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关注到,从1995年国家提出创新,到2005年提出自主创新,这些年的发展确实不错,出现了很多创新的个体、创新的企业。但是从另外一方面看,我觉得这个结果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乐观。

我最近读到一个报道,去年(2013年)中国一共投入了5000亿的科研资金放在研发上,但是创新的成果有限。包括我最近研究中国的产业,国家大力推进的几个主要产业,像移动通讯、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等等,好多产业都没达到制定计划的人的目标。而且研究开发中的丑闻不断出现。

我觉得我们这几年强调的创新,在有些人那里走进了一个误区。什么误区?就是把“自主创新”变成了“自己创新”。这个观点其实早在2006年的发展论坛上,甚至在科技部举办的座谈会上我就提出过。我当时希望千万不要把“自主创新”变成了“自己创新”。但是不幸的是,确实有一些人是这么干的。

创新误区的四个表现

“自主创新”变成了“自己创新”

自主创新按照中央提出时原来的意思是三个层面: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强调自主,我觉得主要是强调自强不息,强调主导创新的过程。但是我看到很多地方发表的自主创新的解释,它是说相对于引进、模仿活动而进行的创新,导致事实上反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它往往出现一个现象,我把它总结为“秀自主,不创新”,有的企业给政府机构打报告说,我今年自主创新了什么,政府部门就给钱。前不久刚刚有一个报道,今年(2014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就已经拿到了300多亿的政府部门的各种补贴,其中当然也有创新、自主的补贴。既然这么轻易的就能拿到钱,他怎么会去再创新呢?所以我自己感觉这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这是第一个误区,就是把自主创新理解为是自己创新。

把技术发明理解为创新

我看过一些院士发表的报告,或者是提供的建议,他们说我们什么都能干,两弹一星都能出来,为什么非要跟国外合作?他们理解的创新,实际上把在实验室里的研究发明理解为是创新。我觉得这是不对的。我经常调研跨国公司,今天在场的佘副总所在的飞利浦公司总裁科慈蕾曾到中央党校讲课。他讲到一个很好的观点,他说创新和发明是不同的,实验室的发明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一项发明只有转换为产品和服务,并成功地投入市场之后才叫创新。我们有些人只把整个创新过程的前端,即实验室发明阶段的部分叫创新,而不管后面变成产品和商品以及成功进入市场的部分,你这种创新实际上是没法检验的,它都没投入到市场上,你怎么说它是创新呢?这样就会出现前些年“汉芯一号”的丑闻。“汉芯一号”一片都没有卖到市场上,就被专家评价为国内首创,世界先进,就给大笔的科研经费。其实,这个芯片是买来摩托罗拉的芯片打上汉芯的商标而已。

把自主创新理解为中国创新或者关门创新

在全球化的时代,创新已经成为全球化的过程。你想单干没有必要,全球有那么多现成的技术,可以引进、消化、吸收,缩短你的创新的过程。另外,你想单干也没有可能。因为全球有那么多的知识产权保护、专利保护限制你的创新,你要想单独干难度太大。我看到现在所有成功的案例,都不是自己单干出来的。

我们往往说高铁是中国人自己创新的产物,其实完全是错误的。高铁领导人把原来中国自己创新的中华之星那个高铁封存起来了,因为那个中华之星要完善,时间比较长难以适应市场竞争。铁道部就跟四家跨国公司合作,引进技术,不断地消化,甚至引进核心零部件。我昨天刚刚去一家公司考察,他们提供了中国高速铁路的轴承,没有那个轴承你开到300多公里以上肯定不行。刘志军他们把跨国公司各类先进的高铁技术都引进来,然后加以整合,加进了自己的一些创新,最后形成了中国的高铁技术,迅速市场化,从而抢到了时间,成功地进入全球市场竞争。如果把“自主创新”理解为开放中合作创新,那么高铁确实是“自主创新”。你要把自主创新理解成自己创新,那么高铁就不是“自主创新”。

再就是华为,任正非说,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我们最终还是要走向全球化体系,今天的创造发明不是以自力更生为基础的,一直以来我们总是提自主创新这四个字,其实我并不认同这个说法,我们要反对自主,自主创新就会陷入熵死里面。我们为什么要排外?其实,华为的成功恰恰是反对那种片面的、错误的自主创新。在全球化时代,应该是开放中合作创新。

政府对所谓自主创新的不当支持

好多人都说,只要政府足够支持,我们什么都能搞上去,两弹一星就是一个经验。但是两弹一星不是一个市场化的商品。两弹一星的成功规律不能简单地复制到大规模市场化商品上来。其中一个主要差别是,市场化商品面临竞争需要尽快进入市场形成规模参与竞争。否则,即使研发成功,进入市场晚了导致没有市场,那么前期研发就打了水漂了。

政府部门掌握了大量资源,近年来鼓励自主,谁报自主品牌、自主创新往往就能得到奖励和补贴,这是一个馊招。我认为政府鼓励和支持创新应该学习国外的做法,比如说采购,你可以公开招标,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只要你达到我这个目标的,我就在采购那个阶段支持你的成功的新产品。

在产品研发和市场化过程对特定企业支持是不公平的,你支持了他,他就算搞出了商品进入市场,这个技术并不给其它的企业分享。你为什么用公共资金支持一个企业而不支持其他企业?这种在产品研发阶段的支持极易异化为作秀而不进入市场化阶段,导致公共资金滥用,甚至滋生腐败。况且企业创新真做得好,真是一个好产品的话,市场就会奖励你。像iphone搞得好,它真正创新了,正如在场的英特尔、IBM等全球公司一样,它们做得好的真正创新的产品,市场自然就奖励了,根本不应该是政府奖励。

政府的资金应该用在能够产生公共效益的,特别是前期那个基础研究。这个领域的支持我觉得是应该的。我觉得我们推动创新,一定要走出政府不当支持这个误区。

我并不是说这些年中国企业没有创新。我反对把“自主创新”引导到“自己创新”,从2006年到现在快10年了,这种倾向是非常让我感到遗憾的,非常让我感到悲哀的。这四个误区,希望能够得到纠正,使我们的创新真正走上开放的、合作的创新。因为现在这个全球化时代,我们的创新必须是在开放中合作创新,纠正那些错误的理解,走上正确的道路,使我们的创新成果更多。


文章作者王志乐为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本文为他在首届大梅沙中国创新论坛的发言,略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王志乐
来源:福布斯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