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美优品口水战给股东们提了个醒

前两天,网上爆出一致被冠以“80后创业者高大上典范”和“只为自己代言的C公子”的聚美优品CEO陈欧在新加坡创业经历涉嫌造假事件。并吸引有八卦情节的媒体介入调查。由此引出了陈欧在新加坡的原合作伙伴,新加坡Garena公司CEO Forrest先生披露了当年与陈欧交涉退股事宜的MSN记录,这位Forrest就是当年与陈欧共同创办GGgame(Ocean Global Holding Limited)的合伙人之一,也是一直以来陈欧被排挤故事里面的反角。

很快,在6月13日,陈欧的搭档,聚美优品的联合创始人,技术男刘辉又站出来发文章对Forrest先生的邮件予以反击,不吝篇幅和细节地讲述他与陈欧创立GGgame中,如何逐步被后来以CEO身份加入的Forrest排挤出局的经过。

至此,围绕C公子陈欧第一次创业,到底是主动退出,还是被排挤出局,股份是否贱卖了的是非有了一场浩瀚的口水战,争执双方Forrest先生与陈欧,都觉得自己是那个吃了亏的一方。

先来梳理一下双方争论焦点。

争论双方:

Forrest发布《C公子原来是巨没有品》爆料文章者;新加坡Garena公司CEO Forrest先生。

陈欧:聚美优品CEO及创始人陈欧(16岁留学新加坡就读南洋理工大学,大学期间曾成功创办在线游戏平台Garena,26岁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MBA学位,27岁创立聚美优品,29岁荣登福布斯创业者榜。他亲自出镜为公司拍摄的“我为自己代言”系列广告,2014年5月聚美优品在纽交所上市,成为纽交所最年轻的中国CEO,所持股份市值超过11亿美元。)

刘辉:陈欧的支持者,聚美优品的联合创始人刘辉(早年因游戏与陈欧相识,参与了GG Game公司的第一次创业项目,陈欧赴美回国后,邀请他参与了第二次创业,也就是聚美优品,其作为创始三人之一,参与至今并持有股份。)

三篇文章:

《巨没有品——我为自己代言的C公子真相》(第一季)、《“巨没有品”第二季,Forrest Li:我有MSN聊天记录!》《刘辉:陈欧和我怎样从Garena被迫出局》

 争议一:排挤出局还是自行离开?

在这次“巨没有品”与“聚美优品”双方你来我往的对战中,重点都反复在争执一件事:陈欧是否被一个叫Forrest Li的人,排挤出当时一手创建的Garena公司?

《百度百科》的注解:

在GGgame发展得不错时,不甘心现状的陈欧决定去斯坦福大学读MBA,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所以他找来一个职业经理人帮自己打理公司。写代码出身的陈欧自认对商业和管理并不在行,所以希望这个职业经理人弥补公司的短板。他从90%的占股比例,分文未取地自愿让出40%给对方。

陈欧当时的想法是,这样他就可以在斯坦福远程管理公司,同时还能修完MBA的课程两不耽误。随着职业经理人引进其他天使投资人,对方所控制的股权比例已经超过50%,而陈欧只剩30%多。而且他发现公司不再叫GGgame了,而改为Garena,自己却毫不知情。他意识到已经失去了对公司的控制,没有了话语权。于是,他不得不忍痛卖掉曾让他得意的游戏平台Garena。

《“巨没有品”第一季》:

Forrest 爆料说,C公子去了美国后,其实除了一个股东的身份,他与那家公司的运营已经没有任何关联,而更准确的说,不是无关,而是有很大伤害。

这是一个投资常识的问题,一个创业团队,一般最开始做融资,从A轮甚至到C轮。C公子的存在,项目几乎很难再做B轮了。很简单。你一个团队来融资,讲完故事,投资人对你的计划有了个判断之后就得查你的股权结构。但有一位没有投过一分钱,持股35%,却远在海外而且不参与任何业务的股东,这样一个不确定因素在,这谁还敢轻易跟着投?比如说把自己股权处理给外部人士等等,就说日常公司重大决策也没法做啊。所以说C公子执意要去美国斯坦福深造对于GG Game这公司的发展其实是伤害很大的,等于把小伙伴们的路都绝了。

