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之所以信任你,是因为你不把他当经济要素看,一旦你把他当经济要素看,粉丝对偶像的折旧要素是非常重要的。

李天田以罗辑思维的“失控”儿童节为例,举证互联网思维的实践及应用,干货良多。以下为中国国软实力创始合伙人,正和岛岛邻李天田近日在2014正和岛岛邻大会及正和岛强基茵部落的分享。

焦虑的排队者

我们很多人都有这种感受,如果我们在排队的话,顺序通过,排在后面的人很焦虑。但如果开一个新的窗口,后面的人会很痛快,马上跑过去。最难受的是中间者,他其实马上也会排到了,算是有一点既得利益。可一旦新窗口打开,中间的人就会很犹豫:两边你都变成最后了。所以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环境的严峻之处。

很多人还觉得自己不错,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你只能期待别开新窗口,否则你就是最后一个了。我们认为的那些通过了窗口的老土豪,他们是既得利益者。我们要评估一下:今天坐在这的人不是队尾的,不会有无所谓的心情,当一个新东西出现在你面前,你就会焦虑,因为它会挑战你的既得利益,会挑战你积累的利益格局。这种情况下你怎么办?

最近我看到很多传统企业家,他们在讲一些电商的模式,这没什么不好,我当然知道那是方向。但是我不敢动,我一动我的现金流就断了,我的利益就流到对手那里去了,我怎么办?

我认为,现在我们面临几组重要变量,我们所有的动作建立在我们对于要素的理解之上。我们做管理决策、经营决策,是因为我们对于我们的环境要素是有理解的,但如果这些要素本身发生变化而我们忽略了,会导致我们没有办法做出最准确的判断。

我们最核心的有三组,第一组就是跨越和跨界的时代,互联网有万般的原罪,但有一点,他对于所有企业来说非常公平,互联网的逻辑不是线性逻辑,是非线性逻辑;不是加法,是乘法。所以,在互联网的游戏规则里面是可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的。

你没赶上天猫大爆发的时间,但你有可能在微信里树立一个特别牛的品牌。不是说我一定要循序渐进才能获得什么,它有可能是跳跃的玩法。这个玩法里,你企业的挑战变了,我们过去认为的必须把每一步都改善、都做好的逻辑会受到挑战。因为有时你在天猫上特别优秀的做法,拿到微信上会完全玩不了,这就是跨越逻辑。

众筹家宴

第二就是跨界,现在国外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关于创新学的新说法,叫做在边缘上创新。以前,我们的企业创新往往是一个新创新,改造了一个规则,然后领域慢慢放大,形成新领域。如果另外一个领域里也有人进行了创新,那么谁是最先的人谁就是制定规则的。队伍里最后的人没有机会,你只能跟着队伍走。

但现在有一个新机会,你有能力进入中心就很牛了,但你没有能力,你可能是在两个规则的交汇处产生新的领域,这个领域就会产生最大的价值,这就是我们说的跨界的逻辑。

跨界是非常有趣的现象,甚至会产生对行业的颠覆。比如说一个特别擅长烹饪的女孩子,因为对《罗辑思维》非常熟悉,她就在朋友圈发起小活动,众筹“家庭饭店”,没有经过任何公开资源转发,500块钱一个人,集齐八个人就开店。也没有场地,要不就是别人家的厨房,要不就是自己的厨房。

这个活动引发了非常大的反响,她现在已经变成了圈子里的社交名媛。每个人来吃这顿饭的时候,带在手里的礼物都远远超过了五百块,这就形成了新型的关系。我们不是陌生人也不是熟人

这个女孩儿问我,招待不过来这么多人怎么办?我说,你赶紧辞职啊,你可以靠这个众筹家宴的模式来生存。有一个信任的平台让她去众筹,她通过这个平台来获得收入,现在已经有了餐饮土豪找我,出钱定最顶级的餐厅做家宴,她的规模、管理方式肯定没有办法与海底捞比,但他的感情方式肯定超过海底捞。

当这种机会越来越多的时候,跨界的游戏规则产生跨界的改善,大家要有心理准备,一流的人才一定不会待在你的公司里,如果他非常聪明,他一定很容易找到一个跨界的点跑过去。所以,今天你必须适应怎么用一堆三流的人才完成一个一流的管理,这可能是挑战。

拒绝粉丝经济

第二组变量就是去中心化和脱媒,不要粉丝经济。

所有人都是围绕着偶像聚在一起的,但这个模式有很大的风险,一旦偶像倒下,会存在着巨大的风险,而且粉丝经济没有办法延展那么大。

去中心化,我给大家举个例子。6月1号罗振宇发神经,5月17号他发了一个语音说:我们能不能给小朋友创造一个机会?六一节马上到了,我们能不能玩一个儿童节?

