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果在公开场合问中美领导人,两国有没有进入结构性对抗时代,相信两国领导人都会毫不犹豫的予以坚决否定。但是,当关起门来,和身边信得过的官员、幕僚决策谋划,我相信两国领导人,都会认同这个结论。

我以前多次强调过,中国提出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美国提出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事实上就是两国在国家战略层面的博弈。以这两大战略提出为标志,两国关系就走上结构性对抗的不归路。

中美领导人这些年相见不欢,两国间频繁爆发的争执争吵,甚至是难得的合作等,都是这一根本性战略矛盾,在具体领域或事务上的延伸。

当然,中美的结构性对抗,和冷战时期美苏的结构性对抗内容不一样。冷战期间的美苏对抗是“硬对抗”,主要体现为以美苏为核心的两大国家集团之间的军事对垒和意识形态对峙,双方都试图捶杀对方。

而今天中美的结构性对抗,则是“软对抗”,是透过军事、外交、经济、情报、舆论等各种手段配合,逐渐孤立对方,消耗对方,窒息对方,一步步绞杀对方。

但,无论是“硬对抗”还是“软对抗”,是捶杀还是绞杀,目的都是要杀。所以这个结构性对抗的性质,没什么两样。

我们之前常听到一种观点,说中美是合作与斗争并存,和美苏之间的隔绝性对抗不同。所以中美两国利益交错,谁也离不开谁,谁也承担不了决裂的代价,特别是经济代价。世界更无法承受中美决裂。是这样吗?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中美“软对抗”到一定程度,等到一方的国家社会活力被基本窒息、国家资源被消耗殆尽,在全球或地域范围内被陷入国际孤立,风险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就好像现在的朝鲜。

那么在这个时候,以一方崩溃为代价的决裂,还会是对方和整个世界难以承受之重吗?我看未必!

对于中美关系的未来前景,我觉得很多人都太过乐观。总认为双方利益互相交织,谁也离不开谁。他们没有想到,等到博弈的一方获得绝对优势,可以摁下引爆按钮抽身离开的时候,对另一方而言,再意识到危机来临,可能就已经晚了。

所以,对两国智囊和决策者而言,认识不到中美已陷入结构性对抗状态,还在想当然的鼓吹中美都承受不了决裂代价,是很危险的。当然,揣着明白装糊涂演戏,在道德制高点忽悠两国人民,那是另一回事。就怕演着演着,就把自己演进去,那就麻烦了。

循着中美结构性对抗的判断,我们看中美这两年的针对性动作,互相间的攻防斗法可谓精彩之极!

中国在经济、外交、军事、宣传等领域主动发起进攻,尤其以经济和外交上的动作最具进取性。比如,成立亚投行、提出一带一路、提升和俄罗斯的外交关系至准盟友级、强化和欧洲、非洲的经济联系、支持央企或有特殊背景的企业如安邦等针对西方优质资产发起大规模投资并购。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做好内线防范。军队的现代化改革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某种程度上可能也包括反腐、集权,以及不太受欢迎的互联网信息管制等,就是执政者认为最得力的防守举措。因为国际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一样,首先要保证住后方局面稳定。

而美国方面,也展示出了国际攻防斗争的老练身手。美国近几年的防,主要体现在外交层面:比如和古巴恢复建交、和伊朗改善关系、和俄罗斯达成交易后从叙利亚脱身,这些都是要摆脱后顾之忧。在其它层面,美国都在向中国发动系统进攻。

比如,政治层面,成功激活了朝鲜和南海问题,离间了中国和韩国及东盟的关系;军事层面,在中国周边强化多点驻军,放开日本发展军力,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经济层面,构建针对中国的TPP经贸体系,将中国经济竞争力向东盟、印度等国家剥离转移。

中国经济不断走低趋势下的股市和人民币汇率波动,国际评级机构联合降低对中国经济信用的评级,甚至是日渐棘手的香港和台湾分离主义问题,包括西方媒体等对中国执政党和政府主要领导人个人能力和政治操守等问题的评议等,都可能有中美结构性对抗的内在因素。

当然,像这些技术化操作的事情,你说是奥巴马把相关官员叫到办公室面授机宜,我觉得也不可能。但不排除,比如,当中国经济出现不断加大的下行压力、中国领导人表现出某种不同以往的施政偏好、或者是台港两地出现分离主义情绪后,美国媒体、政客和机构投资者们,出于“政治正确”的推波助澜或寻机利用。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 牛泪
来源:阿尔法工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