刘辉: Forrest和陈欧一起去引入投资,Forrest占30%,投资人10%,期权15%,陈欧35%,CEO拥有对期权的分配权。三个董事会席位,投资人,Forrest和陈欧各占一席。在这种架构下,Forrest和投资人联盟,随时可以把陈欧架空。我问陈欧,你这样不觉得危险吗,会不会企业失控?在当时陈欧看来,Forrest是最值得信任的伙伴,和Forrest联合起来,肯定可以控制公司……而实际上,投资人是Forrest老婆的同学,这种私下的默契,让陈欧在完全无意识的情况下,从GG的主人变成了客人。而Forrest在完成股权控制后,遍逐步开始夺权行动。

在获得融资之后,GG事业进入高速发展期,陈欧自认管理经验不足,坦然将财权人权拱手相让给Forrest……到最后,除了源代码和服务器,任何控制权都没有了。

Forrest: 陈欧说被排挤出公司,被迫出售股份,我十分震惊,我不得不重新考虑这种说法是不是在今天的中国已经被很多很多人相信。我在此要郑重的说明:这是不真实的!

但我绝对无法同意他说的“他当初被排挤被迫出局”的说法,这是对我和我们所有团队成员的不公平,这不是事实。

陈欧:现在大家熟知的Garena的前身是GG在线游戏平台,2005年,我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读书的时候,自己编程研发出GG平台,创业后很快发展起来,2007年ForrestLi加入团队,帮忙做商务管理,后来ForrestLi成了CEO,由于内部的一些不愉快,我在2007年前往斯坦福读书,读书期间,ForrestLi在未通知我的情况下,将GG平台改名为Garena。后来发现自己在公司中的权力被架空后,我于2008年初将股权卖给了ForrestLi,之后退出,开始新的创业。在此之后,ForrestLi称其为Garena的创办人,改写GG平台创业的真实故事。这段历史,知道的人很多,网上可查的东西更多,财富可以不要,创业的荣誉不能剥夺。

 争议二、Garena公司与陈欧到底啥关系?

《“巨没有品”第一季》:因为压根就有两个Garena,今天我们人人都知道的那个新加坡互联网巨头是2009年之后才重新成立的,主要是做游戏发行业务。除了重名与Forrest这个人之外,跟C公子之前参与的那家Garena没有任何关联。

2008年8月,Forrest把公司名字改为Garena。2009年初他判断公司的商业模式有问题,这么下去没希望,于是一番痛定思痛之后,他就把公司清算了”;“2009年5月,Forrest重新带领团队重新创业,沿用了Garena的名字,还是做互联网游戏,但不是做对战平台,而是专注网络游戏发行业务,立志打造出东南亚最大的游戏发行平台,这一来,路子算走对了,也就有了今天的成就。

刘辉:2008年2月, Forrest把GG平台更名为Garena,无耻的是,作为第一大股东的陈欧,并没有在收件人名单里面。同年8月,Forrest甚至将公司的名称从创立时的Ocean Technologies & Media(欧新科技)改成了Garena Interactive。

在闪电般完成GG到Garena切换之后,加之陈欧身在国外,Forrest在所有的采访中,都说自己是Garena创始人,而陈欧的名字,慢慢的从公司内外消失了。

Forrest2009年5月8日,我在新加坡重新成立了一家全新的公司开始目前的业务,而原来的团队也绝大部分都保留下来继续工作。主要是想对自己最初一段创业经历做一个纪念,所以我们最终保留了Garena的名字,为公司取名Garena Online Private Limited。

所以,陈欧先生确然是GGgame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但目前的garena与陈欧先生可能并没有太多的关系。这是我需要澄清的。

争议三、陈欧读商学院是融资还是求学

《“巨没有品”第一季》:从我调查的结果来看,C公子赴美并没有他说的那么委屈。他撒了谎!因为这事从时间上是很容易证明的,2007年3月他们开始创业,8月C公子就搭上了去美国的航班,5个月,这才5个月啊。有申请过斯坦福offer的人都知道,斯坦福的申请周期是很长的,最长需要一年,手续也很复杂,还需要校友面试等等。如果是按C公子所说,他们出现了不愉快之后他才申请,那他申请的时间说到头也就4个月,大哥,你真当斯坦福是说去就去的啊?

