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不断,“抄袭”丑闻,与韩寒粉丝骂战从未消停过,但这都不妨碍郭敬明茁壮成长。他是少年作家里最有钱的一位,是连续两年“作家财富榜”的首富,连韩寒也承认:“他有非常独到和敏锐的商业眼光。”27岁的郭敬明是柯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长江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上海天娱传媒签约文学总监,他看起来虚弱的体能却支撑每天20小时的工作。这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即使你讨厌他的自恋矫情的文字,郭敬明商业成功的真相却不可改变地存在着。

郭敬明是80后作家里第一个有工作室的——2004年6月6日成立的“岛·工作室”,团队包括郭敬明和4个他的同龄人,工作室除了创作文字,还包揽设计工作。有了工作室以后,郭敬明赚钱的速度比单打独斗写书快得多,此时他的商业触角开始敏锐起来。

老板明星化无疑是公司塑造品牌的捷径。担任过郭敬明几部重要作品的责编时祥选回忆:“郭的明星做派乃自己养成,2005年年初,当他有了经纪人之后,经纪人曾提出要在他签售时派人跟随为他提供形象方面的服务,被我们出版社拒绝。这时候身边有人说他是明星或像明星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明星呀!”从此,郭敬明的个人形象越来越鲜明,也遭受越来越多社会各界的拷问。

2006年他和长江文艺出版社谈判,希望借一个更大的平台,所以有了畅销至今的少年杂志《最小说》。“他比一般商人厉害得多。”长江文艺的宣传负责人赵萌说,“我们谈合约的时候,他把他的权益想得非常细,要求达到什么样的收益,我们应该做到什么程度,分好几个层面,不同的效益有不同的权益分配。如果出版社做得不好,他的团队就撤走。他不断有新的创意,我们要全身心地投入配合他,拿到这份合约,我们很有压力。”合约上还提到为一些签约作者出单行本,但对郭敬明的小说没有明确要求。《悲伤逆流成河》最初在《最小说》上连载,成书付印后,郭又得到新的版税和分成。有的作家平日里指点河山,但新书写得很糊弄,而郭敬明的新书在文字和题材上,都起码比他自己以前的作品有进步。书在2007年5月上架后,销量已超过100万册。长江文艺在业内以给明星出书闻名,但郭敬明仍然是让他们最赚钱的作者。

《最小说》一年12期,郭敬明任主编,一年拿12次版税,他亲自搭建的《最小说》平台单册销售量达到了50万本,在国内青春杂志市场所占份额超过60%。2008年,出版人路金波给郭敬明算过一笔账,出品《最小说》是他称雄文学富豪榜主要经济来源,即使《最小说》发行1本郭只提1元钱版税,每年也是近千万元的收入;再加上他每年出一本自己的作品,比如“小时代系列”带来大约400万元收入,所以每年固定1000多万元的进账肯定少不了的。按照截至2009年11月底的中国作家富豪榜的统计,郭在2009年有1700万元进账,比2008年多出400万元。2009年,他在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设计的上海国际设计中心里买下了一层楼,他在上海总共五六套住房。

郭敬明非常清楚如何发挥自己的价值。他的读者大多数是初高中生,还有部分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和大学生。最早的读者有的已经大学毕业,仍然在看他的书,而且不断有新的中学生培养进来。“我写作时比其他作家考虑更多的是它的市场表现力,是否具有大众覆盖力。如果我是导演,可能就是好莱坞商业大片的导演,我拍的是《2012》的那种,要票房、要视觉、要精彩。”已在青春市场稳占先机的郭敬明,2009年借鉴日韩的轻文化读本发展模式,在《最小说》后又推出增刊《最漫画》、《最映刻》、《I WANT》,分上月刊、下月刊分别捆绑上市,以12.8元的低价零售,攻克学生市场。出版人黎波把郭敬明的这种切入角度称为“主流文化里的边缘文化”,“他永远在这个区域把握得非常好。在出版创意产业,你不能不承认个人主义的绝对重要性。你千万别说没有他我依然行,我就敢说,没有他你就不行!”

