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share:本文是作者十四年创业历程的感悟,作者曾经于2001年踏上创业路,当时的情况是“一穷二白”:一穷是指没有钱,二白是指自己是白丁(没有学历)、往来皆白丁(身边的亲友都是农民或民工)。十四年来在专一的行业里从贸易到实体,再到科技、品牌,促使公司成长为行业里领军型创新企业。籍此文与读者共勉:创业与富贵贫贱无关紧要,只要有一颗践行真知的恒心,求真求实地去做人做事、待人待事,一定能够走出一条无限延伸、无限风景的创业路。

随便翻开一些创业教科书、浏览碎片化的商业信息,不乏创业者白手起家而快速成为富豪级企业家的案例。新闻媒体更加热衷于报道那些富豪级企业家的创业经验,使得他们成为大众追捧的热点人物,似乎只有他们的创业经验才是真理、只有象他们一样成为富豪才是创业的成功。

创业,一度成为创业者们追求财富和地位的向往,与传统的走“当官发财”捷径有过之而无不及。经商与做官,古往今来代表着创造财富和地位的机会,也同样逃不脱“富不过三代”、“高处不胜寒”的境遇。

在社会经济发展高度文明的当下,创业已经不是简单的经商,也不仅仅是代表着创业者个体行为,而是一群人或更多的人在同一个理念下共同经营,改变共同的命运。

倘若创业者扭曲的把创造个人权贵当成实现人生成功的目标,去不择手段地做一些投机营生,显然只能算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与当今主流的“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格格不入,更谈不上是一个创业者或企业家。

因此,我们应当引导大众去思考,什么是创业?如何去创业?才能够与当今的主流创业文化价值观保持步调一致。

企业的成功如何定义?

创业是组织一群人,启用集体的智慧、资源和力量,在特定的行业领域实现可持续经营业态的过程。

生活中的人们常常习惯于把实现一个或长期或中短期的目标定义为成功,目标的大小决定了成功的影响力。于是乎,创业者们通常也会给自己和团队进行成功的定义,以达到一个既定的经营规模和盈利水平为创业的成功。而事实上,企业的经营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不同阶段的经营目标会受到来自外部社会环境和内部企业资源的不确定因素所影响,有的能够顺利达成,有的根本无法达成。

在企业经营中真实的情况是,如果不同阶段的经营目标是正确或必须的,无论该目标是否最终达成,为达成目标所做出的努力对于企业的持续经营都会是一个推动作用力。企业真正的成功,应该是在若干年的时间里除去不可抗力(天灾或战争)之外而实现健康永续的经营;反之,即便是在获得了若干的成功之后而主动或被动的解散企业,无疑都是失败。

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前任董事长罗伯特.士普.伍德鲁夫曾说:只要“可口可乐”这个品牌在,即使有一天,公司在大火中化为灰烬,那么第二天早上,企业界新闻媒体的头条消息就是各大银行争着向“可口可乐”公司贷款。可口可乐品牌所代表的企业持续经营能力,足以例证什么是企业的真正成功。

很显然,一旦企业具备了可持续的经营能力,就演变成了一个能够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公众组织,这个公众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创业者,他们将被社会和人们所欢迎并尊重。在人人都是创业者角色的企业中,企业很容易获得“全员营销”的强大核心竞争力。

关于全员营销,笔者曾对很多中小企业的员工做过询问,得到最多的答案是错误的理解为“公司里的每一个人都在本职工作之外做销售”。只有极少数的员工知道,公司里每一个岗位的每一个人都把自己所做的事情与“更好地服务于客户和社会”相关联并负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员营销。

企业应先实现质变,进而才能量变

创业需要最初的创业者(创始人)把自己的爱好兴趣,逐渐影响成为一群创业者们共同热衷的事业,点滴积累、精细化的去做到专业专注、完整完美、利人利己。

当一个企业的创始人计划组织团队去攀登一座名山,以通过共同的登顶活动展示某种文化,通常很容易得到员工们热情的参与支持。

在带领团队向高耸的山峰攀登过程中,放弃、掉队、埋怨的情形大有人在,其中最终登上峰顶的一部分人也未必还能够有再次参加类似活动的兴致。这是因为,登山是一项需要体能和技能的专业运动,需要具备兴趣爱好去长期锻炼培养,仅仅有兴致热情根本无法使得每个人都能够承受登山过程的苦累。

对于创业者们而言,在持续的企业经营中面对的困难层出不穷,所付出的脑力、精力、毅力远比一项登山运动艰难的多和久,拥有对事业执著追求的兴趣爱好才能化甘苦为快乐,否则随着创业热情的消退注定半途而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古老而浅显的谚语故事告诉人们,用心和专注,坚持和勤劳,能够促使一个人在任何一个行业获得成功。一个人在一个行业里博取到功名,一块坯料经年累月地磨砺成用品,前者的成名之日和后者的成材之时,都能够为各自带来高附加值。而其中的过程,唯有认真的去学、去做,去体验寒窗之苦。

