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share:一项生意的本质还是生意,那么,分享经济、理想主义的盾牌真的可以抵挡一切吗?

Uber 最近的负面新闻越来越多。各方成员都在抨击、斥责、揭露 Uber 公司的各种黑幕。这次,来自 Uber 公司的司机为您讲述咱「拼车老司机」自己的故事。你以为开着自己的私家车出去满城市的晃悠接客是很轻松的活儿么?其实不然……

Uber 的处境

这些天来,全世界范围内反对 Uber 的声音越来越大。过去几个星期里,在印度、泰国以及法国境内,Uber 的 app 都被封掉;在西班牙它则是处于中止状态;而在比利时、德国、荷兰以及南韩,它的存在合理性也遭到了人们的质疑。而回到美国国内,俄勒冈州、亚利桑那州、内华达州、德克萨斯州、宾夕法尼亚州、加利福尼亚州都在不断打压这个迅速崛起的公司。不仅如此,他们连其竞争对手 Lyft 都没有放过。每一天,在各种主流的新闻媒体上你都会看到越来越多的批评文章。

那么 Uber 呢?它镇定自若地八方应战,面对密集的批评声音,以及纷至沓来的诉讼面不改色,努力让这只「船」平稳的航行在「批评之海」中。

面对贬损他们的人,他们总是能够做到迅速有力的回击,当他们不再威胁记者的时候,他们便开始谴责城市的议会将他们置于不公平的处境下。他们声称「拼车经济」正在面对「过度管制」的艰难处境。

他们说自己本质上来说是一家科技公司,而非什么汽车公司,所以对于那些出租车所应该遵守的法规条款并不适用于他们。他们觉得自己正在反抗着在他们眼中「邪恶」的出租车联盟,并将原本属于大众的福祉交还给大众手中,所以他们理应享受一些「特殊照顾」。

为了让自己的名声能够获得正面塑造,他们聘请了政坛说客来为他们说话,让选择 Uber 的司机和乘客能够加入一个专门支持 Uber 的联盟中,并写请愿书给政府;他们专门还搞了个网页,来让所有支持它的声音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放大。

我作为 Uber 以及 Lyft 的司机,就曾经收到过多封邮件和短信,鼓励我能够出面来抵制政府对「拼车经济」的干预。我是为这些公司干活儿,但是请记住:我不傻。

我可不傻

就因为我穷困潦倒,没有出路,我才愿意开着我的车出去揽活儿,成为一个没有上岗资格证的非正式的「出租车司机」;也正因为我穷困潦倒,没有出路,我才愿意承担让那些醉鬼以及无赖上车的风险。并且我知道,一旦路途上发生什么变数,我是不会享有任何保险政策的照顾的。如果发生了交通事故,自己的个人保险一点儿用都不顶,只能享受的是 Uber 为所有司机购买的一份名义上的保险。提供这份保险的公司还是一家离岸公司。

而就我目前所了解的情况看,很多有经验的老司机告诉我 Uber 公司是不会在你处于为难境地的时候拉你一把的。在一些紧急状况发生之后,它甚至连个可拨打的电话都没有!

要是哪一天我的四肢被撞飞,七零八落散布在街上,然后我还有能力在 Uber 的网站上写一封请愿信或者发布一篇支持他们的言论,但我会这么干吗?我再重复一遍:我不傻。难道你们还没有看清楚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吗?即使我们让这些公司赚了几十亿的收入,我们仍然是街头最势单力薄的弱势群体。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支持一个将弱势群体放在更加悲惨境地的公司呢?当然,从 Uber 顾客角度出发,他们仅仅想要的是廉价、有效率、甚至不用付现金的支付系统和运输公司,所以顾客才会反对政府的干预。

但是一个管制起来的 Uber 或者 Lyft 是能够最大程度上保障司机们的利益的。而我们司机,才是整个什么所谓的「分享经济」又或者是「拼车经济」系统中最关键的链条。

监管措施及对策

政府所出台的管制措施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司机所享有的保险政策;另外一个是司机的背景核查。

一般来说,一家出租车公司都会被政府要求提供一些比较适合司机的保险,同时利用 Live Scan 进行背景核查,以使得自己的司机队伍更加可靠。所以这是什么麻烦事儿呢?Uber 的估值都上升到 400 亿美金了,而他们却仍然不愿意提供给我们一份合适的保险?也不愿意与出租车行业内的背景核查规定进行对接?他们能够那么轻松自如的写出复杂的代码来,让人们叫一辆车的容易程度简单到了就是触摸一些手机屏幕,但是当他们面对政府所规定的一些书面文件的时候,他们就又一筹莫展了?

在这方面,Uber 使劲浑身解数来逃避监管,并且不断地采取各种手段来争取自己的利益。它将自己的触角伸向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在只要能让它立足的地方迅速建立起分支机构。他们对外宣传向大众提供了无价的汽车分享服务,任何人不跟上这个浪潮都会成为被时代所淘汰的弃儿。很快他们会得到大众的支持。如果这个时候管理者介入,他们就会立刻哭天喊地,一边说这是天大的不公,一边迅速筹建起来自己的法务团队。

这是一种花招,一种伎俩,并且似乎成效显著。尽管在某些城市仍然存有一些待表决的法案(比如波特兰、旧金山和洛杉矶),但无法阻挡他们在各大城市活跃着。

而 Lyft 又是另外一种策略。政府所出台的管理措施,如果有一些条款确实无法与他们的盈利模式相吻合,那么他们就会立刻从这些地方撤出来,又或者根据条款做内部整顿。在2014年 11 月,休斯顿刚刚通过了有关管制「汽车分享业」的法案,他们就立刻停止掉了那里的运营,开始配合政府进行背景核查,开始针对司机进行安全方面的测试,并且提高他们的保险额度。而这之前,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部城市塔克马,也刚刚通过了管制法案,他们也就相应地停掉了那里的业务。

