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Snapchat

百科 > 互联网公司 > Snapchat

1.Snapchat简介

  Snapchat是一款由斯坦福大学两位学生开发的一款“阅后即焚”照片分享应用。利用该应用程序,用户可以拍照、录制视频、添加文字和图画,并将他们发送到自己在该应用上的好友列表。这些照片及视频被称为“快照”("Snaps"),而该软件的用户自称为“快照族(snubs)”。

  Snapchat该应用最主要的功能便是所有照片都有一个1到10秒的生命期,用户拍了照片发送给好友后,这些照片会根据用户所预先设定的时间按时自动销毁。而且,如果接收方在此期间试图进行截图的话,用户也将得到通知。

2.Snapchat创办背景

  人类已经进入了“过度分享”的阶段。尤其对于那些一出生就面临着信息可分享于网络的青年人,拥有手机后的他们更加可以随时捕捉可分享的内容。这些内容并不都是美好的,它们可能只是一些鬼脸或者也并无意义的照片。但他们面临的问题是,已有的社交网络并不适于去永久记录这些内容。

  Snapchat这种“阅后即焚”的功能为年轻人互相发送不雅照片提供了安全平台,因为这些信息不会在网上留下痕迹,父母们也无处可查。当然也满足了那些想要发送商业机密或者敏感信息的用户。

  对Snapchat进行投资的Benchmark公司投资人Bill Gurley认为,互联网正在变成一个用户越来越不敢分享的地方,用户的乐趣在减少,因为他们无法随心所欲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社交。尤其是年轻人,他们习惯于分享,但同样排斥约束。减少内容被永久性记录所产生的压力和紧张,成为Snapchat吸引用户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在这个“过度分享”的社会,本来就不需要将所有信息保存。用户记录的同时需要遗忘和删除过去,就像正常人的生活总有不堪、尴尬和并不美好的一面。分享至网络的内容也在呈现更多面的我们,那么如何避免这些分享背后的不安全和隐私失控问题。

  在23岁的Snapchat联合创始人CEO埃文·斯皮格尔(Evan Spiegel)看来,越来越多已经成熟的社交网络其实忘记了他们建立的初衷,“我们愿意和朋友进行交流的原因是这事‘有趣’。”当用户分享的空间被压缩,有趣的感受也在降低。

3.Snapchat发展历程

  Snapchat是埃文·斯皮格尔和鲍比·墨菲在斯坦福大学产品设计中的一个班级作业而诞生的项目。

  2011年4月,埃文·斯皮格尔(Evan Spiegel)在斯坦福大学的产品设计课上介绍了其最终方案的创意。 并于2011年9月在斯皮格尔的父亲卧室中正式上线。

  在2011 年9月上线,当时并未引起媒体的任何关注。但如今,用户每天通过Snapchat上传1.5亿张照片,被视为Instagram最强劲的竞争对手之一。

  在早期,Snapchat创业团队更专注于这款应用的易用性和技术挑战,而不是品牌和设计性 Snapchat的吉祥物被称作 "Ghostface Chillah", 这个名字来源于前Wu-Tang Clan乐队成员的艺名“鬼脸杀手”(Ghostface Killah)。

  2012年1月3日,Snapchat 从 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 获得过 48.5 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5月,每秒有25张快照从Snapchat上被发出 。11月28日,Snapchat的iOS客户端每天有超过2000万张快照被发送,总数已经超过10亿张。

  在发展的初期Snapchat从光速创投(Lightspeed Ventures)中拿到了48.5万美金的种子基金

  2013年2月8日,Snapchat 获得1350 万美元的A轮资,估值在 6000 万到 7000 万美元之间。6月7日,Snapchat 完成新一轮 1 亿美元的融资,投资机构是一不具名的对冲基金,估值达到 5 亿美元。6月23日,Snapchat刚刚完成了一笔高达8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知名风险投资机构Institutional Venture Partners领投。而在融资前,Snapchat的估值已经达到了8亿美元。

  2013年6月23日,Snapchat完成了一笔高达8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

  2014年1月2日,460万个Snapchat帐户信息被发布至SnapchatDB.info网站。这一行为为某一个人或组织所为,460万用户信息泄露。

  2014年5月8日,Snapchat与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就欺诈指控达成和解,该公司被控欺骗消费者,声称通过其应用发送的照片在一段时间后可永久消失,而实际上接收者可以用几种方法保存这些照片。该公司面临20年隐私监控 。

