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初,美国经济日趋繁荣。时任美国财政部部长安德鲁·梅隆还向公众保证这一繁荣的高潮会持续下去。但是在短短几个月后,股市暴跌,经济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也随之而来。美国劳动力中有四分之一失业,生产总产量下降三分之一。到处是倒闭的工厂和失业的雇员。

不光是在美国这场经济大萧条中,在很多地方都存在雇主倾轧劳动力,大量的劳动者被雇主无情地抛向街头。就算是能勉强有份工作的劳动者,也只能在拥挤、肮脏、充满噪音、没有太多安全保障的恶劣条件下工作。

对美国经济大萧条,凯恩斯曾提出在混合经济中应该自觉地运用政府支出(比如公共事业)、征税和货币政策来创造充分就业。他认为积极的货币政策是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工具。凯恩斯的理论在短期内确实奏效,但长期的结果证明其宏观经济理论阐述的效果并没有那么完美,更像是“简陋的防御工事”。

马丁·魏茨曼提出了与凯恩斯不同的观点,被认为是“自凯恩斯理论之后最卓越的经济思想”。马丁·魏茨曼曾担任过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以及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顾问。在他1984年出版的《分享经济——用分享制代替工资制》一书中表达了自己对美国经济大萧条的看法:通过改变劳动报酬的性质来触及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方式。

魏茨曼提出的改变劳动报酬是指从工资制度变成分享制度。他指出,在工资制度下,雇员创造的收益和额外成本是相等的。企业没有动力去关心雇员,改善雇员的工作环境,没有理由去考虑雇员的生存状态,更不要提会考虑雇员的尊严问题。正因为如此,当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需求量减少时,企业首先想到的是保持价格不变,减少产品数量,这样势必会带来裁员,进而会出现大量的失业人员。市场上由于产品的减少,又会反过来影响生活水平。

分享制度则正好相反,企业会把自己的一部分收益拿出来和雇员分享。当面对经济扰动时,分享制度会把雇佣的劳动量保持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不会考虑裁员。此制度下,此时每个雇员的额外价值是大于额外成本的,企业有天然地吸收多余劳动力的倾向。企业雇佣越多的劳动力,平均到每个劳动力上的工资就会有一定的下降,当雇员的工资水平低于其他企业时,雇员会辞职去找新的工作。如果分享制度是在大范围内存在的,市场上不会有长期失业的人。

需要提醒的是,相比于工资制度下的雇员境遇和自身权利无法保障方面,在分享制度下,雇员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工作,即可以主动地辞职。而且由于企业有雇佣更多劳动力的倾向,所以企业对于雇员的态度是关心的,企业雇员的福利和产品质量一样并驾齐驱,都成为企业的目标。

在分享制度下,雇员不会长期失业,不会在找寻工作时受到不平等的待遇,不会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工作。由于消除了失业,雇员的收入会增加,生活质量会提高,贫困状况得到改善。雇员的尊严和权利得到应有的尊重。

分享制度不仅带给雇员更多的尊严,还让企业肩负起更多的责任,促使企业去改善雇员的工作环境,提升雇员的工作福利。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Jay
来源:福布斯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