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股市、债市、企业信用扩张量三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目前正处于一种微妙平衡的状态。维持这种平衡的基础是货币政策的不断宽松和风险的不断转移,而表现则是债券收益与风险的平衡;企业估值及债务发行的平衡,但这种平衡会被打破吗?

中国的债市繁荣是如何产生的?

(因投资何时产出效益无法明确度测且存在滞后性,就用1-8月的数据来进行阐述)一方面,在过去的1-8月份,中国央行降息4次,降准3次,让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降至4.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降至1.75%,并为市场提供了数万亿流动性,不仅使以固定收益的债券,更具吸引力,也让债券发行的利率不断走低;另一方面,中国股市黑色7月的暴跌,30万亿人民币(约5万亿左右美元)市值转眼化为乌有,也促使资金大量流入债券市场。

结合8月份中国的物价指数CPI、广义货币M2,贷款等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发生在债券市场的繁荣远没有这么简单。相对于8月物价指数CPI的2%,广义货币(M2)余额的135.69万亿元人民币(约21.4万亿美元),十年期国债利收益率仅3.51%,而在近期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更是跌破3%,企业债收益率有的甚至比国债收益率还低。

即便如此,除去股市、外汇市场、存款储蓄的分流外,货币政策所提供的流动性也根本无法支持2015年的上半年债券市场发行约为8.8万亿元人民币(约1.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55.67%的规模。显然,实体产业的资本大量涌入虚拟的金融体系。

中国债市的风险有多高?

近期,中国大陆身价最高的安信证券首席分析师高善文发布报告称,中国债市泡沫影响力将甚于股灾,人民币未来将继续贬值10%—15%。

中国债市的泡沫早已不是近期才出现的问题。根据标普最新中国企业债务研报,2014年中国非金融企业债务总量高居全球第一,达16.1万亿美元之巨(是美国的两倍),其对GDP占比高达160%,远远高于2013年的120%。地方政府债务总量/GDP占比已从08年金融危机前的20%增加到了目前的40%,约达3万亿美元之巨。银行总资产/GDP占比已从08年前三年的200%左右的稳定水平飙升至如今的280%以上,增速惊人,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国际清算银行做过一个研究项目,通过对现在14个发达国家在过去140年左右的一些债务数据和货币发行数据做了一个研究,发现了一个规律,一旦银行总资产/GDP的占比增速过快,那么超级去杠杆化(危机)出现的概率就会大幅增加。

违约或将成为中国新常态

中国政府正在采取一些措施以防患于未然,如地方债的置换计划,而打破刚性兑付以及完善市场定价是其重要的一步,具体成效以及市场的接受程度和承受能力还要拭目以待。企业与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出现违约或违约预期,将是中国债券市场的新常态,也是一个逐渐有效的信用市场的正常态。

根据普华永道(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预测,2015年中国银行贷款的不良率会接近2%,而逾期率会超过2%。因此,中国经济中的信用风险是真真切切存在,若在债券市场中不能充分体现出来则反而不正常。

据相关统计,2007年至2011五年间世界各国债市,美国发生400起违约,日本发生8起违约。其中金融危机肆虐的2009年,全球债券市场违约的工商企业达265家,2010年和2011年分别为81家和53家。而中国债券市场发展至今实质性违约事件屈指可数。

事实上,在今年3月“11超日债”利息违约后,监管层已多次表明了对违约的态度。央行高层此前指出,在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让一些违约事件顺应市场的力量而“自然发生”,这有利于强化市场纪律的约束,端正产品发行者和投资者的行为。

行业内部对此也多有共识,认为债市违约的出现对债券市场利大于弊。渣打分析师郑毓栋就表示:“违约的出现对债市是好事情,行业内部对此其实也早有预料,它有利于市场建立正常的定价机制。但是当下某些债券会有一些背后担保等隐性支持,这反而掩盖了企业本身的真实信用资质,影响正常的风险定价,而违约事件的出现也给市场提供了数据经验,会催生完善的风险定价机制的出现。”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一墨
来源:多维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