  2014年11月18日,美国移动消息应用Snapchat即将与移动支付服务Square合作推出一项新服务,帮助用户相互之间进行资金转账。

  2015年1月3日,Snapchat刚刚完成了4.86亿美元融资,跻身美国十大风投交易。

  2015年5月29日,Snapchat 融资传闻终于水落石出,融资额是5.37亿美元,投资者为阿里和两家对冲基金。Snapchat向SEC提交的一份文档表明,阿里和Glade Brook Capital Partners与 York Capital Management向这款社交工具提供了5.37亿美元的融资。不过这些投资者换取的是普通股而不是优先股,这从侧面说明了受到美国青少年用户欢迎的这款阅后即焚社交工具在投资者那里也一样受到热捧。不过这轮融资最终可能会融到6.5亿美元的金额。

  2015年10月Snapchat要将启动未满一年自制视频、剧集和文章的Snap Channel项目关闭。

  2016年3月3日,Snapchat已从富达投资集团(Fidelity Investments)获得1.75亿美元的新融资,估值跟一年前一样,为160亿美元。Snapchat没能以比一年前更高的估值融资,或许表明投资者更为谨慎地看待该公司的前景。

4.Snapchat功能使用

  Snapchat以其产品私密性的特点吸引用户只是价值实现的第一步。它面临的更广阔的市场是一个在美国市场长期缺席的产品类型:即时通讯。Snapchat最开始吸引人的功能并非图片的可消除性,而是它比短信甚至其他分享的工具可以更快地发送出图片。

  像国内的类Snapchat应用“咔嚓”选择了陌生人社交的领域,即通过信息不可保存的特征降低陌生人交流的心理负担。但这也仅处于尝试阶段,还未有成绩证明该模式的可行性。

  Snapchat打造新一代社交平台的野心也逐渐透露在它的一些新功能上,比如Stories功能,它和Facebook信息流很相似,意味着用户不仅仅可以把照片分享给个人,还可以分享进自己的Stories供好友公开浏览,这些内容也可以在Stories中停留24小时后才消失。

5.Snapchat相关争议

  原创争议

  2014年9月10日,在言辞激烈地否认指控一年多之后,“阅后即焚”照片分享应用Snapchat两位创始人终于承认,该产品不是他们两个人的创意。

  Snapchat宣布,其已经与被驱逐的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弗兰克·雷金纳德·布朗(Frank Reginald Brown)达成和解。

  2013年2月,同为斯坦福大学学生的布朗起诉Snapchat创始人埃文·斯皮格尔(Evan Spiegel)和鲍比·墨菲(Bobby Murphy),称他们剽窃了Snapchat的产品创意。当时,Snapchat的估值达到了7000万美元。

  2014年至今,Snapchat的估值已经超过了100亿美元。此时Snapchat与布朗的创意纠纷屡屡曝光在媒体之下令公司多少有些尴尬。布朗称,他应该拥有公司三分之一的股权,因为他与Snapchat CEO斯皮格尔和首席技术官(CTO)墨菲一样,同为公司的创始人。布朗还表示,在Snapchat于2011年7月上线的前一个月,斯皮格尔和墨菲把他踢出了局。

  声明中Snapchat称:“当雷金纳德·布朗还在斯坦福大学念书时,他就想出了要研发一款能令发送的信息和图片消失的应用。随后,他在Snapchat的早期形成阶段,与斯皮格尔和墨菲一道进行产品研发。”

  至于具体的和解协议,属于机密,Snapchat尚未披露。

  在此之前,斯皮格尔曾称布朗的指控是“孩子气”以及“毫无意义”,2014年5月斯皮格尔终于缓和下来,理性地处理这起创意纠纷。

  斯皮格尔在声明中表示:“我们很高兴能以这种方式处理这一问题。对这一结果,布朗和公司都能感到满意。对于布朗在Snapchat的创建以及其发展阶段所付出的努力和做出的贡献,我们表示感谢。”

  Snapchat选择发布声明的时间颇有深意。该新闻稿发出的时间为美国东部时间下午1点,此时恰是苹果正在举行产品发布会,有关新产品的消息则是当仁不让的头条,Snapchat希望其和解声明不被人注意,淡化处理此事。

  照片外泄

  2014年10月,由于照片分享服务Snapchat保存图片的数据库遭到黑客入侵,导致很多用户发送到该应用的数十万张私人照片和视频外泄。外界因此对Snapchat的安全性提出了质疑和指责,Snapchat迅速作出了回应。Snapchat在其Twitter主页发布消息称:“Snapchat的很多用户受到了此次事件的影响,但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使用了第三方应用来收发照片,我们在使用说明中明确规定这种行为是被严格禁止的。我们可以证实,Snapchat的服务器从未被攻破,也不是此次泄露事件发生的源头。”

提示 本条目仅是MBA智库百科Snapchat的介绍。若您需要与Snapchat联系,请访问Snapchat官方网站。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