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线”如何解释?让人从互联网的世界中暂时消失,让人的眼睛离开液晶发光管的刺激,让人的思绪从四面八方涌来的碎片化信息海洋中浮起,让人的慵懒四肢从办公椅挪开。完成从一个环境到另外一个环境的切换。

因为某些特别的原因,东哥没有办理家庭宽带。所以东哥的离线时间,基本上是离开了办公室以后开始。在许多已经习惯了互联网的人看来,这是一个匪夷所思的决定。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一开始的确感到非常的不习惯。家里没有网络,意味着看不了视频、刷不了微博(Twitter)、听不了歌——那些多媒体娱乐方式全都离我而去。在完成工作之后的 8 点到 12 点的 4 个小时里,大脑就好像一块原本泡在信息海洋里的海绵,猛然间被放在猛烈的阳光底下晒干。当信息都挥发了之后,似乎就只剩下了空虚。这种突然被放进真空瓶里的感觉让人很难受。

如果你想确定自己是否网络成瘾,那么强制“离线”一段时间试一试,如果你觉得自己心中痒痒,总想着找一个地方上网。恭喜,按照我国相关的标准,你已是精神病人。

当大脑的意识时时刻刻与互联网保持着同步,《黑客帝国》里脑后插管的意象又如何不是在提醒着当下的人,早已分不清虚拟、现实的分野?也许精神病的定义也是有道理的。我得庆幸,网瘾不如烟瘾、毒瘾那么厉害,不需要太强硬的手段也能够接触。度过难捱的 3、4 天时间,东哥的注意力开始从虚拟世界,转向同样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

东哥开始发现许多以前自以为没有时间去做的事情,其实有大把时间去做。比如把自己的衣服、杂物收拾好,花时间把房间收拾干净,整理自己买来的书,和朋友打电话,长时间阅读,花时间散步。当东哥有时间处理这些事情之后,自己的生活质量有了提升——整齐衣服放在衣柜里,书桌上保持整齐,地面也保持着干净,这样的居住环境,会让人感觉更加舒服。

散步也能够紧张了一天的神经得到适当的放松。 全天都闷在房间里的人,心理也很容易受到压抑。而有时间去阅读别人写的书,这也对自己很有帮助,网络上流传的碎片消息,有的很容易挑逗人的情绪,但背后并没有进行严谨的思考,其实营养不大。书籍,是一个人的思想结晶,它会更加立体的表现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以前让网络吞噬了自己太多的时间,对自己整体的生活反而缺乏关注。

东哥越来越相信那句话,重要的信息始终会找上你。以前打开浏览器,打开微信桌面客户端,还有微博,信息会铺面而来,反而成为了疲于奔命的小仓鼠,看见全世界都是栗子,都想啃一啃。

当东哥更加关注自己的现实生活后,显然在社交 App 上的反应不会那么及时。但是,似乎没有必要反应得那么及时。朋友在微信上的留言,朋友圈的评论,公务方面的邮件,这些都可以集中在一个时段查看,集中处理。如果是比较紧急的,直接打电话沟通。

以前时时刻刻联网的时候,上网的时候和“逛街”一样,漫无目的。当时时刻刻消费信息,形成了习惯,反而并不在意自己要看什么。结果是当信息摄入越来越多,大脑对信息的胃口也越来越大,患上“信息暴食症”。

现在,在没有办理家庭宽带的情况下,相当于给自己进行被动的“信息节食”。

在意识到上网的时间是有限的情况下,东哥发现自己浏览网络的方式越来越向以前只有把 Modem 称为“猫”的时代靠拢——以前因为流量有限,逛什么网站、下载什么内容,都得经过精打细算,更有规划性。现在因为上网时间有限,所以东哥也开始计算每天在有限的“连线”时间里,应该浏览什么内容,解决什么问题。

美国神经学家大卫·林登写过一本《愉悦回路》,解释人类的行为如何激发大脑中的“愉悦回路”,一旦这个快乐按钮被按下,那么人们就会无限重复这类行为。书中介绍了一个实验,实验人员通过给小白鼠的大脑连接电极,然后设计一个按钮,当小白鼠触碰这个按钮后获得快感,那么就会无限次去按动这个按钮,甚至会忘记吃饭。

网络虽然越来越便捷,但人类的大脑进化速度却远远跟不上这样的变化。反映在我身上的“信息成瘾”、“上网成瘾”,都是大脑会因为获取新信息而感到愉悦,多巴胺控制着我的行为,就好像小白鼠一样无限次触动网络这个按钮。糟糕的是,网络上永远都不缺乏新信息,若不是机缘巧合,我被动、强制的与网络进行隔离,那么或许真的认识不到自己的“症状”有多深。

有人说,互联网、社交网络与社会结合程度之深,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就是当一个人开始“离线”,那么他也相当于从社会这个群体中暂时消失,成为一名隐士。而这种当“隐士”的成本相当低,不需要跑去深山老林,只要暂时远离微信、微博就可以了。

东哥不会推荐你和我一样,也不办理家庭的宽带。毕竟我现在距离公司很近,如果是需要上网处理的一些事情,中间花 15 分钟走到公司就可以解决。但是,在虚拟、现实世界当中过上一种“半隐士”的生活,令东哥生活更加全面,也更加健康。但是,如果你也觉得自己网络成瘾,东哥会建议你也应该给自己设置一个“离线时间”。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陈一斌
来源:爱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