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美国资本故事玩中国市场的京东,比中国上市的公司有什么优势?

 一年亏9亿美元的特斯拉价值250亿美元,美国人相信它的颠覆性电动车技术和产业能力,终将释放成为利润,并按照市盈率体现到股价上,所以大家都愿意在150美元以上的价格来交易股票。

由预期支撑的市值,亚马逊是最好的例证,亚马逊2015年第二季度结束了持续10多年的亏损,之前亚马逊一直凭借强烈的盈利预期,保持千亿美元的市值。

这就是美国资本市场的价值认可标准,这种确信,现在验证到了上市之后累计亏损143亿人民币的京东上。

京东一直定标为中国的亚马逊,在因为“无法遏制假货”宣判自己的“继子”拍拍网死刑之后,京东更是旗帜鲜明地站在阿里巴巴的对立面,打算向华尔街讲述一个中国亚马逊的商业传奇:销售规模的持续扩大,用高度整合的新型直销电商模式颠覆传统电商,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的同时,将隐含的运营效率估值也不断放大——云、金融、大数据的能力等等。

因此即便巨额亏损,京东依然用“未来盈利可能”和“系统能力隐含的价值”,支撑起来350亿美元的市值。

不过种种迹象表明,这个故事的逻辑在面临新的临界点:

 1、 以巨大补贴换来的超过50%的营收规模增长是否可以持续?

对于第一个问题,在京东未来的财报内,我们一定要关注“销售规模增长伴随的营销、配送合利息支出”等指标的增长或者减少比率,这些指标变化,在主营业务营收一直保持50%以上增长的时候,容易被资本市场所忽略,因为投资人会认为,这些支出换取更快的规模增长,是物超所值的。

但是如果规模增长进入瓶颈,美国的投行会根据这些指标,看做不利于运营的资本变化,并会判断为对利润增长的抵消作用,由此下调京东基于现金流量贴现(ECF)的目标股价,事实上摩根斯坦利在最新的报告内已经在投资报告内这么做了。

如果规模的高速增长步入后期,则美国资本市场的考核指标像对“盈利的亚马逊”一样,由规模经济的考核转为对核心业务的盈利增长的考核。

大摩在报告内对京东的“要求”就是,在16年核心业务净利润达到19亿人民币,比15年增长两倍。如果达不到这个要求,下调预期导致股价下跌是必然的。盈利以后的亚马逊,股价在公布第四季度财报后下跌了 10%,一个主要原因是投资人发现亚马逊的物流成本在上升。京东将所有的资源,都投入到了物流的速度上,建立起的近十万的物流大军,这些在规模经济模式下的股价助推剂,到转变为盈利模式后都将成为股价的毁灭剂。

相比,京东的对手,在国内上市的苏宁,则是另外一个逻辑。面对竞争产生的巨额补贴和物流成本,苏宁云商却有本土上市公司的驾驭能力——主营业务的亏损可以借助集群的整体统筹,用其他相关业务利润来弥补,2014年,苏宁的营业利润降低了892.93%,但是营业外收入却增长了1547.2%,最终公司的净利润增长为140%。 

2、 京东隐含的估值是否有水分?

现在京东只能继续延续之前的故事,并且告诉投资人,盈利能力为考核目标的时机还没有到来。

京东在另外一个维度上说的故事,就是京东具备和亚马逊一样的系统能力,这个也成为巨亏股获得高估值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个被塑造成传奇的故事是,京东可以根据用户的流量,分析用户点击和成交的关系比率之后,自动调整仓储,到用户真的想要购买的时候,货物已经先知先觉的到达用户所在地最近的仓库等待下单。依据这个逻辑,以京东目前的规模,用户量和用户使用数据也是随着销售额不断翻翻,大数据产生的结果将不断精准,京东的系统能力会不断增强。

但是我们看到的确是另外一个结果:库存周转天数等核心运营指标,不减反增。也有供应商透露和京东合作的账期越拖越久,且库存压力不断加大,伴随京东的销售规模不断扩大,渠道不断下沉,供应商逐步变成京东的资金垫付池和大数据配送仓库。

和规模一样,效率的故事最终也要落实到盈利上,考验京东的时刻,是规模之后热减缓效率的摊薄效应,不断验证之前讲述的效率故事并不是个伪命题。这个结果将对京东的主营业务之外的新兴业务,京东金融、京东到家估值产生不利影响,这些非主营业务在当前亏损的前提下,在估值上隐含了验证京东系统能力的作用。

版权:本作品由作者首发于经理人分享(managershare.com)。若非授权,转发时切勿删除版权信息,否则追究相应责任。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文章所涉及判断和结论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经理人分享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