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娃,竟然比离婚、失业、丧偶的压力还大?

Managershare:想养娃就做好准备吧。

《人口》最近发表了一项新的调查,孩子降生,竟然比离婚、失业甚至丧偶还令人恐惧,想不到吧?其中令父母感到很大压力的一个原因,据说是相互矛盾的育儿经。同样一个问题,小区大妈、家里长辈、朋友、社区医生、育儿师、育儿杂志竟然可以互不相同,到底该听谁的?


新手父母:养娃的压力超过你预期

按照家庭电影和婴幼儿用品广告上的宣传,做父母应该是人生最快乐的事,但理想与现实总有差距。最近,《人口》期刊发表了一项新的调查报告,新生儿降生后的第一年对许多新手爸妈来说几乎毫无幸福可言,甚至比离婚、失业、丧偶还要糟糕。西安大略大学的社会学研究员Rachel Margolis和马克斯普朗克人口研究所主任Mikko Myrskyla 调查了2016名尚未生育的德国夫妇,研究一直延续到他们迎来第一个孩子至少两年以后。

受访者被要求从0(完全不满意)到10(满意)来给自己的幸福程度打分,不排除任何一项影响因素。“让父母们把一切因素考虑在内显然给我们的研究增加了难度,但很多父母认为在生育这个问题上表示出负面情绪是一种天大的禁忌,我们只能以此确保研究结果的真实性。”研究者这样写道。

根据他们的研究,大多数夫妇在孩子出生以前那段时间,对于生活的满意度是有所上升的,或许是由于孕期的喜悦和对新生儿的期待,但这一切在孩子出生后不久就发生了变化。约30%的新手爸妈感觉生活质量没有下降甚至变得更好,但剩下了大多数则表示并不尽如人意,他们当中有37%(742人)幸福指数下降了1个单位,另外19%(383人)和17%(341人)则分别下降了2个与3个单位。

总体看来,孩子的降生导致一个家庭的幸福指数平均下降1.4个单位,这样的数据实际上是非常不乐观的。根据早些时候的研究,其他重大生活事件对于一个人幸福感的影响远远不及新生儿的到来:离婚相当于0.6个单位的“幸福指数”下降,而失业与丧偶也仅仅下降了1个单位而已。

更多调查数据显示,幸福指数下降得越厉害,一对夫妇生育第二个孩子的可能性也就越低,这在年龄超过30岁以及受过高等教育的夫妇中尤为明显。

对养育孩子一事持消极态度的父母们究竟是因为什么不愿意生二胎呢?首先是妈妈对自己产后的恢复表示担忧,并对生育孩子与职业发展所产生的矛盾感到焦虑,爸爸则主要不希望伴侣再次经历生产的疼痛,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都感到抚养孩子责任重大,并深受母乳喂养困难、睡眠不足、精神抑郁等问题困扰,觉得这会导致夫妻关系疏远甚至感情破裂。

《赫芬顿邮报》针对这一调查结果采访了育有4个孩子的母亲、作家Allison Slater Tate,她认为这完全是意料之中的:“头两年绝对是最困难的时期,身体上的疲惫、不适,加上心态上的调整,从零到有的过渡阶段谁都不好受,新的家庭关系让每个人都必须经历情感和心理上的挫折。”

《The Stir》的杂志编辑Ericka Souter也发表评论说:“如今很多父母都学会克制自己,感到不舒服时也不再嘟囔、抱怨,认为负面的情绪表达会让他们看起来不懂感恩,或者不爱自己的孩子。但实际上,你仍然可以在抱怨的同时仍然爱你的孩子,这并不冲突。”按照她的说法,如果新手爸妈们懂得如何管理负面情绪,适时发泄,可能幸福感不会消失得那么快,而这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很有益处的。

当然,目前这项研究还未涉及到对孩子出生一到两年后的情况,之后的变化谁也无法预料,当孩子慢慢成长,度过最令人头疼的“两岁叛逆期”,父母们的幸福指数是否会有所回升?让我们拭目以待。

相互矛盾的育儿经,让父母崩溃

当你在育儿的过程中遇到困惑,会向谁求教?你显然知道不能听小区大妈、家里长辈和当妈的朋友们给的意见,于是去询问社区医生和育儿师,或者在育儿杂志和网站上寻求答案,结果发现,他们的说法也不全一致……那么究竟该听谁的?parents.com的编辑Caitlin St John援引一项最新的研究告诉新手妈妈,这太正常了,你不是一个人!

这份最新的研究来自专业权威期刊《儿科》,调查样本为超过1000名孩子月龄在6到24个月的美国母亲,话题包括打疫苗、母乳喂养、使用奶嘴、睡姿与睡觉的位置以及曾向谁征询过相关的建议(包括专业医学人士、媒体和家庭成员)

研究发现,虽然这些妈妈大多都得到过来自儿科医生的指导,但育儿方法却仍然与美国儿科学会的建议有所出入。具体到数字,10%到15%的妈妈在母乳喂养的方式和安抚奶嘴的使用上采纳了医生的建议,但却不符合专业的指导意见,而26%和29%的妈妈在睡眠姿势和睡眠位置的问题上也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最令人惊讶的是,新手妈妈里有一半以上从来没听医生或任何人跟她们说过,要注意让宝宝在安全的位置睡觉或怎样安全地使用安抚奶嘴,大约20%的父母没得到过母乳喂养或睡姿方面的专业建议。

“很多新手妈妈可能都没注意到,这个医生和那个医生,这个护士和那个护士的意见是不一样的,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他们接受的信息很可能从一开始就出了错。”儿科医生、医学博士克雷·琼斯说。

除了医生,家庭成员(奶奶、外婆们,抱歉了!)的指导或媒体上的信息有时错得离谱。医学博士Stacy Eisenberg建议大家在感到困惑时,按照儿科学会或国家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所提供的信息来育儿,至少能有个标准可以依循,不会乱了手脚。

来源:parents.com、《赫芬顿邮报》等本文为编译,有部分删节。

综合编译 杨洋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Caitlin St John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