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正在播放三集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引起华人热烈讨论。剧中,BBC请了五位中国老师,用最典型的中式教学法,为英国国立学校的学生们授课,把这个项目名为“中国学校”(或称中国实验班)。四周后,“中国学校”出来的实验版英国学生,要与本国老师班上的英国学生,就考试成绩一比高低。目前最有争议的是:为何中国老师管不住英国学生?是否可用懒散来形容英国学生?他们不如中国学生努力,是因为英国有完善的社会福利体制,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吗?

此剧正在播放中,尚不知道中国学校里教出来的英国孩子,是否能够在学业成绩上战胜英国班?(该片第三集近日播出,中国老师班上的学生各科平均分超越英国老师授课班级约10分左右,赢得比赛——编者注)无论剧里中英文化冲突如何之大,测试结果如何,这都只是一个电视机构的一部实验性电视片,并非科学实验,结果仅供参考。应该提出疑问的是,为何BBC要选择制作这样一部实验纪录片?

此剧制作的重要背景,源于2014年英国政府一个吃惊的发现。当时英国学生在国际数学比赛中,排名非常落后,同等年纪下,落后于领先的中国上海学生三年。很快,英国政府开启了引进中国上海先进数学教师的计划,分批把上海教师放在试点学校授课四周。至今为止,政府新闻通报上一直对此项目的进展持正面积极态度,认为正在取得良效。这让我想起多年前中国各大单位纷纷派人出国考察时的跃跃之情。

BBC这部片子基本上就是对政府行为的模仿,不同的是,剧中的中国老师是BBC剧组自己挑选的,并非政府项目中的老师。BBC独立于英国政府,且有监督政府的职能,此剧制作与播出,是BBC作为社会监督器的正常表现。如同做一个民间试验,在电视上直接展示政府决策在学校里的实验结果。相信英国政府目前也在关注此片,片中结果也许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政府下一步对待中国式教学的决策。


为何英国政府要引入中国教学方式?为何英国人低下高贵的头颅,以一种谦虚的态度,把过往受到强力批判的中国式教学方式,作为先进产品引入英国?

我以为英国政府处在两难之中:相对于中国实力高抬,英国实力正在下降,导致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正在节节衰退。英国政府意识到:国民在数学等方面的素质与水平必须提高,以增加国际竞争力。英国人长久以来的大国心态,正在被现实击退。用俄罗斯外交官的话来说,英国不就是个小岛吗?可另一方面,政府虽有心,却乏力。英国是契约民主选举制国家,长久以来,整个社会习惯了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无论学生、老师以及家长,要重新改造他们的思维,催促他们加快步伐,换个方式,学得快些,整个英国社会都需要一起配合着来适应。

如果说中国教育方式是竞争、淘汰制的,英国的则可算是奢侈的。中国人多,资源少,许多事都靠竞争获得,加之长久以来教师具有绝对威严性,于是50人一堂制的大课堂下,配以社会及家长的支持,中国学生被调教得高度刻苦,勇挤高考独木桥,刻苦学习是天经地义。

在中国,学习是那么累,所以英国的快乐教育方式被很多中国人景仰。“二战”以后,英国人权问题高度焦点化,不单有色人种可与白种人看齐,妇女权利也可以向男人靠拢,小孩子的权利亦在高抬,从20世纪60年代教师可以对学生施教鞭,到现在禁止与学生有任何肌肤相触。从前为了表示爱抚与赞许,教师会摸摸学生的脑袋,现在这亦违法。与学生权利上升成反比的,是英国教师地位的下降,从50年前的绝对权威转型为学生的教育产品供给方,那种在中国社会仍然公认并受到尊重的教师地位,在英国下滑得很快。教师多少类似于服务行业性质,必须提供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服务与质量。如果没有国际竞争这一说,单从幸福感而言,英国的教育方式的确可圈可点可赞,因为已经有了初步的量体裁衣的教育概念。只是这种方式太奢侈,需要国力与实力的坚强后盾,以及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支撑。

BBC的剧集里,中国老师以中国式角度,站在权威高度为英国学生授课,态度高大上,这样的中国式高度,必定与习惯于与教师近乎平视的英国学生造成巨大的文化摩擦。第一集里展现出来的超强文化冲撞完全不足为奇。我曾在一所英国私立学校给英国十几岁的孩子上中文课,那几年的体验,与BBC剧集里的中国老师近乎一致。最难搞的不是教学,而是课堂纪律。一位学生曾经在课上直接坐到窗台上去;还有一位学生直接和我顶嘴,说作业太多太无聊,怎么可以把一个中国字抄五遍?当时我同时任教A-LEVEL(类似中国高考)的香港学生,给他们上课,我如鱼得水,倍感轻松,因为香港学生很有自律性。那几年的英国教学经历让我自认为不是好老师,不适合为英国学生上课,管纪律太让我头疼。自此后我不再愿意涉入教学圈内。现在看到剧中中国教师和我当年的抓狂和不解并无二异,我的自责少了许多。

那是近十年前发生的事情,当时我不懂英国教学环境,用中国思维处事任教,自然抓狂。在英国学校里,学业并非唯一重点,学校里还学习与人、社会及世界的相处方式。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学生们的独特性。老师观察与评价学生,“好”的标准并不只限于学业成绩及是否听话。我家老大刚读完学前班,我送她上数学和英语课外班,她的实际能力已达到英国小学二年级的水平。可我从未听过老师对她在科目成绩上的夸奖,她亦从未因此在课堂上拿到过任何特别奖励。她们班共三十个学生,就不同科目,按能力高低分成四个小班,老师会就每个小班因材施教,而不会是三十个学生的大班课堂。学数学时,如果学生对阿拉伯数字不敏感,学不会,老师会采取其它方式,比如说玩具或是描图等方式,确保学生在愉快中学习,而不会施与压力,或者与其他能力强的学生做比较。因为每个学生都有独特性,学习能力亦有高低,学校需要尊重这种现实,并为这种现实找到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法。

此剧仍在播放之中。据说后两集里,中国教师与英国学生将开始相互磨合与适应,文化摩擦将会渐淡。在我看来,此部BBC剧集透视出了英国政府在转型阶段的各种挣扎,以及英国媒体对此转变的介入、观察与思考。如果过于纠缠于剧中老师们的某句怨言或评论,亦或是学生们最后的比赛结果,则过于一叶障目了。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FT中文网撰稿人 何越
来源:FT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