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小农经济

百科 > 经济学分支学科 > 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的定义[1]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关于小农辞条的简短定义是: “小农是耕种土地的人, 无论他对他的小块土地是否拥有绝对的所有权, 他都有地可种”。

小农经济辞条给小农的定义是: “小农是居住在乡村并在土地上工作的人。”许涤新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辞典》、马洪利等主编的《经济与管理大辞典》、丁光远的《经济大辞典》(农业经济卷) 也都有小农和小农经济的辞条, 这些辞典的解释都强调小农和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传统农业的个体小生产。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小农经济的定义是: “分析小农的经济决策和相互作用, 他们与其他人以及整个经济其余部分的关系, 决定他们经济福利的总水平和分配的因素, 以及他们的地位怎样随着时间而变动或受政策所影响。”上面对小农经济的解释都突出其家庭个体性、生产规模小、工具简陋、技术落后、经营分散, 经不起风吹浪打, 每遇风险大多数遭到破产, 发展趋势两极分化, 反映在思想和政治上, 因其历史久远不衰, 养成保守、落后、散慢、迷信等不良观念和习惯, 形成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 其消极影响不容忽视。我国当前普遍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下的农户, 绝大多数是小农。

2.小农经济的技特点[2]

小农经济在人类文明以来经久不衰, 而且在各种社会中还大量存在, 这与小农经济的经济技术特点密切相关。综观小农的生产和经营, 大体上突出的有下列几点:。

1.生产经营单位规模小。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在极为狭小、分散的小块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中国自古至今, 农民个体家庭人口大多数在5-1” 人之间, 劳动力2-4 人之间, 占有耕地几亩至一、二十亩。当今中国农民家庭更趋小化, 人均耕地更少, 不足2 亩。

2.生产工具是人力、畜力、手工工具, 工艺和操作都很简单。中国传统农业耕、锄、割、脱粒等, 几千年都是犁、木漏、铲、锄、镰刀等一个人即可操作, 工艺简单易学。

3.生产是自然分工。所谓自然分工, 就是根据家庭成员的性别、年龄, 天气晴雨、昼夜和四季等自然情况, 来安排生产。“男力稼穑, 女勤纺织”“晴事耕耘, 雨勤织绩”“日操犁锄, 晚动机杼”“农时俱在田首, 冬夜则相从夜织”, 等等。在中国, 历朝历代,从南到北, 无不如此。这种直观、简单的自然分工,能够充分调动家庭男女老少的劳动力, 因时制宜、充分利用一年春夏秋冬、昼夜和晴雨时间为劳动时间,以尽可能的劳动投入生产出最必须的生产、生活基本产品。

4.再生能力强。小农经济生产能力低下, 遇有天灾人祸很容易破产。但其规模小、生产工具简单易备、工艺技术传统易掌握、生产是自给自足和简单再生产, 这样的生产条件很容易具备。小农只要有一小块土地, 就能依靠自家劳动力开始恢复生产。

5.经济管理是家庭管理与生产经营合二为一。

小农经济是以农家家庭为单位, 实行自然分工, 自给自足, 沿用传统、简单工具工艺, 一般是简单再生产,家庭管理必然与生产经营合二为一。所以, 小农经济也被称之为宗法制农民经济。生产方面, 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和时间尽量劳动, 起早贪黑,不辞艰辛; 生活方面, 珍惜每一粒粮食、每一丝布缕,吃穿日用极为节俭。

6.利益直接, 管理成本低。所劳所省都直接为小家庭所得。经营管理者与其他家庭成员息息相关、心心相印, 几乎没有利益分配的计较, 人人自觉劳动、自觉节俭, 管理成本几乎是零。这些特点是小农经济经久不衰、适应能力强的根本所在。

3.小农经济经久不衰的原因[2]

