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ft

在我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教科书就那么薄几本,其他书籍更是极度匮乏,因此只能把教科书翻来覆去地读。我经常把语文书中的课文背了一遍又一遍,从《小英雄雨来》,背到《谁是最可爱的人》,又背到《阿Q正传》。直到现在那些课文对我来说都还记忆犹新。

回想起来,当时背过的大部分课文是适应政治形势的文章,如今时过境迁,好像都没什么用了,要是当初把中国文化中最美好的篇章编到教科书里面,那一定能让背诵的人至今受益无穷。

于是不禁想起了两件事,一是不知道现在的教科书到底编了些什么课文,这些课文学生若背下来,是不是能够受用终生;二是古时候的人从小只背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尽管内容刻板狭隘,但凡是背过的人一辈子都能引经据典,出口成章,也成就了不少像苏东坡、王安石这样的伟大人物。

如今的学生学的科目杂,见的世面多,知识面自然比古人广很多,但若从熟能生巧和终生受用的角度来说,则远远不如古人了。

进了大学之后,我就再也没有体会过小时候一篇篇课文地背,背出无限乐趣来的那种快乐了。在大学里,我发现同学们像百米冲刺一样比赛着读书,读了一本又一本。大家不是比谁把哪本书研究透了,而是比读书的数量,只要能把书名、作者和内容概要记下来,能回到宿舍吹嘘就是胜利。

结果我在大学读了很多书,却几乎没有哪 本书中的重要思想能够信手拈来的。现在想来,要是当时不那么虚荣地一味追求读书的数量,而是踏踏实实研究几本书,可能现在常识的境界和思想的浓度就不一样了。当然我不是说大家一辈子只读几本书就够,而是在广泛读书的同时,确实应该真正精读几本书,甚至背诵,达到心灵顿悟为止。

我在大学的时候,也曾经拼命学习英语,教科书学了一本又一本,结果多年之后,还是仪在洋泾浜英语的水平上。想想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的老师那一辈人,进入教会学校后就拿着一本《圣经》,翻来覆去地念叨,抛开宗教意义不说,几年以后一本《圣经》翻得烂熟,结果英语水平一辈子过关。

我们现在什么学习设备都有了,把英语学好却很难。什么原因呢?主要是我们没有把注意力专注到一个点上,一个点都没有抓住,想要抓住全面当然会很难。所以当有人问我英语怎么学,我常常一句话回答:把任何一本好的教科书背得滚瓜烂熟就行。

现在的选择太多,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是见多识广,机会众多;坏事是不再专心致志,常常三心二意,不断改变自己生活和工作的方向,结果迷失了人生。我的一个朋友做过一个调查,看有多少大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结果有一大半人不喜欢。过去专业是被分配的,不喜欢情有可原;现在专业是学生自己挑的,不喜欢就不对头了。

但更加不对头的还在后面:很多学生因为不喜欢就换了自以为喜欢的专业,可调查结果表明,在换过专业的学生中,依然有一半的学生不喜欢自己的新专业。可见现在的大学生在众多的机会面前是多么不知所措。回想起来,反而觉得我们那时的大学生活更加幸福。国家给你分配一个专业,你学也得学不学也得学,因而不得不学会喜欢学,结果成就了许多专业领域的杰出人才。

正像丘吉尔所说的那样,一个人不在于他喜欢做什么,而在于学会喜欢正在做的事情。做任何一件事情获得成就,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有时候我们喜欢一件事情和要真正做好一件事完全是两回事,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是要付出心血和汗水。我在开始做新东方的时候,是被生活所迫,所以谈不上喜欢。

有几个和我同时创业的人,最后都耐不住寂寞和辛苦半途而废了,但我的事情好做,人又不够聪明,所以只能坚持下来,最后歪打正着,做成了新东方,也喜欢上了新东方。

我们拥有的时间不是无限的,我们能够做的事情也不是无限的,所以在不断探索世界、扩大眼界、博览群书、广泛涉猎的同时,能够让自己专注起来,一心一意熟读几本书、一心一意学习一个专业,一心一意做成一个事业,一心一意爱一个人,未尝不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

来源:新东方官方Blog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