刘辉:既然名校MBA好融资,那就选一家最牛的学校读MBA,这样两年他一边读,一边接触美国的投资人,就可以为GG融到更多的钱,他的最终选择是斯坦福大学。接下来几个月,陈欧白天看护GG,晚上挑灯夜战GMAT。2007年初,陈欧成功被斯坦福商学院录取。

这一年的GG发展打下的基础,本已让陈欧放弃了读斯坦福的想法,因为原本读斯坦福MBA不过就是为了GG融资,既然GG不需要了,还去作甚?但陈欧决定暂时离开,出国留学。

陈欧告诉我:一山不容二虎,我和Forrest都在对GG不利,我暂时离开对GG更好。更何况到硅谷后,我也可以给GG带来更多的资源。我们做的任何事,都不要阻碍GG的发展。

07年9月,陈欧离开了新加坡,飞往斯坦福,既为了寻找新的资源带给GG,也为了让这家年轻的新加坡公司避免高层内乱。

Forrest: 关于陈欧先生赴美。这里的细节我确实比多数人更加清楚,事实上在我们认识之初,我即了解到陈欧先生有赴斯坦福深造的意愿,而我们相识和此也有关系,因为我本人也是斯坦福毕业,我们算是校友。但在2007年初我们结识的时候,当大家决定共同创业的时候,陈欧先生是有告诉我他将为了这次创业选择留在新加坡,不再赴美。这也坚定了我的信心,于是我也辞去了自己当时在MTV数字娱乐的工作,与他一起创业,我们当时只有十个人不到,第一个办公室是在一个大厂房里。但此后陈欧先生或许是改变了主意,他一直没有中断进行斯坦福的申请,并在几个月后应该是8月去了美国。就这件事情本身,我当时当然不会很开心,因为刚创业,正在最艰苦的时候,一个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忘记他的承诺,离开你,离开团队。

争议四:Forrest是创始人还是摘桃者

 《“巨没有品”第一季》: 不管是哪个Garena(2009年之前之后),Forrest都是创始人。(我不知道如果他见到C公子这么描述做何感想)。就说是最初,也是两人合作创业,C公子负责产品开发,由于给出了最初的产品形态,占股35%,Forrest负责组建团队,融资和商务拓展,占股30%。 其实这都不用更多解释的,你见过哪一个职业经理人会跑到一个创业公司里折腾,又找人,又管人,带头不拿薪水,还占30%那么多股份?

刘辉: 2007年,陈欧知道自己留在新加坡的时日不多,因此更加疯狂地投入工作,希望能够在9月赴美报到之前,将GG推到一个新阶段。陈欧一直忧心忡忡的是一帮学生兵,没有一个有经营管理经验,能不能带领GG走的更远?他一直希望能有强援加盟,正在此时,陈欧通过斯坦福校友的介绍,认识了Forrest,一个摩托罗拉人力资源出身的斯坦福MBA。

起初,Forrest对我们说就是因为都是校友,所以过来帮忙,不求任何回报,以Business Development Manager的身份低调兼职加入团队。其实现在回忆起来,投资人说我们“孩子”是有道理的,接下来一系列严重错误不堪回首……事实证明,Forrest是太高明的“职业经理人”了。

FORREST: 关于陈欧先生,我们确实曾经是合作伙伴,在2007年就相识,我们也有很多共同的朋友,但近几年联系不多。我与陈欧先生确曾于2007年3月13日共同创办了Ocean Global Holding Limited,对外简称GGgame。之后陈欧先生赴美离开团队,我于2008年把Ocean Global Holding Limited 更名为Garena Global Holding Limited,但由于当时我们专注的网络对战平台业务并没有取得成功,所以最终我们终止了相关软件工具的开发和运营,并清盘公司。

争议五:陈欧股份贱卖了么?

《“巨没有品”第一季》: 这个斯坦福的高材生竟然真的用了几个月,硬凑了70万美金给C公子,在2008年5月买回了他那35%的股权。Forrest说了一句话,让我一直记到今天,他说“我这样做,是我不愿意让我的公司和团队在这条路上背负任何亏欠!”就这样,C公子心满意足的拿着一大笔钱从团队彻底退出了,为此他对Forrest千恩万谢。我看过两人当时的聊天记录和邮件,C公子的文笔和他的口才一样好,甚至好的都有些谄媚了。当然了,70万美金啊,不是小数目。 退一万步讲,Forrest如果真的想处理股权问题,也不用从他手里赎,从财务角度说,办法实在太多了。最简单的,宣布公司破产清算,然后拉着原来那帮人再起一个新公司就完了。你C公子是半毛钱也拿不着啊。

