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isdom of the Political

“传统的自利经济学一直在误导商品经济的发展”。5月6日,在天则研究所主办的中国经济学跨学科理论创新研讨会上,独立投资人、经济学者陶永谊做了题为“互利:经济的逻辑”的主题发言。

他批评了传统的自利经济学,提出要改变经济学的分析范式:互利没有否定自利,自利是互利的一部分。互利空间实际上是一个弹性空间,它会随交换比率的变化而变化。换句话说,互利空间不是一块固定大小的蛋糕,并不存在我多分了,你就少分了的问题。互利可以形成正反馈,带来更高的效率,使每个参与方都能够从中获利,而不是零合博弈。

嘉宾:陶永谊,独立投资人。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系硕士。师从著名经济学家朱绍文攻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方经济思想史。

要点提示:

1、我们经济学是什么?通常回到是,独立的经济人。我提出的疑问是,事实并非如此。

2、当资本存量向资本流量转换到极限时,政府出台的加息、提高存准等策略,会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市场会出现反向运动。

3、经济学家实际上并没有进入到市场,而是作为局外人、旁观者来看市场。但却以斩钉截铁的态度讲价格运行的轨迹,十分武断。

4、我们需要寻找到的互利空间的最大化,使所有利益参与方都能从中获利。

5、价格的波动,并不是总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一旦由价格变动所反应出来的交换比率变动达到极端,就会突破重置成本。

6、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在什么地方?政府的作用是要把价格的波动范围,控制在互利空间的公平域之内。

经济学就是独立的经济人,事实并非如此

提起经济学,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自利、是看不见的手、是个人利益最大化。所以,主流经济学也有一个别称叫“自利经济学”。这个“自利”是从个体本位的方法论框架引申出来的,即以单独的经济人作为经济的基本分析单元,以个人追逐私利的行为作为经济活动的原生动力,从个人的逐利行为中推导出整个市场的变化。这是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分析范式。

所有经济学的方法论争以及一系列对经济基本问题的看法,其初始分歧点就是基本分析范式的分歧。分析范式的第一个要素就是基本分析单元。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单元是什么?经济学教科书的回答是——独立的经济人。

打开经济学教科书,通常一开篇就是这个图:

陶永谊:从自利到互利 经济学分析范式的改变

图中的需求曲线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供给曲线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两条曲线相交的点为均衡点。经济学最终论证的就是中间那个均衡点是存在的。我提出的疑问是,这个图是不是哪里出错了?一开始学经济学的时候,我也认为商品交易理当如此,下海经商后,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这个图形中只有一个生产者,一种商品,也只有一种商品的价格。商品经济是交换的,生产者的需求(生产性需求和消费性需求)却在图中没有反映。如果加进生产者需求,供给曲线还会不会这么走?

比如说贷款到期了,我作为生产者,要不要低价把我生产的商品卖掉呢?又比如我有一套房子,当我发现一个回报率高于房屋租金收益的投资项目时,尽管现在房价很低,我也会把它卖掉,去投资收益更高的项目。

如果没有生产者需求,你尽可以说,价格升高,生产者才会增加供给,但这也仅仅是“可以”而已。如果加入了生产者需求,不管是生产性需求还是消费性需求,这个图就不能这么画了。

另一方面,图中没有时间坐标,但是均衡点的实现却是需要时间、需要供求双方反复博弈后才能实现的。如果加入时间坐标,那这条线是过去的线,现在正在运行的线,还是未来的线?这条线还能不能成立?图形的意义发生了改变。

陶永谊:从自利到互利 经济学分析范式的改变

大宗商品最高位需求量最大 与主流经济学的假定相反

假如说这条线是过去已经实际发生了的线,比如股市从6000点跌到2000点,是不是像新古典经济学假定的那样,从高位一点点的下去,越低买得越多呢?如果你问市场的投资者,绝大多数人都是在后悔自己买早了。

他们在做什么事呢?通常是越往下越不敢买,股票跌到最低点的时候,往往是市场最黑暗的时候,很多人赌咒发誓再也不进入股市,敢买的人是最少的。

并不是价格越低买的人越多。所有大宗商品都是地量地价,天量天价,反而是商品位于最高位时,需求量最大,成交量最大,买得最多,和主流经济学的假定相反。不管是资本市场,大宗商品市场还是消费品市场,所有的市场都是如此。

如果是现在的线,假定6000点跌到2000点,该不该买?谁是理性的经济人?事实是在这个点位你并不知道该不该买以及买多少。

上涨会形成更为乐观的预期 吸引更多存量转化为流量

我们再看供给曲线。

陶永谊:从自利到互利 经济学分析范式的改变

这条供给曲线并没有讲生产者需求是什么。如果是生产性需求,生产成本的上涨超过产品价格的上涨的时候,生产者会不会增加供给呢?答案应该是不会。从交换的角度来说,这条线不成立。

维护主流经济学的人会这样来辩护: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假设价格上涨会导致生产者增加供给。事情真是如此吗?假定成本不变,生产者无限增加供给并不需要以价格上升为前提。只要不变的成本和不变的价格之间有利润空间,生产者就会无限地扩大生产。我们看这个图:

