民主化、均等化,互联网金融中国的未来前景是很大的。

张越:好,这一轮的讨论我想给大家留下了非常乐观的印象,下半场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还有非常远景的发展和潜力,但是主要集中在几个具体的领域,信贷、产业金融、财富管理,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获得金融服务的效率的提升。对于下半场入场的后起之秀,你的建议是什么?第二如果你是一个监管者,你对于互联网金融的下半场,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不是对着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的领导去说话,而是明天你来监管互联网金融,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一到两句话。

李骏:如果现在再入场的话,不能再走过去的货架式的,比较传统的路线,一定是要守住自己的某一项专业领域,比如今年上半年做的在线的策略销售,现在在上面就只有策略销售,这就是一条正确的路。第二个问题,如果我是监管者给建议,明确地给市场的参与者划出市场的红线,比如说维护住客户的利益,比如说现有的哪些法规,严格地不能触犯。在这个情况下,给予更多新的东西,更宽松的环境,给予大家先行先试的一些特点,尤其是对一些大机构。

高占军:我觉得对金融科技做了一个比较权威的定义,它的定义就是通过技术改变金融服务的能力,金融科技一定要和场景相结合,无论是支付,无论是打车,还是消费,和它结合在一起,能够让大家感受到它的好处,他才有前途,这是我想说的。

魏江:我谈一个事情,我觉得未来金融科技的发展,可以标准国内一个非常好的蓝海,就是面向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者,来提供互联网的供需之间的无缝对接,来打造挖掘这里面的蓝海,我觉得这是个非常大的空间,而不要只瞄准里面的介质。

何泰烨:我完全同意要关注蓝海,要关注痛点,要解决这些痛点,我也同意我们要关注需求,比如说苹果就是有这样的东西,我觉得有时候创新也是创造这种需求的。另外,监管,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确保大家不要因为大家不了解一些东西而进行投资而导致损失,因为人们有些知识不太充分,所以要确保这个部分。

张适时:一个礼拜之前谷歌开过发布会,我觉得他那句话蛮适合金融科技的,说这个时代已经从一个移动互联网往智能化时代去发展。

辜校旭:因地制宜,开放共享,深耕细作。对监管部门的意见是尽早管好应该管的,及时放开应该放开的。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FT中文网产业编辑 闫曼
来源: FT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