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人类大脑的进化发展,了解脑神经科学,从实验、从数据中得出结论,远比拍脑袋式的凭感觉、凭经验认知这个世界要靠谱很多。

一个人感官的发展,智力的启蒙究竟是从何时开始的?

在妈妈肚子里的胎儿和刚刚出生的婴儿,作为准人类和人类,他们有思想吗?

刚出生的婴儿是不是像小动物一样,只知道吃喝拉睡?

我们心里藏有这样一些疑问。

科学家们也很想知道答案,很想知道人类这个奇妙的生物是如何生长的,为此科学家们陆续做出了大量实证研究。

我们来看一个实验:

在20世纪80年代,在一项研究中,一些再过6周就要分娩的孕妇被要求每天大声朗读两次一本名叫《戴帽子的猫》的书,这意味着,肚子里的宝宝平均每天要听妈妈读长达5个小时的故事。

待孩子降生后,研究人员给每个孩子一个特殊的奶嘴,奶嘴与一台机器相连,婴儿嘬奶的力量和频率可以被记录下来,研究人员利用这些数据判断婴儿是否能辨识出某些事物。

婴儿会听到一些不同的录音,在录音里,他的母亲要么在朗读《戴帽子的猫》,要么在朗读其他故事,要么只是在说话;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实时监测婴儿的嘬奶频率。结果他们惊讶地发现,在娘胎里听过妈妈朗读《戴帽子的猫》的孩子在出生后能够辨识出妈妈朗读的录音,而且也更喜欢听,他们会以特定的方式嘬奶嘴,而其他故事或话语则没有这种作用。

如此看来,婴儿显然记得自己在子宫里都听过些什么。

这个实验的结果令人不可思议,非常神奇。

实验说明了在妈妈肚里的胎儿就具备了听觉,也具备了一定的记忆能力。

并未出生的胎儿由于其母亲在临近分娩时,被要求每天大声朗读5个小时的故事书(时间够长),使得婴儿在出生后能清晰地辨析出这个故事,并产生生理反应。

这个实验充分说明从一个人的成长来看,教育在妈妈肚子里就开始了,有益的适度的胎儿教育是有必要的,也是有效的,会在婴儿出生后影响其决策判断与行为。

味觉、嗅觉等其他感官也是如此。

母亲们在孕期后半段偏爱的食物往往也会成为孩子们日后的喜好。

以此来看,成年人的毛病,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原来居然可以追溯到妈妈肚子里。

显然,很多事情都不是表象那么简单。

当我们成年后与他人发生人际摩擦时,除了就事论事与对方就当下的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外,遇重大分歧时,还应试着去了解对方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因为这些因素会在潜意识里使对方在应对同一件事时产生不同的判断并采取相应行为。

再来看另一个有趣的研究。

在另一项有趣的研究中,实验人员让胎儿听某部电视剧的片头曲,结果孩子出生后一听到这段乐曲就会停止哭闹(其他乐曲则没有这种效果)。

在孕期末段,胎儿能够牢记在子宫里听到的声音。当新生儿开始面对冷冰冰的陌生世界时,熟悉的声音能够安慰他们,让他们平静下来,并渐渐适应新世界的生活。

看来,学习这事儿真的是从妈妈肚子里就开始了。

我们都知道初生婴儿非常难“招呼”,他们动不动就会发脾气,无缘无故的哭闹。要想令抚育在孩子出生的头几年相对轻松些的父母,看来有一个非常有用的妙招,便是在孕期末段反复播放一首乐曲,使胎儿形成记忆,待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缺乏安全感时,能迅速地辨识出这首令他们心安的乐曲,在哭闹出平静下来。

人类的进化真是非常神奇。

在下一篇,我会为大家分享一个研究案例,是关于压力的案例。

压力不仅对成年人来说比较难驾驭,即时是身在妈妈肚子里的胎儿,也能敏锐地觉察到压力,压力的状态会对胎儿出生后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文章所涉及判断和结论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经理人分享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