人类社会大约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由最原始的采集、渔猎经济发展到定居的农业经济, 这就是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所说的人类产业发展的“第一次浪潮”。原始的人类社会是以血缘关系结成的母系氏族、父系氏族, 随着生产的发展, 特别是种植业生产的发展, 原始社会末期“个体家庭已成为一种力量,并且以威胁的姿态与氏族对抗了”,“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了。”这个与集体生产氏族相对抗、最终从氏族中分离出来并且瓦解了氏族的个体家庭, 就是小农。小农经济历史久远, 马克思曾指出:“小农经济和独立的手工业生产, 一部分构成封建生产方式的基础, 一部分在封建生产方式瓦解以后又和资本主义生产并存。同时, 它们在原始的东方公有制解体以后, 奴隶制真正支配生产以前, 还构成古典社会全盛时期的经济基础。” 小农经济历经人类原始社会后期、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和当今的社会主义社会。人类脱离蒙昧、野蛮, 进入文明以来, 还没有哪一种生产方式能有小农经济这样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同高科技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比, 小农经济的弱点、劣势是显而易见, 马克思主义对其的剖析是正确的, 也是深刻的。

然而,“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 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绝不会灭亡的”。马克思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对分析小农经济也是适用的。

4.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的区别

根据我国学术界通行的理解,所谓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即为满足生存而生产,不是为市场的需要而生产。概括起来主要如下的特征:①它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经济活动基本局限在经济单位内部,生产规模十分狭小;②它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是这种经济形态的本质特征。③自然经济中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是直接的。

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基本形式。其具有如下特征: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是一个不相同的概念,但二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足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

科学地讲,中国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即在铁制农具、牛耕技术的出现与普及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之后。小农经济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变化,具有三种社会属性,即封建小农经济、资本主义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小农经济。由此,我们能够得出以下结论:

1.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不是小农经济而是自然经济。因为,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生产力及其低下,生产工具原始落后,农耕使用集体劳动,不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所以不是小农经济。但由于他们的生产主要是自给自足,所以是自然经济。

2.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结束。因为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两者出现了交集。

3.新中国建立初期的“过渡时期”的小农经济,它们并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们生产的产品主要不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是和市场相联系。由于它经营规模小,故叫小农经济。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小农经济被农业合作社的集体经济所代替。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仍然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进行经营和生活,本质上仍然属于小农经济。但其性质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经济。现在的小农经济土地是公有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的小农经济。

5.农村大户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关系[3]

(一)农村大户经济小农经济的联系

传统农业是“传统农业技术”的习惯称谓,通常是指从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农业技术和经营方式。.而农村大户经济则以其现代化的特征列人现代农亚之列,它既发源于传统农业,又在传统农业上有了大幅提高,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农村大户经济长之于传统农业。农村大户经济虽然与传统农户有着本质区别。但是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是农村大户经济是在传统农业的环境中萌芽的,至今仍带有传统农业的某些痕迹。

二是农村大户经济是传统农户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性生产或服务的农户,也是农户中的一部分,仍带有传统农户的某些特征。三是传统大户的需求催生了大户,农村大户是以农户的需求为生产经营对象,没有农户的需求,就不会有大户的产生和发展。

四是农村大户以传统农户的生产环节为服务对象发展起来的,大户可以说是某个环节的农户。五是农村大户与传统大户在利益上既对立又统一。农村大户有自己的经济利益,以赚取利润为目的,而要赚取的利润是以农业生产环节为对象的,农户总是以较少的支出获得较多或同等的服务,在这一点上,大户与农户是对立的,但是大户要生存下去,不能无限制的赚取利润,否则将没有经营市场,因此大户在一定程度上,要让利于农户,在这一点上讲,大户与农户的利益是统一的。

农村大户经济是传统农业的发展。农村大户经济与传统农户在表面上看没有区别,但是农村大户经济却在传统农户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在规模和水平上有了新的提高和拓展,实现了生产要素的进一步优化配置。在经营方式上,大户经营既有一定规模,又比较灵活;既不动摇家庭联产承包基础,又能在现有体制下很好地发挥服务和引导作用;既可以为集中连片的土地服务,又能为分散小块的土地服务。在生产边界上,既以家庭为单位,又突破了家庭的范围。在经营上,既有分工,更有协作。土地既有社会功能,又在一定程度上充分显示了经济功能。在生产技术上,既继承了传统农业的精华部分,又广泛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及科学管理方法来从事农业生产。