「拼车经济」的魅力所在

如果没有了注册门槛低所带来的便捷,这些「分享经济」就没有了最根本的吸引力了。这对于提供点对点服务的人们来说至关重要。

对于一般人来说,利用自己的私家车去接送乘客只是一次好玩儿的经历而已,而且还能赚到外快。如果说为了去当个出租车司机还要去搞个执照出来,似乎整个事情就变得索然无味。

Uber 和 Lyft 都清楚这一点,明白他们眼中的那些「准司机」都是怕麻烦图便利的懒人。在最近 SFGate.com 上的一篇文章中,Lyft 的政府关系事务的副总裁就说了足够明白了:「很多人之所以愿意注册 Lyft,那是因为只需要在便利店排队的五分钟内划划手指就能搞定。」正因为如此,整个分享经济的盈利模型就建立在源源不断的自愿成为兼职者的私家车主身上。

想要赚点儿外块来偿还你的信用卡账单?来给 Uber 开车吧!在家待的无聊了,不愿意每个周末都窝在沙发上看无聊的电视?来打开 Lyft app 吧!

当时我成为 Lyft 的司机,需要在它的 app 上填写我的个人信息,并且提供自己的社保账号,驾照以及我的车子的基本情况。这一切都轻松完成。唯一有点儿耗人心神的是等待回应的时间。一个星期之后,我就能够开着自己的车,通过 Lyft 为自己赚钱了!而 Uber 的注册程序同样简单。但是我从来没有拿到过传说中「Uber 人手配备的那部 iPhone 5」。

正因为这样轻松便捷的注册流程,使得人们不断地加入了申请成为司机的大军中。但是你以为这就是故事的全部吗?其实不然,从此刻开始,你所面临的工作内容将变得比你想象中复杂困难百倍。

你以为当个 Uber 司机很轻松?大错特错!

在诸如旧金山这样的城市开车你以为是很轻松的事儿吗?当一个乘车请求通过软件发送到你这里,你得一边应付着眼前复杂的交通状况,一边开始在 app 应用上操作。

事实上,你只有 10 秒钟来决定是否来接这个单子。特别提醒你一下,如果你错过了很多单子,那么你就被列为「未激活」状态,你也就不太可能接到单子了。

那么好,假设你熟练地操作 app , 在十秒内接到单子。然后你想好了目的地在哪儿,该怎么走,在那个目的地,是一个等待你车辆,却又不由自主开始满大街闲逛的乘客,而你不可避免地堵在了路上,苦不堪言且又心急如焚。等好不容易与乘客见上面,你知道了下一站该去哪儿,因为你不是专业的出租车司机,你需要凭借 app 所指定的路线谨慎行驶。

当然一路上你得避让各种冒失的车辆和行人,不仅如此,你还得一直保持阳光的状态,试着在这短暂的路途中跟你车子里这位陌生的乘客搭起话来,试着跟他打好关系,小心他下了车感觉不爽回头再给你来个差评。你得了差评,自然很快也会被列为「非激活」状态,你之后想干这活儿的可能性也就近乎于 0 了。

这里有个小建议:如果有乘客问你是否喜欢为 Uber 开车,我觉得你最好给出「非常热爱」这个答案。成为 Uber 的司机是不介意说一两个小谎话的。

当然,这只是一般的情况,常规的操作流程。在你接到客人的时候,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变数,遇到各种各样的客人。比如心怀鬼胎,想占便宜的乘客、酒气熏天的醉鬼;再比如你还会遇到一些遗失在车里的失物,以及紧绷的心理状态和疲惫僵直的生理状态;你在 app 上不断走低的评分会让你觉得莫名奇妙,其实有可能仅仅是因为乘客因为不断蹿升的价格而感到不爽,泄愤于你而已。

宁愿当个出租车司机

我为 Uber 和 Lyft 开了 10 个月的车,再也不会开了。我赚的根本没有那么多,无法支撑我以后的生活。

事实上,我的车已经很破旧,我要每天工作 10 到 12 个小时才能勉强包的住这辆车的保养费,这反过来又会让我的车磨损更加严重。嘿,这难道不是出租车司机的生活吗?这难道就是他们用来颠覆旧有模式的方式吗?

其实,我宁愿做一名标准的出租车司机。他们的工作条件比我们优越太多,不需要拿自己的车子来打拼生活,更不需要自己交钱购买保险。他们不用硬着头皮应付自出生就叼着金汤匙的年轻一代,这些年轻人似乎觉得理应拿最少的钱就能享受到至高无上的待遇;出租车司机更不会天天为一个残酷的评分机制而伤头脑,也许某个人渣无缘无故的随手给你打个一星的评价就彻底让你滚出这个行业了。最后,出租车司机还能拿到小费!我们使出来全身的魅力和幽默,只是希望顾客能给我们打个五星的评价。

在这个如火如荼疯狂扩张的行业中,也许很少有人真的能做到在迅速降低行业门槛,打破行业壁垒的同时,将服务行业中的专业性(其中包括的不仅仅是服务行业的质量和标准,还有一系列保护劳动者的政策法规)维持在某个标准之上。也许是时候我们都应该冷静一下头脑,去看看以点对点为特点的「分享经济」中到底应该怎么发展了。

来源:Medium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佚名
来源:TECH2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