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行路时风沙迷了眼睛,做饭时被洋葱熏的热泪盈眶,又或者是看电影时被感动的一塌糊涂。当然,也有不少女性因为压力和冲突在工作中哭泣,通常来说,这类眼泪被看作是“柔弱”的表现,殊不知这份柔弱里也隐藏着一些治愈的东西。

词典上说:眼泪是一种弱酸性的透明的无色液体,其组成中绝大部分是水(98.2%)。这可没啥意思,眼泪肯定有别于水,不然,古龙小说里怎么会说,女人的眼泪简直比暗器还可怕。无论多厉害的暗器,你至少还能躲。女人的眼泪却连躲也躲不了。

但是,自从人们看过前苏联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之后,好像觉得女人的眼泪并不像过去一样所向披靡了。因为,会流泪的女人并不一定就能令男人举手投降。在职场中,用来保护自己的“眼泪”也被当做是最为廉价的。

>>>

你为什么不哭了

什么让这些职场女性慢慢学会了“忍泪吞声”?

● 社会压力——眼泪解决不了实际问题,面对压力,也许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 缺乏信任感——同事朋友间缺乏感情交流,不愿意将最真诚的情感流露出来。

● 个性特点——如今很多年轻人沉溺在电子设备中,不善与人交流,遇到“坎儿”时,会用意志力克服想哭的生理反应。


于是,面对工作的压力,怀着满腔的委屈,硬生生把眼泪吞下,咬着牙把一个个问题攻克,成了一个个不甘被世俗和困境打败的“女强人”的缩影。

其实,人体的思维、消化、排泄器官等都好比一条条健康的通道,如果这些通道的排泄物积蓄到一定程度,没有及时合理的排出,就像下水道堵塞了一样。时间久了,就容易出现病变,甚至导致癌症。因此,不管是情绪,还是人体垃圾,都需要定期做疏通和清理。

人类的情绪表达多种多样,眼泪可以宣泄痛苦、忧伤,反映内心的真实写照。动情之时无需刻意压抑,敢于正视内心才是真性情,不应被人为地限制。

>>>

眼泪不是刻意的欺骗

希拉里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性的人物。2008年1月,她在新罕布什尔州朴茨茅斯竞选美国总统时,有一刻她下巴颤抖、流出眼泪,这个场景在电视上播出后,受到了全国上下的热议。很多人赞扬她在竞选失败时和大家分享了她真实的情感,为她在初选时受到来自男性竞争对手不公平的待遇表示悲痛;也有人指责她流出了“鳄鱼的眼泪”,故意作秀。最终,希拉里自然地哭泣,帮助她顺利赢得了那次初选。

泪具有相当独立性,指挥眼泪的,不是大脑,而是心。它哪个时候“走出”眼眶,流多久,听命于某一根心弦的颤动。你我不是演员,没有受过流泪训练;没有眼疾,不会见风下泪或因被花粉过敏症而泪花闪烁。所以大多数人的眼泪基本上无欺骗性。

>>>

眼泪不是软弱的体现

桑德伯格在《向前一步》中,提到的最宝贵的经验之一,就是对女性来说,眼泪是非常好的润滑剂。

事实上,正是她在办公室的某次失声痛哭,才让她和Facebook总裁扎克伯格真正敞开了心扉。桑德伯格刚来Facebook不久,就听到不少同事对她的公然指责,其中包括她的一些改革计划,和一些公开场合太过张扬的言论,她明知道这些话有很多是杜撰的,但依然十分难过,在办公室当着扎克伯格的面哭了起来。

当时的桑德伯格已经40多岁了,扎克伯格才20多,#老女人的眼泪# 听着就有一股无奈,但恰恰相反。“扎克伯格走过来对我说,谢丽尔,我知道这些话都不是真的,你的努力我看得见。那么,现在你需要一个拥抱吗?”

虽然她进公司已经快一年了,但那次才是她真正看到扎克伯格作为一个年轻CEO的另外一面,也意识到眼泪并不是示弱的体现,恰恰相反:

男人从来不敢在公众面前流泪,而女人的眼泪却可传达出:我不会用硬的手段来反击,也不会耽误我宝贵的时间来一一处理,这只是我工作中的一点小麻烦,哭过了之后,我会继续上路,但我希望你们的流言蜚语可以就此而止。

当然,桑德伯格的眼泪背后,是她上任短短几个月,就为Facebook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而一个没有工作业绩的女员工的眼泪,是廉价而不值钱的。相比所有外在的条件,员工的核心价值是要为企业带来收益这一点,在所有公司都成立,而值得庆幸的是,在金钱和业绩面前,不分男女,这算是商场上最无情,却也是最公平的一个守则吧。

>>>

职场的有效眼泪

何谓“职场的有效眼泪”?职场中眼泪代表委屈,有效指向目的。简单地说,就是职场人通过眼泪来表达自己的情绪、立场和意见,当你展开职场飙泪秀时,就应该是带着想法的。若只想单纯抒发情绪,那么只需自己一个人躲起来大哭一场即可,大可不必跑到同事面前丢脸。切记!不要妄自菲薄,准备好足够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立场,不要吐苦水。

我们不是鼓励所有女性在职场忘记性别——恰恰相反,有很多女性特质,比如温柔、耐心、细腻,是比暴力更有用的武器。直到有一天,你站在镜子前,认真地、不带偏见地去看自己,接受自己作为所有女性的优点和弱势,才是真正通向职场成功女性的第一步。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佚名
来源:职业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