农村大户经济的初级阶段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渡经营形式。农村大户经济虽然对传统农户进行了组织上的创新,但是离现代农业仍然很远,在某些方面仍然有不少传统农业的特征。它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跃迁的一种过渡经营形式,这种形式从传统农业的母体中孕育现代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雏形。

(二)农村大户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区别

农村大户经济虽然发源于传统农业,具有传统农业的某些特征,但是大户之所以能成为大户,成为一个新的经济群体,必然与传统农业有本质区别,具体来讲,有如下几个方面。

在性质上,传统农业的首要的出发点是满足自己的生存,剩余产品才拿出交换,属于以自给为机制导向,厌恶风险,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排他性,属于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经济,具有“经济人”的某些特性但是不完全为“经济人”。而农村大户经济生产的目的是交换,以其他农户的生产过程为生产对象,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是理性的“经济人”,与传统农业最大的区别是商品的流程不一样,传统农业先满足自己后再将剩余产品商品化,而大户经济则以效益为机制导向,先赚取利润,再维持生存。不惧风险,敢于挑战,其生产经营社会化程度较高。虽然两者只是商品化的程序调换,但是这一调换意义非同小可,是告别传统农业的开端。

在生产方式上,传统农业基本上是“刀耕火种”,凭经验耕作,单独完成产供销的全过程,不与外界发生生产过程上的联系。而大户经济成为大户的关键是广泛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生产经营,以分工为前提,专门从事某个环节的生产或经营。

在经营方式上,传统农业是粗放经营力式,虽然是精耕细作,但是其投人(资本、劳动力)相对产出效率或收益而言是粗放的。大户经济则是集约的利用资本(主要指工具)和劳动力、科学技术,虽然其规模没有美国农庄大,甚至与法国的小庄园相比也相形见拙,但是与传统农业相比,大户经济则以较高的产出效率和较多的收益引片生集约经营之列。传统农业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大户经济虽然也存在一家一户经营形式,但是这种一家一户经营则实现了家庭适度规模,即家庭经营规模最大化,不存在剩余资本和劳动力。

经营策略上,传统农业是先生产再寻找销售,或者只管生产,不管销售,而大户经济则首先必须有市场需求,才会产生大户经济,往往是以市场的需要量定生产量,或者先签契约,再生产,或者先有订单再生产。大户经济就把传统的产供销流程逆向运行,使其具有现代农业的特性。

在经营边界上,传统大户以农房为生产单位,其生产边界也没有突破家庭范畴,以自家产品的全过程为生产对象,其生产基础是“小而全”的家庭农业,具有典型的血缘和地缘性质。而大户经济则是以家庭或家庭联合体为生产单位,突破了家庭边界,以其他农户的生产过程的某个环节为生产对象,初步实现了生产环节的分工,具有血缘性质。

利益分配上,传统农业因为是追求生存为首要目的,在生产经营中自然追求更多产量,不易获得社会平均利润,而大户经济的效益导向机制决定其追逐多利润的性质,要追求更多利润,先要有高质量和高效益,不仅要求获得平均利润,有的还期望获得超额利润

利润分配上,传统农业以公平为出发点,其分配制度设计,以保证大多数的人能生存下去,农户之间的利益差别不大。而大户经济则是以效率为出发点,利益是按要素分配,农户之间收益差别比较大。

在组织程度上,传统农业组织程度低,依靠组织的意识比较淡薄,对政府和社区的依附性大,且分散经营,积累小,吸纳科技的能力比较低,对科技是被动接受。大户经济组织程度不仅有所提高,吸纳科技的能力较强,而且还主动学习和运用,对政府和社区的依附关系大大降低。

从上述的比较可以看出,农村大户经济与传统农业不可同日而语,它初步具备了现代农业的大部分特征,是农村再次实现腾飞的希望。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农村生产力的这一进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大户,促进农村大户经济的发展,顺利把中国农村带向现代化。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