这个语音出来以后所有的成员都疯了,因为没有人知道这个事,我说你想干嘛?他说,我就想我们在没有任何组织准备的情况下,能不能玩一个Party?我告诉大家结果,我们的能力只能列一个表单,如果要做儿童节的活动需要场地、志愿者、需要有人赞助等等,然后所有人,如果愿意参与就去报名,我们就来跟你联系,一起把这个儿童节做出来。

这个表单发出来以后,太惊人了,第一天就三百个人回复,有人出钱有人出力。有一个大赞助商,第一个提出当天要出30万,后来就变成了要争这个30万的就打起来了。大概我们收到了12份表单是要争这个主赞助商的。他们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积极?最后李静的公司出来了,她能为这个活动加分。她说,如果你让我做,我不仅出钱还出人,我出一个导演组。

然后发了一个志愿者的征集,第一个冒出来的是余英,她说她可以带一个医疗组。因为没有时间印票,沈阳的一个公司跑来提供方案;之后我们突然接到通知场地没了,当时几乎崩溃,后来有幸获得更大的场地赞助。

6月1号下午一共来了180个家庭,小朋友们玩的很开心。我后来算了一下,每个小朋友们拿走的礼物大概平均价值,不算抽奖获得的大礼包,人均大概在2600元左右,全是筹来的。而我们所有的东西都是一个90后的姑娘做的,都是她通过微信和QQ完成的,我们后来定义为失控的儿童节。

这给了我最大的启发,我所有的经历都来自于严密的组织、长期的磨合,这样才可能做硬的任务。但事实上我们发现,在这个时代,用失控的模型,可以完成过去我们认为非常硬的任务。对我来说,最大的困惑在于这些商家为什么要干这些事?每一个企业家都是一个探险者,相当于我在探险的路上做的尝试。

我们讨论过精益创业,其实这讲的都是小步快跑的事,当我从传统的商业开始转向互联网的玩法之后,特别是实操之后,跟我原来在外面看的变得很不一样。在纯粹的互联网人身上他们有个优点,就是把事情做得很轻,一点点去试,试成一个推进一个,回过头来你会发现这恰恰是风险最低的一种选择。

第二个变量脱媒,只要是靠拼缝活着的都完蛋了。当信息对称变得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容易的时候,中介的价值就会降低,除非你提供别人不一样的增值。

仅靠信息不对称来做越来越难了。传统银行做的大量业务是利用了信息的不对称,但互联网金融把这些拿掉了,所以他们只能回头干这个最传统的业务。

拯救最古老的互联网产品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朱元璋起事,汉人们开始做月饼,在八月十五起誓,然后这个饼卖出去,吃到这个饼的人就在八月十五一起起誓。这是典型的去中心化的形式,大家是同时起誓,过程当中形成了一个组织。

月饼是什么?它是最古老的互联网产品,是信息产品。所以我们就要向最古老的互联网产品致敬,要拯救它。怎么办?第一件事,发出声明,我们需要做月饼了。信息出去以后12个小时,我们一共收到了1300多份报名的单子,其中包括最有名的中国月饼大企业。我们从中选出了几个品牌,一个是顺风优选,第二就是选出了众筹网的中介公司,他是做P2P的。

第二件事,我们发了公告,寻找月饼合伙人。这个项目当中我整体开放200的重筹的名单,仅限会员,预期收益率是20%。

我就要200份月饼合伙人,只面向个人。一天之内我收了660份表单,这里面我们犯了特别愚蠢的错误,很多人以为我们是故意的。我们以为国家对于这个是有规定的,超过200个人就犯法了,实际上我们这是借款融资,并不受限制。其实任何一个有价值的商品,都可以是一个信用商品,一个理财产品。

这个月饼的文案宣布是重筹来的,你会发现月饼这么差的行业,也可以采取小米的模式来做。如果我预售的话,这完全没有资金问题,因为这是面向所有用户的普通模式。

你就会发现中介在这里已经完全不重要了,大家之所以来参与这个事情,是因为大家只是有一种连接,就是信任。因为我是你的用户,长期以来关注这个内容,所以我愿意做这个事情。而且是人对人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关心的一个是O2O,一个是P2P。

信任的基础可以通过社群,比如说强基因部落的各位,你要去银行借一百万,流程可能得走很长时间。但如果从这里借一百万很简单,甚至可以做到在完全虚拟上建立起来信任,这就是去中介化的力量。

60后老男人的无力感

在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书店,在我们70后的心目当中绝对是圣店,很多小朋友根本不知道这个品牌,因为这不在他们的生活逻辑里面。他们写了个评测,从他们的眼光来看,这个书店完全是充满了60后老男人端着放不下来的无力感。

我特别惊讶,我说,你们怎么知道?他们不知道。但他们可以非常准确的抓到非常陈旧的无力感的衰落的气息。我说,你们给我开个单子,你们觉得哪好?他们就给开了单子,有英国的、美国的,没有一家我在上面待超过一分钟,特别混乱。我说,我一辈子都不可能在这上面做,但他们喜欢得不得了。

对我们60后来说,我们对于品牌是有审美的需求的,就是要保持距离感,距离感是形成审美和崇尚的必要条件。但对于90后来说,他们完全不要距离感。不管你是谁,我给他们布置了工作,他们不爽了就说:还能不能一起愉快的玩耍了?

