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公司的相同岗位所需要的管理技能有很多共通点,即使是不同行业的公司。在我自己刚刚开始担任管理职务的时候,非常希望有人能给我指点迷津,因此,现在我把这些建议传授给管理新手,希望能帮助他们避开我曾经跌入的一些明显的陷阱。以下就是我的六点建议:

1你所知道的比你想象的要多

是的,没有人给你提供培训。但是从某些方面来看,你已经接受了数年的培训。花点时间想想你喜欢的管理者和你讨厌的管理者。想想他们是如何对你的:他们是充满热情的支持型领导(好的管理者)还是百般挑剔的办公室官僚(坏的管理者)?他们是把你视为关系平等的同事(好的管理者)还是不愿驯服的小学生(坏的管理者)?他们是直言不讳地公布坏消息和批评意见(好的管理者)还是采取欺骗手段努力掩饰恶劣的真相(坏的管理者)?列出一个包括好坏两种管理者的名单,当你自己在做管理工作的时候时常想想这些人。即使环境不同,你也可以大体仿效那些你喜欢的管理者的工作方式。

2让人喜欢是好事,但不用刻意讨好

你一定听说过“受人尊敬比让人喜欢好”这句话。这是一种没有意义的比较,因为它让人觉得这两者是互相排斥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想获得别人的尊敬,就不得不让人讨厌。这种处事方法也许颇受某类体育老师欣赏,但对中层管理者来说却是一条几乎毫无作用的指导原则。

可以说,管理活动中面临的最大诱惑就是试图成为每个人的朋友。我们的许多成长经历和社会行为让我们把自己的成功和讨人喜欢联系在一起。但是,如果让讨人喜欢成为你的管理特质,注定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恶果:你的业绩表现将一塌糊涂,最终将会招人讨厌。看一集英国喜剧《办公室》(The Office),你就能明白我的意思了。

将让人喜欢和受人尊敬对立起来进行争论的另一个荒谬之处是,你并不能通过自己的行为确保自己获得这两者当中的一种待遇;让人喜欢和受人尊敬都完全取决于人们对你的看法。最好还是专注于你能控制的事情,比如说你的管理风格和处理问题的方式。然后你可以希望(在理想的情况下)自己能够因此而同时获得喜爱和尊敬,但这基本上还是由别人决定的。

3人们并不介意自己被管理

你很容易这么想:由于你是一个管理新手,没有人愿意照你说的去做。因此,你在要求下属做事或下达指令时总是非常谨慎。这也许比事事横加干涉和傲慢专横的行为要好。但是,这种做法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大多数员工的价值取向和对工作的参与度都是来自他们的管理者,实际上他们有时候强烈要求这种指导,以帮助他们最好地完成工作。这应该是你的最终目标,因此,向他们提供这种帮助吧。

了解到这一点后,你还会发现有些人讨厌被管理,这种情绪也许针对任何人,也许只针对你。对他们抱有同情心,但要适可而止,不要让他们的要求或愤懑越过界限变成牢骚。如果你一直倾听而不采取行动,这些人会耗光你的时间。这些时间并没有花在那些能干而且不抱怨的员工身上,这会让你自己和这些好员工都感到沮丧。最糟糕的一点是,这会使制造麻烦的员工看起来更有价值,因为他们得到了管理层更多的关注。

4如果你想唤起别人对某件事的热情,自己先表现出热情

我遇到的那些最好的老板对重大新闻题材的兴奋度绝不亚于我,这不仅表现在某一次会议上,还表现在对事件进展的追踪、对重要采访的询问、分担令人失望的挫折和庆祝取得的突破。这是宝贵的一课。作为一位管理者,你必须随时和下属保持沟通。许多人的工作即使不是与世隔绝,至少可以说是孤军奋战,有时甚至费力不讨好,去改变这一点,和他们同甘共苦,这能给事情带来转机。

做到这一点也能给管理者自己带来好处。作为一名记者,生活也许只有两种可能:如果你发现了一个重大新闻题材,生活很美好;如果没有,生活就很糟糕。管理工作不会给你带来这种单一而明确的高潮和低潮。在任何时候都有充满希望的事情发生,但同时,不可避免地,也总有不太令人愉快的任务需要完成。因此,当成功来临时,就尽情享受和庆祝吧。

5需要坦白的时候就直言不讳

诚实地公布坏消息要好过遮遮掩掩。早前,我在向下属传达讯息时浪费了很多时间去揣摩如何说得更委婉,最终的结果是,和我谈话的人对正在发生的事情变得更加困惑和过分担忧。我以为自己是在帮助他们,实际上却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如果能够做到老练圆滑显然不错,但明确无误的沟通也很重要,这样一来,接收信息的一方就会觉得自己被告知了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人们确实经常抗拒改变,但实际上他们的适应能力也几乎是无穷的。

6你需要不停地进步

即使是在反复读过所有这些建议之后,我还是不可避免地惊讶于自己距离这些标准还有多么遥远。但是我希望这总比认为自己已经搞懂了一切要好。一旦你开始有这种感觉,就可能表明你已经停止了努力或者对管理工作每日带给你的挑战变得厌倦了。这样的话,不久之后,你就该为此付出代价了。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佚名
来源: MBA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