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share:尽管李嘉诚本人一直对外称看好内地经济,但这并不妨碍其近年来不断出售内地资产。

李嘉诚对于趋势的把握无与伦比,同时也是政商界最长袖善舞的高手。李嘉诚近年来卖出不少香港和内地资产,甚至更改注册地,关于李嘉诚撤资原因,很多业界人士猜测,李嘉诚如此重大举动,肯定嗅到什么。

华尔街日报称,在全球投资者担心中国经济波动之际,香港富商李嘉诚(LiKa-shing)却并无太多惊慌失措的理由:他一直在不动声色地加速行动,降低对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依赖。

尽管李嘉诚本人一直对外称看好内地经济,但这并不妨碍其近年来不断出售内地资产。

去年8月,李嘉诚持股7.84%的新加坡房地产基金亚腾资产管理(ARA)以15.4亿出售了上海黄浦江西岸虹口区的盛邦国际大厦。李嘉诚从此笔交易中获益近三千万。

当月,李嘉诚的和记黄埔也将旗下和记港陆71.36%的股权作价至少35.56亿港元,出售给了泛海控股国际公司。

2014年4月,李嘉诚之子李泽楷的香港盈大地产以72亿港元卖出北京盈科中心,长江实业子公司出售上嘴东方汇经中心写字楼,并出清已持股多年的的长园集团股权。

2013年10月,李嘉诚以11.55亿美元(约合70.38亿元人民币)的高价将一年前刚刚收购的东方汇经中心OFC出售给交通银行。

2013年8月,李嘉诚家族26亿元出售广州西城都荟广场项目。

据媒体统计,若世纪汇广场得以出售,包括超市、港口、能源等其他资产,李嘉诚近三年套现国内资产金额达到上千亿元。

而与抛售物业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李嘉诚已经三年没有在大陆拿地。

早在去年李嘉诚开始频繁抛售内地物业的时候,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就曾这样解读李嘉诚的布局之道。

郎教授说,李嘉诚并不是像有些媒体所说的那样要退出中国地产、退出香港,他不是要离开,而是他只有一个商业思维,他才不想成为什么地产大亨、电信大王,或者是哪里的大佬,他只有一个考虑,那就是回报率,也就是利润。

李嘉诚这个人跟我们想的是不一样的,他的经营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分析。

以地产为例,香港李嘉诚的长和集团,资本负债比例是25%左右(借的钱除以资本——不是资产而是资本——只有25%)。

内地的地产企业资本负债比例大都超过100%,就算是资产负债比例我们很多地产公司也达到70%以上,这样有多危险相信不需要我再多说。

香港地产为什么能做得好,存续了几十年,就是因为保守,它们不是借不到钱而是故意不借,因此资本负债比例只有25%左右,此外还有现金,占资产的比例为10%以上。控制这么多现金干吗?就是为了保守。

衡量一个真正伟大企业的标准,不是看它在经济好的时候能够赚多少钱,而是看它在经济大萧条的时候,碰到危机冲击时能够不倒闭,这也能体现企业家真正的水平。

李嘉诚凭藉敏锐的商业头脑而成为亚洲富豪,并因此被香港人称为“超人”,他自2011年以来就不断削减在中国内地的房地产投资组合。

他还出售了部分港口和香港的零售资产。香港是中国内地的国际贸易和融资通道。

这位87岁的大亨让麾下两个主要企业集团和记黄埔和长江实业将重心转向欧洲。

过去18个月他投资了200多亿美元进行各种交易,包括收购英国第二大移动运营商、一家荷兰连锁药店和一家英国列车车厢制造商,以及将他旗下意大利电信公司和规模更大的竞争对手合并等。这些交易的规模超过李嘉诚过去10年在欧洲进行的所有收购交易之和。

甚至在李嘉诚大举收购欧洲资产之前,2012年欧洲就超过了大中华(虽然幅度较小),成为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营业利润中贡献最大的地区。去年,欧洲占和记黄埔总营业利润的比例达到42%,大中华地区则降至30%。

