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一本书,不旅行的人只看过一页。”7月25日,正和岛商学院开启硅谷游学第二期“互联网创新之旅”,为期一周的行程中,我与数十位企业家岛邻一起,探访斯坦福大学,走进Uber、Airbnb、Facebook、Google、Twitter 等公司,近距离感受“硅谷之火”。

01

25日一早,我们一行人从北京出发,飞了十几个小时后抵达旧金山,这里依然是早上。

先去看了气势宏伟的金门大桥,记得中学的语文课本里有它,在很多美国电影里它的出现频率也颇高;又去了艺术宫和渔人码头,这两个地方水鸟遍处,他们在水面上展翅高飞,间或飞入人群,对刚从盛夏的北京城飞来的我们,这自然中的精灵看着很是养眼养心。

到了晚上,人困马乏,未想在异域的饭桌上会有一公斤装的茅台,我们几个能喝酒的人眼里立时焕发光彩。

酒是小宋带来的。

这个刚满30岁的小伙子在硅谷操盘一个2000万美元的创投基金。他自称正和岛游学项目的死忠粉,先后参加了今年1月份的硅谷游学一期和5月份的以色列游学。小宋英国名校毕业后在山东老家的银行工作,待遇优渥,家庭幸福。跟他叔叔参加硅谷之旅后,大受触动,叔侄两人立刻行动,他直接与妻子辞了工作,离了家园,一起来到硅谷,投身火红一片的美国创业界。这次知道有同窗要来,很兴奋,一早赶到机场接我们,晚上又赶过来陪我们吃饭。


“在以色列游学的时候,周其仁教授说过一句话,创新最重要的是‘浓度’,要找到有想法、愿冒险的同类人聚集的环境,我印象很深。我过来以后,感觉这里的创业氛围的确很好,配套机制也很健全,看了一些项目,很多都不错,他们都想着怎么改变世界,我们也想在这个潮流中做出自己的贡献。”说这话的小宋脸上满是躁动,也充满真诚。

晚宴结束后,简单聊了几句,小宋匆匆离去,说好第三天会与我们一起参访。同行的企业家大多资深,经历起落沉浮,惯看秋月春风,他们难以预料小宋的成败,却都激赏他万里逐梦的勇气。

一个人一旦被梦想所捕获,从此便会开始艰难又喜悦的一生。

02

晚宴上,还推举了此行的团长。

他就是老刘,刘金林。

这位在河南做了26年水泥行业的企业家拥有让人惊叹的学习力。

2007年,他开始读清华EMBA,毕业后又读了长江EMBA,现在又在清华读后EMBA班。

除了学院教育,他还有两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参加正和岛等企业家机构组织的活动,以及大量读书。我很少看到阅读量如此之大的商界中人。企业家群体中,张瑞敏、周鸿祎、王文银等保持着每年100本的读书量,已堪为阅读楷模。而老刘每年要读200到300本书。

很长时间以来,他很少接陌生人电话,很少参加应酬活动,不看电视,也不沉迷手机,把省下来的时间都用来看书,保证完成每天50页的硬任务。

企业家往往百事缠身,能坚持“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是因为他尝到了甜头:清华一位老师给他推荐了一本《瞬变:让改变轻松起来的9个方法》,他将其中部分案例的方法论亮点应用实践,据称已为企业增收5000多万;参加正和岛日本游学时,随行导师推荐了一本《阿米巴经营》,他读了后,正着手引进稻盛组织变革方面的灵丹妙药,据他据算,此次行动也至少会为企业增收1000多万。除了这两个例子,在全行业不景气的状况下,他的企业依然保持每年60%的增长,他将大部分原因归结于读书、学习。

老刘把企业变成了一块实验田,书里看到的先进理论都要在这里尝试、检验。一本《领导力21法则》他读了超过20遍,而《高绩效人士的五项管理》则已翻得数不清次数。他要求他的高管每月读3本书,然后一起来一场头脑风暴,复盘过往,预判将来。

这次他带着刚大学毕业的儿子一起来,两人的行李已经鼓鼓囊囊,他还是没忘记往行李箱里塞了5本书。

儿子对继承这个行业显然兴趣不大,老刘却有自己的坚持,“我现在越来越感觉时间紧迫,不断进取也是为后代以及他将来的后代考虑,到时候继承的不能光是钱啊,我记了这么多读书笔记也是他们的精神财富啊!”

03

26日,我们去了斯坦福大学。

下午,这里专门为我们准备了一场创业论坛。一间简单的教室里,台上的嘉宾是清一色的超级学霸:6位分享者全是国内名校的毕业生,然后在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等高校获得博士学位。他们如今又都是创业者,廖宜华做的是利用大数据来为企业做招聘的项目,产品还未正式发布,已被Uber、Twitter等公司看中使用;傅爱华带领团队研制的纳米试剂可以免除癌症病人的化疗痛苦;幼发拉底孵化 器创始人沈赐恩已经先后创办7家公司,孵化了几十家高科技公司;还有一位蒋志予博士研究宇宙最初形态的,则是杨振宁的弟子……


而这些人背后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投资者,她就是本场论坛的主持人徐玲。这个中年女子才是真正的狠角色。

80年代,徐玲从北大硕士毕业后,又在美国内华达大学分别读了硕士、博士学位,现在则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而学术之外,徐玲在其他多个领域也颇有建树:被称为“硅谷大数据女皇”的她曾为美国政府反恐提供大数据服务,现在则是一家知名企业的CTO;她手上同时负责着两支北大校友在硅谷的创投基金,已经成功投资多个项目;2015年,她入选硅谷最具影响力女性。

她很欣赏自己挑选的几个年轻人,“到了这个阶段,真的不会只为了钱。我希望找到具有慈悲心的,真正能造福人类的创业者和项目。”她说。

而就在这天早上,《浪潮之巅》的作者吴军也为我们大家做了一场演讲,讲述硅谷兴起的奥秘。演讲结束以后,吴军走到屋外,兴致勃勃地观看一个学生做的家具机器人。“功能不要太复杂,比如能给家里的老人端茶倒水,就这样一个功能就挺好”,他对身边人说。此时的他,盯着眼前的东西,脸上满是单纯、专注的笑容,那是为年轻人的创造所激发的欣喜。

而这几天我们在这里所遇到的那些年轻人,为“世界青年价值协会”到处奔走的戴玉,为硅谷创业者搭建互助平台的Olina Qian,刚入斯坦福就开始考虑创业项目的Tom……他们无不在为自己的心愿努力,而这众多的心愿又像一颗颗水珠,随着一股无形而有力的大潮起舞。

我想起《浪潮之巅》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对一个人来说,一生赶上一次这样的浪潮就足够了。一个弄潮的年轻人,最幸运的,莫过于赶上一波大潮。”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陈为
来源:正和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