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英亚体育登录:新春“送温暖”怎样才能更暖人心

来源:网络 2021-02-07

189480682021-02-07 14:04:12.0任冠青新春“送温暖”怎样才能更暖人心送温暖,帮扶,困难群众,活动,新春268369中青快评

/enpproperty-->

新春“送温暖”怎样才能更暖人心

作者:任冠青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这几天,“困难户家中摆茅台瓶”“被慰问困难户住别墅”等风波,让岁末年终的新春“送温暖”活动备受关注。

看似生活殷实的涉事家庭是否是真正的困难户?帮扶对象的确立过程是否存在程序漏洞?哪些群体才应该是“送温暖”活动的首要对象?可以说,网友由“看图抠细节”引发的种种疑问,不仅是基于生活常识的合理质疑,也表达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反思和公共关切:基层“送温暖”活动,应当如何避免表面功夫和形式主义,多些实实在在的群众获得感?

“送温暖”活动的初衷,是通过贴心的物质帮扶和真挚的上门问候,帮助困难群众排忧解难、改善生活。可是现实操作中,不乏一些地方、一些部门态度功利化、表现套路化的乱象。比如,一到年底,便扎堆突击慰问,“流水线式”地客套几句,一通拍照留痕。由于不重实效,甚至把“送温暖”活动视为替自己刷存在感的面子工程,一不小心就“翻车”的情况便在所难免。此前,就出现过一些“张冠李戴”帮扶错对象等现象。

这样浮于表面的“送温暖”活动,不仅造成了资源错配或浪费,也让困难群众的需求难以被真正发现和解决。究其根本,在于相关部门未能摆正态度,一味沉迷于自我标榜和自我感动,本该作为关注主体的困难群众,反而成了被迫配合宣传的“配角”。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面对敷衍不走心的上门慰问,他们自然也只会简单地说几句场面话应付回去,很难敞开心扉、坦言困难。一些“送温暖”活动,也就异化为表演大于实质的形式主义。因此,新春“送温暖”要想真正暖人心,最重要的还是要秉持真诚的态度,警惕虚浮的形式化作风,务实地急民之所急,解民之所忧。

要把“温暖”送得周到、合适,离不开科学精细的策划和统筹考量。资源毕竟有限,“送温暖”活动“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重要。在帮扶人群优先顺序上,应该按困难的轻重缓急合理排序,并通过公开透明的规范化流程规避其中的腐败、寻租隐患。“送温暖”贵在“细水长流”地持续关注,建立常态化的帮扶机制,推动问题的系统化解决,比集中于少数几个节假日更具实质意义。

具体的帮扶方式,也要因时而变、因人而异。今年由于疫情原因,就出现了就地过年的农民工、父母无法返乡的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除了送上几桶油、几袋米等物质福利,更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眼下的燃眉之急。近期,廊坊、杭州等多地就通过开展在线职业技能培训,引导企业不裁员、少裁员,帮助失业人员方便快捷申领待遇、提供津贴等方式,回应了群众的切实需求、强化了兜底保障。也只有真正体会到贴心、实惠的政策支持,在外打拼、为城市运转付出巨大努力的他们才会在心底升起一股暖意。

此外,新春“送温暖”活动是不是一定要套路化、程式化地大加传播,也是值得商榷的问题。自古以来,不论是养老、振穷,还是恤贫、宽疾,讲究的都是让被帮助者感到舒适自如,充分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必有所顾忌。所以,有些时候,比起忽略困难群众感受、大张旗鼓的宣传,“润物细无声”式的帮扶更能温暖人心。比如,前段时间,多所高校就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有学生每月在食堂吃饭60顿以上,且每天吃饭低于平均值8元等情况后,便“偷偷”给这些学生卡上打钱。类似“偷偷送温暖”的方式,既尊重了被帮助者的个人隐私,也避免了“比惨”“证明自己困难”等不够人性化的操作,显然更具设身处地思考的同理心,也更能让被帮助者领情和感动。

可见,新春“送温暖”要想真正暖人心,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无他,就是真心换真心这么简单。

[展开全部↓]
关键字:
相关资讯
查看更多
热门游戏
返回 回到顶部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