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险资疯狂举牌,而不是券商、银行、基金?

在现行的分业监管体制下,险资资管相对于券商、银行、基金最大的优势在于投资渠道异常充分(2012年改革后),可以说是唯一的全渠道投资行业,具备了其他金融子行业不具备的投资资格优势,除了权益投资,还有大量的非标投资,这是其一。

其二,险资相对于券商、银行、基金、信托等金融行业,资产成本非常之低,主要源于保险产品的相对长期性,资金内生回报要求低,分红保险、万能险一般保底收益只需要在2.5-3.5%附近即可,低廉的资金获取成本是其他行业不能比拟的。

其三,很多人讲险资可以用投保人的钱去投资,而券商、基金、银行不可以,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券商、基金子公司还有银行理财产品实际中很多玩的都是错配,根本的原因在于险资是唯一的可以在实质上大规模合法集资,并且形成资金池进行投资运作的机构投资者。

在这三大优势下,险资的资金优势全面体现出来,可以相对于其他金融子行业充分自由地利用投保人的保费,在大类资产配置上纵横捭阖,四处出击,这是行业优势,占据天时地利。

险资举牌的资金来自哪里?为何要疯狂做大规模?

众所周知,险资举牌主要资金来自于万能险、其次是分红险、投连险。其中万能险和投连险在新会计准则下,保费确认比例整体不到4%,万能险资金成本普遍在6-9%左右,表面的“内含价值”非常低。那么为何险资,特别是中小公司特别热衷于此呢?

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的寿险公司商业模式无法持续,在严格的牌照和分支机构、投资渠道、产品形态审批限制下,中小公司无论是品牌影响、销售队伍都无法与大公司竞争,大部分中小公司市场竞争成本极高,10年以上仍然亏损的公司非常多,传统的内含价值之路被市场证明无法生存发展。

在传统的寿险公司发展模式下,保障功能和投资功能捆绑销售,保险产品的有效供给不足,直接导致三个结果:一是保费高昂,普通家庭难以承受;二是产品的风险杠杆很低,被保险人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三是产品很难销售,销售成本非常高昂;更何况,险资长期以来投资市场化程度和专业能力不够,预期投资回报非常低。

在上面这种情况下,中小公司不可能和大公司展开贴身肉搏,那无异于以卵击石,生存成为唯一的发展诉求,而最能实现这一目标的突破口在于投资领域,尤其那些股东天生具有投资比较优势的,如生命、华夏、安邦、前海、珠江等等,进而通过关联交易展开一系列资本运作,万能险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

为什么偏偏是万能险?万能险有哪些独有的优势?

相较于其他保险产品,万能险有大优势:一是保本,保证收益最低2.5%,有的甚至是3.5%,保本可以说是受到中国老百姓喜欢的最核心原因之一;二是灵活,交费灵活、保额可调整、保单价值领取方便,有很强的变现能力;三是透明,万能寿险的费用非常透明,保险公司每月进行保单账户价值结算,公布结算利率。

在这三大优势的基础上,只要预期回报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再辅以银行渠道、网络渠道的强势推动,这种万能险自然是保费源源不断,更为重要的这种产品几乎等同于一个纯投资型产品,几乎不需要复杂的讲解和说明,消费者看得懂,不容易产生销售误导。

险资股票投资的深层逻辑是什么?举牌本身有没有风险?

险资投资股票需要放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来看待。中国寿险业正面临与美国寿险业利率市场化初期相似的发展环境,表现为经济增速不断下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已经接近尾声,利率市场化处于发展初期,长期国债收益率和银行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不断下降。

在利率下行的初期阶段,保险产品对利率的敏感性弱于其他竞争性产品,保险负债端产品收益要求下降,但保险资产端收益暂时还未下降,因此相对吸引力提高,保单更容易销售。同时,在投资结构上,固定收益类产品投资回报的下降,必然导致寻求非标资产和权益类产品的上升,成熟寿险市场权益类产品一般会上升到30%左右,而这也正是中国保险业权益投资占比的上限,险资更多购买股票是必然的。

举牌上市公司特别是优质的蓝筹公司,又是为什么呢?根据新的偿二代监管规则,一旦实际控制或者持股比例超过20%,资产类别将由可供出售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变身为长期股权投资,此时对于投资收益的计价方式,将不再受到股价波动的影响,无所谓浮盈浮亏,而是和持股标的的年度分红、净资产增长有关。

分析这些被举牌的上市公司,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现金流稳定,净资产增长率普遍在15-20%左右,股息分红在5%左右,每年稳定的投资回报可以在6-12%左右,完全覆盖资金成本。并购标的一般是所在行业的领头羊,当然,也有一些是具备业绩反转或者重大概念题材的公司。

更为重要的是,举牌优先选择那些股权结构分散,并未有真正实际控制的公司,以降低举牌成本,增加话语权。

就被并购标的本身而言,几乎是无风险套利!除非举牌标的自身基本面发生重大变化。

险资的疯狂举牌能否持续?真正的风险又集中在哪里?

对险资举牌,尤其是宝能系举牌,投资者普遍担心的风险聚焦在:险资加杠杆是否有重大隐患?会不会造成类似于股票配置加杠杆的灾难?险资的万能险后续能否持续举牌维持股价?

首先,对于杠杆,很多人是杯弓蛇影。先不说金融本身就是加杠杆,更重要的是哪些东西需要加杠杆?高风险、高波动性加杠杆死得快,但是对于低风险、低波动,接近于无风险套利的,是需要加杠杆的,债券市场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第二,很多人对于险资过于担心。万能险产品本身一是加不了杠杆,二是在现有的保险资金监管下洗钱之说更是滑稽。以宝能为例,后续收购的杠杆资金是前海人寿的股东宝能系公司而非前海人寿本身,前海人寿本身持有6%左右的股份买入时间大多在7、8月份。

股东加杠杆即便爆仓,在风险隔离下,影响的是险资股东,而不是直接的保险公司,最坏的结果无非是险资股东易主,万能险收益下降,除非险资的钱平白无故消失掉,这在现有监管下基本不太可能。

第三,万能险的高回报能否持续?动辄6%、7%的预期回报,在利率持续下行的环境中引发很多人质疑其持续性,其根本在于万能险现金流的稳定性。回到前述内容,万能险产品在利率市场化初期有很强的竞争力,这是万能险现金流稳定的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大多数借助万能险做大规模的公司,以安邦为代表,大多是在资产段已经找到资金出口的情况下开展业务的,现有资产后有负债,资产驱动负债,其真正的风险在于资产端,关注险资举牌,上市公司标的基本面(股息率、净资产增长率)是核心。

第四,万能险业务带来的期限错配风险,类似于银行理财业务的期限错配,其考验的是公司的现金流管理和资产负债匹配,如果险资不是烧坏了脑袋,现金流很难出现问题,庞大稳定的现金流也是险资区别于银行、券商、基金的一大优势。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显而易见
来源:微信公众号:险而易见(ID:xianry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