在中国制造向全球市场输出的今天,生活用品中的诸如剪子菜刀、小家电、照相机、自行车等等,外国的双立人、飞利浦、佳能、捷安特这些品牌和质量几乎在中国家喻户晓人尽皆知,而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却是一张白纸。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的集体缺失?答案很多,更不缺专业研究,就是总也没有进步。

其实了解一下发达国家的产品认证制度就知道,严谨苛刻、以人为本的对产品生产全过程实施认证以确保质量精准的体系规则,中国的企业只能望而生畏。

任何一件产品,从原材料出产地、生产过程、检验、包装,到半成品、产成品的生产过程和最终检验、包装,涉及生产运输全过程所有的环节都必须能够对人身健康、环境安全、质量合格提供可靠保证。

在这样的管理理念和约束规则之下,企业只能首先实现质变、才能进而产生量变,而不是象中国的大多数创业者们始终不停的以产能规模的增长为做大做强的标杆。

创业与投资是一对永不分离的孪生兄弟

创业需要为实现可持续经营而进行长远地战略性持续投资,平衡投资与收益两者之间在不同战略阶段的关系,而不是自始至终一味地寻求收益大于投资。

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庞大数量的企业开始焦虑不安,在出口、投资和消费的缓慢节奏中一筹莫展,曾经引以为傲的资产规模也成为现时的巨大固定成本拖累,难以为继。尤其值得反思的是,在政府对企业的政策支持和评价体系中,是否真正地从可持续经营能力的角度考量,而不是盲目地统计投资、利润、税收等方面的高比例增长数字作为依据。

尽管高比例增长数字能够反映一个企业是否具备可持续经营能力,但是一个企业要几十年、上百年的可持续经营,必须要有一个长远的包括储备、奠基、成长、回报阶段在内的战略制定。在企业长远战略实施的前期,至少十年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应当是投资的同时获得收益、收益用于再投资,用总投资大于或等于总收益去完成足够的储备而奠定成长基础。

倘若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创业型企业,则更加需要理性的看待投资、利润、税收等方面指标,重视并评估他们的把收益用于投资经营活动的战略重要性,施之以政策性经济支持,帮助他们完成战略性的原始积累。

创业与投资是一对永不分离的孪生兄弟,创业一定存在包括人力、财力、物力在内的各种投资,但不一定在所有方面都获得收益,甚至于要面对失败。

对一个创业者来说,他可能在创业伊始自认为一穷二白,但事实上他必须投入比其他创业者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了发展的更好,还需要把将来挣到的真金白银全数投入,甚至于举债投资也不例外。当然,为了保持可持续的经营,创业者应当审慎的进行财力投资,时刻把握驾驭风险的能力。

别让永不消停的关系营销拖累创业者

创业需要创业者们拥有一颗平实的心,用恒定统一、诚信实在的价值观去经营市场,不宜在经济的起伏中追涨杀跌,以获取社会的持久信任。

在这里,有必要把农业、工业和商业进行简单的理解区分。农业是人类长期赖以生存的产业(民以食为天);工业是出于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使用需求;商业是出于使得农产品和工业品广泛流通。可见,农业和工业的本质是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的生产行为,而商业的本质是从事交易活动的行为。

可以理解的是,从事商业的商人逐利而生是他们的天职,从事农业和工业的农工者们应当以追求供给高质量、低成本的物资为天职,后者如果逐利,衣食住行的最基本保障将无从谈起。我们今天推崇的大众创业,把创业者定义为英雄的时代,也应当思考我们该给一个什么样的创业英雄定义。是鼓励他们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并分担社会责任,还是任由他们暴露逐利的本性四处冲撞?

在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交易行为中,不外乎商务、技术、价格三大谈判要素。商务代表的是信誉能力,技术代表的是品质保证,价格代表的是成本优势,三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场交易的综合服务竞争力。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交易形式,就是品牌营销,企业通过长期积淀的品牌形象向众多的消费者提供强有力的商务信誉和技术保证,实施统一的价格机制。

由于品牌营销减少了繁琐的交易谈判环节,最大限度降低买卖双方交易成本,是全世界范围内促使企业做大做强的法宝。大量的创业者们热衷于谈判式的交易行为,因为谈判交易当中容易滋生人际关系或人为认识倾向,有机会获得高额利润。久而久之,以投机为手段的经营行为,丧失了更多更潜在的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认知认同,创业者们只能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拖累于永不消停的关系营销之中。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刘干 南京林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兼职教授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