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提速,人民币是否能会成为第三大国际货币?11月28日下午,在“第六届亚太经济与金融论坛”上,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张礼卿就“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的主题发言,并对未来如何保持人民币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张礼卿指出近五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发展速度很快,去年更是上升了6个位次。2014年5月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七大支付货币,而2013年排名仅为第13位。

最新统计显示,当前全球离岸人民币市场上的存款规模达到了两万亿左右,其中香港将近一万亿,其它的地区加起来有一万亿。2014年前三季度跨境人民币的贸易结算额是4.8万亿,全年可能会达到6.4万亿,相当于中国跨境贸易额的25%。

除香港外,伦敦、新加坡、台北、法兰克福、巴黎、卢森堡、多伦多、迪拜、悉尼已经或正在成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中国的主要银行相继取得这些离岸中心的清算行地位,全球性的人民币清算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张礼卿称。

张礼卿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快速发展有五大原因:第一,中国经济持续稳步增长成为第二大经济体,这是基本因素;第二,对外贸易显著扩大,对东亚和东南亚国家有着巨额贸易逆差;第三,人民币汇率过去五年呈现着稳中趋升的趋势,币值的稳定非常重要,给持币人信心;第四,对外金融管制的放松,其中包括2009年取消跨境贸易结算货币的限制、2010年允许三类外资银行进入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2011年允许在国外人民币持有者限额投资中国的股票市场、2013年前海特区跨境人民币贷款与2014年自贸区特别账户和沪港通的开通等;第五,2009年美国次贷危机以后,美元和欧元等发达国家货币动荡不稳定,发生了有利于人民币的货币替代。

那么如何看待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张礼卿认为,人民币无论作为全球支付货币还是储备货币,或是在外汇市场的交易货币方面,即使成为第三大国际货币后,和美元欧元的差距还是非常大。

张礼卿说:“在有信心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另一方面也要有清醒冷静的认识。”

根据理论与各国实践,张礼卿指出一国货币成为主要的国际货币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经济规模,包括经济总量和贸易规模;二是流动性,包括可选择的短期金融资产规模,还有资本跨境流动是不是充分;三是可信度,包括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前景,社会安定的可信度等。

“美国的经济总量在1870年已经超过英国,但是它超越英国成为主导性的国际货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过了至少50年以上的等待,” 张礼卿说,“原因在哪儿?原因在于其它两个方面的条件不成熟。”

未来如何保持人民币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张礼卿指出有五个因素不容忽视: 第一要保持经济持续稳步的增长,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第二需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创造新的贸易竞争优势,从而保持贸易大国的地位,并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第三应加快金融改革,建立市场化的现代金融体系。这包括建设一个具有高度流动性、规模足够大的国债市场,尽快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显著扩大其浮动幅度,以及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稳步推进资本账户的可兑换;第四应加快法制建设,依宪治国,依法保护私有财产;第五要积极推动国际金融合作,特别是亚洲货币金融合作。

“金砖银行不仅仅是亚洲的问题,亚投行和‘一路一带’都有积极的意义,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影响上都不能称之为中国“马歇尔计划”。但是我们相信这样一种合作还是有意义的,它会有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 张礼卿说。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黄文辉
来源: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