陶永谊:从自利到互利 经济学分析范式的改变

有利润空间且固定,生产者就会增加供给,这是新古典完全竞争市场下假定的状态。在假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供给不需要以价格上升为前提。

实际上的价格运行是什么?请看下图:

陶永谊:从自利到互利 经济学分析范式的改变

与经济学教科书描绘的不一样,这个图有双纵轴:价格和数量并行,在价格上升的时候,交易的数量也在同步增加。这就是资本的存量和流量之间的转换。

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同向而行而不是相对而行的,即上涨的时候供给量和需求量同时上涨,但只要需求量大于供给量,价格就会上升;同样,当价格下跌时,供给量与需求量同步下跌,只要供给量大于需求量,价格就会下行。两者相交的点S=D,不是均衡点,而是转折点(见图中的S=D之处)。

另一个有趣之处是,市场价格会自我实现。当上涨产生赚钱效应以后,就会吸引更多存量,比如银行的存款,国债,债券,或者是房地产的资金,转移到资本市场里来,这是存量变成流量。在价格上升过程中,不断的上涨本身会形成更为乐观的预期,就吸引更多的存量转化为流量。所以越往上涨,不管是买入还是卖出,数量都在增加。

经济学家实际上并没有进入市场 而是局外人

如果上涨的行情跨年度,投资者赚钱效应会增加消费,使一部分消费类上市公司的业绩得到改善。另外,上市公司通常都有交叉持股,股价上涨会增加上市公司的资本收益。从而形成进一步的上涨动力。这就是所谓的自我实现。

当然股价不会无限上升,这个转折点出现在什么地方呢?当资本存量向资本流量转换到极限的时候,如果政府此时出台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那这就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市场就会出现反向运动,每一次上升都会被更多的抛盘打下来,高点一个比一个低,低点也一个比一个低。

股票赔钱了,投资者的消费也会受到影响,上市公司的交叉持股大幅缩水,资产负债表自然也不那么好看了,从而形成进一步下跌的动力,形成恶性循环。直到资本流量向存量的转变达到极限,买入量终于可以超过卖出量时,市场才会止跌。

所有的走势都是过头的,不是涨过头就是跌过头,不会出现向均衡点收敛的走势。股票市场自产生以来,都是大起大落。大宗商品市场和其他初级消费品市场也是如此。

我觉得最奇怪的一点,就是经济学家实际上并没有进入到市场,他们是作为局外人、旁观者来看这个市场的,但却以斩钉截铁的态度讲价格运行的轨迹,显得十分武断。根本原因在于分析范式出了问题。经济学讲个体本位,以独立的个人作为基本分析单元,所以在推理的时候会带来一系列逻辑悖论,包括收益最大化的假定。

在资本市场实现最大化的方式就是在最低价买入,在最高价卖出。从个体本位的角度,这似乎没有问题。但是,放到交易系统中,在最低价买入时,一定要有傻瓜在最低价卖给你,在最高价卖出时,一定有倒霉蛋在高位接你的盘,你的最大化收益是以别人收益的最小化为代价的。这不是普适法则。

要改变经济学的分析范式

解决这个矛盾的方式是什么呢?就是要改变分析范式。判断一个分析范式合理不合理,要看它是否涵盖了我们所要分析的经济类型的基本要素,如果简化到失去了基本要素,就会失真。添加过多次要因素,就会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商品经济的本质是交换经济,它的基本范式应该至少要有两个生产者、两种商品,此外还要有两种商品的价格,这样才能构成商品经济的基本交换单位。在这个范式里可以看到商品交易的边界在什么地方,请看下图:

陶永谊:从自利到互利 经济学分析范式的改变

图中可以看到,左下方和右上方的两个小方块是在没有分工的情况下,双方自给自足时的生产效率。分工以后,大家技术改进、效率提高,会产生比各自单干时更高的效率。这个更高的效率形成了双方的互利空间,双方通过分工提高效率,再通过交换分享这个效率,这是商品经济得以存在的基础,没有这个前提,一切都无从谈起。

如果交换比率超越了互利边界,比如上下两头的黑线,这是重置成本。如果按交换比率进行交换,受损害的一方认为交换不如自己生产,那么交换就无法完成了。中间两条线叫做公平底线,在行为学实验中,比如独裁者博弈、最后通牒式博弈、讨价还价式博弈、完全民主式博弈等,可以找到它们的边界。

互利空间就是追求每个人得到更多份额

经济学讲个体本位,只有一维向量、一个座标,那就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会导致一个人利益扩张的边界会和另外一个人的利益最大化边界相冲突,最后演变成囚徒困境和斗鸡博弈。囚徒困境是大家都选择背叛,按照理性原则和自利原则,理性经济人的占优策略就是永远选择背叛,最后的结果是双输。

互利就是要合作。美国密西根大学的政治学与公共政策教授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主持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实验。他用囚徒悖论的模式设计了一个有限次重复博弈的支付矩阵,并向全世界的博弈论专家发出邀请:找到这种囚徒困境博弈“锦标赛”中最好的策略(即能收到的总支付最大)。