作为一个畅销书作家,巅峰也不过是销量几百万册,作为一个企业家,必须把个人品牌过渡到公司品牌,才是一条可持续的生财之道。从天娱传媒得到灵感,郭敬明以《最小说》为平台举办了“The Next-文学之新”全国新人选拔赛,这个被称为“海选郭敬明”的活动吸引了6万多名参赛选手的前后近15万篇参赛稿件。获选者与公司签数年的合约,并进行商业化包装。萧凯茵,第一届文学之新大赛的最终获胜者在博客里写道:“我所成就的,到底是别人的梦,还是自己的梦?”郭敬明的梦想是:“当10年20年后,韩寒、安妮宝贝都不写了的话,那市场上的作家可能都是我们公司的人。”2009年郭敬明进账的1700万元收入里,只有20%是他的个人版税,更大的部分来自柯艾的利润分成。

郭敬明的签约作者七堇年站台是公司的“头牌产品”,但肯定不是唯一的,而是一批这样的 “产品”。“头牌会投入最大成本,产生的利润一定是最高的,但是相对于投入来说,就不一定是最划算的了。比如七堇年的书能卖20万本,排在最后面的写手只能卖掉2万本,但是如果我有20个能卖2万本的作家的话,加起来就远远超过了七堇年。不需要花力气推广,而且他们的版税加起来还比七堇年低。因此,后面长长的一个尾巴才是支持公司发展的重点。”钻研过《长尾理论》的郭敬明说。

“无法独立完成创意是郭敬明的软肋。”黎波认为郭敬明的成功在于他善于运用团队合作,借助优势平台打造自我。“做新项目我都是品牌折算或人力折算,我不出钱的。”郭敬明说。长江文艺在柯艾文化里少量持股,除了在享有包括郭敬明在内的柯艾文化写手的图书发行权,双方在影视作品、新人大赛等相关周边产品上也约定共享权益。按照长江文艺出版社与柯艾文化的约定,合作产生的大部分利润归郭敬明获得。黎波认为郭敬明是他庞大的畅销书产业链里的一条而已。

在巨大商业价值的表象下,危机也蠢蠢欲动,单凭27岁“君王”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柯艾文化难有长远未来。2007年,因为与编辑意见不合,郭敬明曾独自决定扣减了最早的创业伙伴、《最小说》的美术总监李学健的版税收入。李学健随后与其他一干素有怨气的编辑团队集体出走,创办了与《最小说》同类竞争杂志《爱丽丝》。为了提高郭敬明的管理意识,黎波曾经多次强调“管理要制度化”,还把长江文艺出版社的管理制度文件也拷贝给郭敬明参考学习。但郭敬明却有自己的管理法则:“在你的公司里,你一定是帝王般的强势,没有人能违抗你的命令,没有人能左右你的决定。你去分析那些大企业家,其实都是中央集权得不得了,外界一提到他们企业,就只有这一个领袖,绝没有第二个。”

郭敬明已连续6年入围福布斯的名人榜,制榜人杨琳然说,“我们不对他作品的艺术价值做评价,我们是纯粹从商业价值来考虑榜单的。”作家富豪榜制榜人吴怀尧认为,“他是一个符号,只要亮出,就有人埋单,就会在市场上有号召力。”今年1月,华文天下与韩寒合作的杂志《独唱团》终于下印厂了,媒体憋着劲要用这本杂志去衡量韩寒的商业能量。其实拿郭敬明跟韩寒比较,是件挺无厘头的事,这是两个志向完全不同的人。与更善于为公众指点江山的韩寒不同,郭敬明追求的是务实甚至物质,他要妈妈挎着名牌包、住上观景大房、坐专职司机驾驶的汽车出行,他要充分享受自己创造的财富,也享受创造财富的过程。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