三位知情人士透露,李嘉诚抛售中国资产的部分原因是,他认为他可以在欧洲获得比中国更多的利润。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欧洲一直被视为经济增长缓慢的集合体,而到目前为止,中国还因为其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吸引众多投资者。

李嘉诚这一观点可能表明,投资者从中国经济繁荣期轻松获得高回报的时代可能已经结束了。

公司管理人士曾表示,欧洲投资机会的大小和规模都要超过香港,目前在香港可供李嘉诚投资的机会已所剩无几。

现在,随着围绕中国经济放缓、股价下跌以及人民币突然贬值的担忧拖累全球市场下挫,李嘉诚的举动看起来非常有先见之明,更加巩固了他在投资者心目中先知的地位。

不过,公司内部人士以及研究李嘉诚的学者称,欧元的疲软使得能够提供稳定回报的欧洲资产比中国更加便宜,这也是李嘉诚此举背后的一个动机。

香港中文大学会计学教授吴毓武说,李嘉诚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出售的时机。只要价格合适他就会出售,在财务方面他是个天才。

Forbes估计,截止9月5日,李嘉诚身家为248亿美元。李氏商业帝国被粗略划分为几大板块:房地产、电信、港口、基础设施、零售和能源行业。

今年早些时候,李嘉诚将两家旗舰公司整合为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并剥离房地产业务成立一家独立的公司——长江实业地产有限公司。这些公司的市值合计大约770亿美元。

李嘉诚与长和对此均不予置评。长实地产对记者的邮件提问未予回应。

这两家公司的股价表现均跑赢了香港基准恒生指数,恒指自6月12日以来已累计下跌近24%。长和股价同期下跌10%,长实地产下跌21%,表明李嘉诚也并非全然不受中国内地经济放缓的影响。

两位与李嘉诚有过密切合作的人士表示,李嘉诚的大部分房地产投资组合都在中国内地,没什么能像一份开发协议那样使他激动不已。

据曾经拜访过他的人士表示,李嘉诚的办公室位于香港商务中心区一座大厦的70层,在用比力坚果招待客户时,他曾指着这座城市的天际线自豪地说,香港八分之一的建筑是他一手建造的。

2008年,李嘉诚以人民币49亿元(合7.69亿美元)的价格将位于上海繁华的金融中心区核心地带的一座40层的大厦卖给一位私人投资者,此举令观察人士大吃一惊。

据当时的知情人士透露,三年后市场下跌时,这座大厦再次出售时的价格就比李嘉诚卖出时的价格低了人民币5亿元。

至少自2012年以来,李嘉诚就没有在中国内地进行过大规模的土地收购,并且出售了商场和住宅开发项目。

里昂证券综合企业分析师Samuel Hui表示,这表明李嘉诚的企业并不看好市场未来的走向。

一位接近李嘉诚的人士称,随着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健林等中国内地地产巨头崛起,市场竞争加剧,李嘉诚丧失了他在20世纪90年代所享有的建筑技术优势。王健林已经取代李嘉诚,成为亚洲首富。

公司内部人士和学者提出的李嘉诚退出中国市场的潜在动机包括:他与中国领导层的关系可能淡化,以及李嘉诚准备将业务控制权转交给他的长子李泽钜。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李嘉诚职业生涯的财务学教授范博宏表示,李嘉诚离开中国市场的更重要原因是他在那里的影响力减弱。

李嘉诚于20世纪50年代在香港以生产塑胶花起家。他已经将业务注册地由香港迁往开曼群岛。

去年,他将香港零售连锁企业四分之一的股权出售给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控股。最近,卡塔尔的主权财富基金收购了李嘉诚在香港16.5%的电力资产。

接近李嘉诚的人士称,他仍然在打造其商业帝国。

一位熟悉李嘉诚的人士称,他仍然有着进行大规模交易的精力和强烈兴趣,并未对此感到厌倦。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佚名
来源:商业见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