在连续三次竞赛中,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阿纳托尔•拉波波特教授提供的“一报还一报”(tit for tat)策略胜出。所谓一报还一报的策略就是:第一回合选择“合作”,然后每一个回合都重复对手上一回合的策略。

对此,阿克塞尔罗德总结出,好的策略(也就是可以获得生存优势的策略)要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 一是善良,即永远不首先背叛。这与利益最大化假设下的占优策略(总是背叛)完全不同。
  • 二是宽恕,即很容易忘记对方过去的错误,一旦对方“改过”,即以合作对待。
  • 三是不嫉妒,即当别人和你赚得一样多时,你依然很高兴。

显然,这对决策主体的要求就不仅仅是自私那么简单了。所以,主流经济学的完全自利原则,可能并不是好的生存策略。在欧奇斯和罗斯1988年做的最后通牒试验中,分了8个试验小组,其中4个偏向自私自利的小组平均收入最低。这似乎暗示着,那些按照自利原则去行事的交易当事人,有可能在现实的商业活动中被淘汰出局。

互利空间实际上是一个弹性空间,它会随交换比率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分配比例定的合理的话,互利空间会扩大。换句话说,互利空间不是一块固定大小的蛋糕,并不存在我多分了,你就少分了的问题。

举个例子,1929-1933年金融大危机影响到世界各国,也包括日本。当时松下幸之助的企业刚刚起步,生产了许多新的产品。金融危机来临时,商品在仓库里面堆积如山,当时他在住院,他的属下给他打了一个报告,内容是怎么裁员,怎么降低工资。

但是松下幸之助说一个人也不裁,一分钱也不降,员工上半天班,剩下半天推销产品。最后两个月时间内,所有的产品销售一空。这说明,互利可以形成正反馈,带来更高的效率,使互利空间扩大,使每个参与方都能够从中获利,而不是零合博弈。下面这个图形表示互利空间值和分配比例之间的对应关系:

陶永谊:从自利到互利 经济学分析范式的改变

我们需要寻找到的互利空间的最大化,使所有利益参与方在互利空间中占有份额的正增长。生活当中此类例子非常多,比如棚户区改造、劳资关系、体制改革等。实际上我们要追求的就是互利解决,即各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在这个前提下,实现互利空间的最大化是政府决策应该追求的目标。

回到互利空间的图形来解释价格变动的意义:

陶永谊:从自利到互利 经济学分析范式的改变

主流经济学对于价格变动讲的是货币和商品关系,是买卖。但是,从交换的角度来说,价格变动实际上是交换比率的变动。比如猪肉价格上升,其他价格不变。这意味着你用其他商品和猪肉进行交换的比率发生了变化。

从这个二元模型里头我们能理解出所有价格变动的含义以及它的边界在什么地方。一旦价格变动所反映出来的交换比率的变动走向极端,就会突破商品交换的重置成本,也就是分工的重置成本。

分工的重置成本是什么?就是我和你交换还不如自己生产划算的话,大量生产要素就会向价格虚高的产品生产领域流入。要素跨部门无序转移的结果就是产能过剩,产品生产出来以后价格一路下跌。扔掉的牛奶、烂掉的大蒜、刚盖了两年就拆掉的猪舍.......都造成大量的无效投入。

价格的波动,并不是总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人们的选择是有成本的,假定英国食品价格是均衡价格,平均每年有40%的粮食被浪费掉,这意味着生产出来的东西,要想和需求对接、让需求方不感到短缺的话,就要多生产40%,这40%是被浪费的部分。更不要说价格走到极端的情况下许多的无效投入最终被淹没了。

政府要把价格控制在互利空间的公平域之内

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问题争论了多年,却始终没有说清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在什么地方,市场确实有价格的引导作用,但是并不一定都是正面引导,在很多情况下是误导。下面这个模型可以看出政府的作用在哪里,它的边界在什么地方:

陶永谊:从自利到互利 经济学分析范式的改变

政府的作用是要把价格的波动范围,控制在互利空间的公平域之内。政府可以不直接生产,但是政府要控制交换比率的变动。这在中国的成功案例是唐朝大理财家刘晏对粮食价格的调控。

刘晏根据历史统计数据,把粮食价格变动分五个档次,每个档次分别规定不同的买入和卖出数量,通过“常平仓”建立仓储系统,地方官员发现粮食变动到某一个价位的时候,根据刘晏事先编好的程序,不用请示朝廷,就可主动赈灾。

因此,安史之乱之后,中唐反而出现了少有的兴旺景象,粮食价格稳定,民众安居乐业。政府不征税,却可以通过高卖低买的过程增加政府收入,不增加民众负担,这才是真正互利的做法。

互利的二元结构可以反映商品经济交换的本质,确定了基本范式就可以从中推论出其他许多分析方式,并且可演化出多元模型。关键在于分析的起点一定要正确。正如盖大楼,如果地基没有选对,楼盖的越高反而越危险,终究会塌的。

来源:腾讯文化“腾讯思享会”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