刘辉说,几个月后,陈欧告诉了我他贱卖股份的消息。其实我也预见到了这一点,这是一场已经没有胜算的战役,这是一场要看着亲生孩子易主的悲剧。

刘辉:回国,意味放弃Garena股权和期权,和这四年的全情投入。悲剧的是,当我走的时候,也被Forrest阴了一把。听说他还想说服早期一起奋斗的兄弟把股权转变成期权,他的说法是:这样可以避税…… 最后的结局是:2010年五月,新一轮投资进来的同时,Forrest趁机强行以十分之一的价格收购了我的股份。

FORREST: 2007年8月,陈欧先生赴美,11月开始跟我联系说希望卖掉他所持的35%的Ocean Global Holding Limited股份,他当时说他需要用钱,主要是缴纳学费和其他的一些用途,具体他没有跟我介绍。他当时希望要100万美金,当时公司本身一直没有盈利,业务展开的也不够好,这对于我们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困难。但我觉得既然是合作,不管结果如何,都应该有一个善始善终,也加上我们一直有比较好的私人关系,所以我筹到了70万美金交给他,买断了他所持有的股份。对此,他也对我十分感激。就是这样。

陈欧先生的股份售卖,是他主动发起的,他本人也十分感谢我们所做的赎买,这里不可能有您所说的事情。我和陈欧先生的MSN对话记录我这里还有保留,因为这些信息现在也没有太多的商业意义了,我当作附件给到你,如果XX女士有兴趣,可以看到陈欧先生本人当时是如何和我直接谈的。

————————————

作为局外人,我们可能很难还原事情的真相。透过表面的纷争,我们关注的,其实是这个创业故事中突现的如何协调股东与职业经理人利益的公司治理问题。

从陈欧的角度来看,陈欧作为GG的创始人以及主要股东,引入职业经理人Forrest的初衷无非是公司笼罩于现代企业治理结构(而非学生军)的光环下获得更加好的发展,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但是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是,期待自己能够脱身出来去美国深造但是依然想要控制公司,职业经理人不可能是傀儡,也绝不可能是只做奉献不求回报的义工。

从Forrest的角度看,能够拿出70万美元回购一个云游在外的大股东的股份已经算是仁至义尽,毕竟作为公司实际控制人,有一万种方法可以0成本获得公司所有权。

不过当然也可以有另外一个理解可,毕竟新加坡的法制比国内健全,70万美元是夺权的一个最低成本。

对于职业经理人来说,不管因为何种原因,占有公司股份35%的陈欧提出退出,都是对这个初创团队的极大伤害。从这个角度说,当时的职业经理人FORREST收购其股权加大对公司所有权的做法理所当然。虽然最终成交是双方议价的结果,但从现在双方的争论看出大家都觉得自己亏了。

阿里并购UC:另一个似曾相识的皆大欢喜版

股东与经理人之间利益冲突,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阿里并购UC优视的过程中。

对于股东来说,百度耗巨资收购UC的举措实现的是股东利益最大,但却一直被俞永福称UC为非卖品而拒绝,很简单,卖掉UC,作为雷军发掘的职业经理人俞永福的地位,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且俞永福没有足够的利益兑现,俞永福又有什么动力促成此事呢?

但是收归阿里旗下则完全是不要用的结果。有业内人士称,阿里采取一个利益绑定的模式,通过提供过桥贷款给俞永福的方式,帮助期增持UC股份,并确保阿里收购之后套现的钱除了偿还阿里贷款之外依然可以有很大的收益,另外,通过确保俞永福进入阿里最高决策层的方式来保障其在并购之后的前途。

最后,并购的结果是阿里前后共花42亿元(2013年3月花费31.3亿元战略投资,2013年12月,支付11亿元现金进一步增持),获得了66%的UC股份;阿里将组建UC移动事业群,UC优视公司CEO俞永福担任事业群总裁,并进入阿里集团战略决策委员会。

在这里,显然俞永福做出的被阿里并购的选择,并非股东利益最大化——包括雷军在内的早期投资者的股份都被大大稀释了,但是相比较一直死守非卖品的结局,也算是股东、职业经理人,战略收购者皆大欢喜了。

ManagerShare+观点:西方社会所谓的代理人制度和职业经理人信托责任,在中国只限于理论,除非像深谙中国商道的阿里一样,一开始,就把职业经理人的长期利益在公司所有权上予以解决。

—————————————————————————————————————————————

(本文属 @经理人分享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附上链接。)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