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开脑洞,100年后的大学会是什么样?

Managershare:快去领一个“任务”!

未来的大学会是什么样?如果100年后的大学向今天的我们发来信息,他们会告诉我们什么?大学本科教育模式延续至今已有数个世纪,他们在人类文明存续、传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他们还将存续多久?科技将如何深刻地影响未来的大学的发展?他们之间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

本期是在VOX网站上Libby Nelson的文章《4 crazy ideas from Stanford about the future of college》(斯坦福大学关于未来大学的 4 个奇思妙想)一文,让我们一边畅想未来大学的模样,一边反思我们今天教育的未来。

2013年,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的学生着手解答了一个有趣的假想实验:22世纪来临的时候,斯坦福大学的本科教育会是什么样子?

最终,他们总结了四大趋势,个个都与如今的大学生活大相径庭。他们制作了视频,将这些想法做成“发自未来的报道”,向今天的我们解释了在“过去”的86年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最终如何成就了2100年的大学。

1、4年制大学由6年教育时间替代

斯坦福大学招收的学生不再攻读四年制本科,而是拥有六年的的教育时间,可在一生中的任何阶段使用。这六年很可能并不是一次用完:找到工作或者实习的时候,他们可以轻松地离开校园,等完成了再回来。完成了四年学业的学生可以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再返回校园教一门课,如果他们想更换职业,也可再修课。

这样的形式就像是无限量的自助餐——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如果还想吃更多就再回去取。(在未来世界,人们更重视本科教育对整个人生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并不了解“毕业”、“学位”这种东西是否还依然存在。)

何来此奇思妙想?

学位的重要性在不断降低——斯坦福大学认为这样的看法颇有几分道理,而这样的立场在如今的大学中并不多见。《纽约客》杂志2012年刊登的一篇文章《斯坦福的末日?》曾提出,斯坦福已成为了硅谷人才的培训基地,只不过多了一支橄榄球队而已,而其所提供的教育本身对许多学生来说也不再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这种“学生暂停学业去找工作或是创业,等过几年更换职业了再回到大学”的想法也就显得更有几分意义了。

2、本科专业将不复存在

学生不再攻读四年本科,而在自己感兴趣的各种领域修读短期入门课程(少于一个月),这个阶段可最多维持18个月。然后,他们会选择一个领域重点深入学习,包括开展原创研究。之后,他们会在离开大学前进行实习或是研究工作。总之,这三个阶段加起来可最多达六年之久。

何来此奇思妙想?

这是重视“体验式学习”或课堂外学习的体现。大量科学研究的结果都强调了实习经历、自主性研究与其他类似机会的重要性。

3、注重能力而非知识

大概这个想法最有可能马上成为现实。学术院系将根据广义上的“能力”划分重组——科学分析、量化推理、沟通有效性等等。成绩单上写的也不再是具体课程的分数,而是像热图一般直观的“能力分布图”——它会告诉学生在什么方面已经理解透彻,能力显著(比如,高级宏观经济学建模),以及还需继续发展哪些能力。一切结果都是根据学生课上的作业生成的。

何来此奇思妙想?

做一张漂亮(但又不易看懂)的能力分布图就纯粹是设计学院的风格了,但越来越多的人们都同意大学应当更注重衡量学生的“能力”——并非学生所知道的,而是他们能做到的。那些致力于帮助在职人士攻读学位的大学尤其对这点感兴趣,因为学生从职场学到的东西在这些大学里也都能受到好评。文理学院也对此想法颇具热情,因为这种衡量学生能力的方法可以将其较为抽象的教育成果转换表达成职场中熟悉的价值标准。

4、专业替代为“任务”

这个转变是最容易理解的——学生不再进入一个代表广泛领域的专业,而是会选择去研究一个自己希望解决的问题,也会决定在他们步入职场后如何继续研究此问题。举个例子,这个任务可以是学习农学和生物学,从而终结全球饥饿。然后,学生再根据自己的目标相应地安排本科课程。

何来此奇思妙想?

这其实是既维持四年制本科形式,又关注大学生所学对现实世界影响的又一种方法。因此,这个想法或许最可能变成现实。

这些奇思妙想会实现吗

他们的疯狂想法也许会在未来某一天成真,这些想法为我们反思今天的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方向。

正如同一位校长Malcolm McKenzie先生写道的那样:

有些预测无视历史,终将被时间证明其谬误。而有些预测以对经久不衰之品质的理性思考为基础,能够为现实指引方向,并最终被证实为先见之明。

我尤其感兴趣于这些想法如何可能应用于学校教育。前两个想法可能跟大学生相关性更强。而后两个想法在我看来则更容易应用于中小学教育。

在鼎石,我们已经非常注重能力的培养,但是我更倾向于把第三点的“注重能力而非知识”改成“同样注重能力与知识”。正是由于这样的教育侧重点,我们选择了目前所用的课程体系,我们的学生、家长和老师才得以体验像刚刚举办的首次“学生主导的家长会”这样的经历。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培养多种珍贵的能力,并成为自己学习的主导者。

不过,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最后一个疯狂想法。报道表示,如果大学变成选择“任务”而非“专业”,那么这意味着学生们在完成大学头两年的通识教育后,他们会选择自己希望解决的大问题而非某一个特定学科进行深入研究。这样的模式会让学生早日开展真正的跨学科研究,并可能为日后的事业选择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希望我们能够把这样的理念更多地引入到学校教育和学生的课程选择中。这也将成为我们不断完善鼎石课程的旅途中激发我们前行的挑战之一。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北京鼎石学校
来源:新校长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