要从神格走到人格化,就是从客户到用户,只不过在从客户到用户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粉丝经济。粉丝应该是虚幻的妄想。粉丝之所以信任你,是因为你不把他当经济要素看,一旦你把他当经济要素看,粉丝对偶像的折旧要素是非常重要的。

游艇上的摇滚明星

问:你本人不看好粉丝经济,我同意你的观点。小米发展到今天就是靠的粉丝经济,第一阶段要发展粉丝经济是比较成功的;第二阶段,把这些售卖给粉丝以后,这些粉丝会流失,是不是说小米的模式是不能长久的?这样的模式并不能支撑小米继续发展?

李天田:这个问题特别好,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从另外的角度看一下粉丝经济和用户的模式的差别在什么地方。之前我们研究过娱乐业,因为娱乐业是做粉丝经济做得非常好的行业。中国所有的粉丝要么是自发形成的,要么就是经纪公司包装的。

美国经纪公司不管粉丝,一个公司可能有很多俱乐部在手里。但看到那些模式也有做的非常有特色,比如有明星会专门做粉丝专场。

但这里面有个奇葩,对中国人来说,没有什么人知道这个歌手,姓巴非特。90年代他有一首歌突然就红了,那首歌是唱游艇生活的。就是因为当时克林顿执政期间国家经济特别好,游艇生活成为了中产阶级向往的方式,这个歌名一下就红了。按照所有的明星逻辑来说他应该接着做专辑,但是这个哥们儿什么都没干,他做了一个电台,巴菲特电台。

我们会想如果做网络电台的话 ,如果这个明星做,一定是做他所有的作品,但是这个电台不是这样的。这个哥们儿自己付钱去买全世界航海主题的音乐。所以你听到的是全世界各种语言各种唱法去唱的跟航海主题有关的歌,所以当时所有人都看不出来他要干什么,但是这个电台却聚拢了一大批听和喜欢航海生活的人,所以你说这是这个人的粉丝吗?其实不是了,他是这个音乐这个生活的消费者或者说用户,那么接下来要干什么?要收费吗?

其实不是,在这个航海的社群运营了三年之后,这个哥们儿推出了一个俱乐部,就是游艇会,他在所有有游艇会的俱乐部授权,就成为了特别高级的一个平台。因为他贵,一下这个哥们儿就成为了亿万富翁。那么这时候大家就恍然大悟,他是做的社区,他利用电台把所有有游艇玩游艇的人聚集在一起

他有钱了以后,出了一张音乐专辑叫《巴菲特城堡》,销量挺好,因为它有着一切应该有的流行元素。然后,在2013年的秋天,他的第一个巴菲特城堡精品酒店就开业了。

这样的模式之下,你说他是粉丝经济吗?我个人不这么认为,如果是粉丝经济的话,他是把喜欢他的歌的粉丝转化成了用户。那么对于小米来说,如果小米停留在以米1和米2的狂欢节上,那么是难以持续的。但是如果小米从现在开始做转化,就像巴菲特,把他所谓的粉丝,他的粉丝当中有一部分是他典型的用户,那么另外这些非典型的用户,要么做适当的隔离,要么是有办法转化成小米价值观或者小米周边产品等等的用户,那我也可以利用这样的模式,因为这些小米手机可以粘住那些用户了。

今天小米充电器等等并不是他自己做的,他是利用这样的产品把粉丝转化成用户。所以我对于小米是这么理解的,还有就是很多人骂小米,我见过的骂的最凶的人根本没有去过他们的发布会,所以这个发言权就有问题。

现在的世界是一个碎裂的市场,一个社群和一个社群可以老死不相往来,你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生活的,可以完全不接触。

有人说这个世界越来越像一个游戏的社区,我们认为这是一类人,根本不是,打魔兽和打征途的是老死不相往来的。所以这种情况下,如果统一的用一简单结构化的方式做划分的话,就可以分成粉丝和偶像,其实现在是一个高度碎裂的市场。那天老罗说,不再有90后的概念了,我们可以说70后、60后什么样,谁都不知道90后怎么样,因为90后的市场超越其他年代。我个人也是这么看的。

文:脱不花  来源:强基茵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李天田
来源:强基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