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这个世界,有且只有两种思维形态,一种是结构化思维,另一种是感官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是以构建与客观世界结构性相对称为过程、并以之为体系框架置分析之事于其中并试图获得分析结论。感官化思维则是通过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并刻意保留或还原感官体验的直观性以及确保其与思维达成无损对接。

以工具论,此二者终极方向不一致。前者追求的是理性的极致,以商业分析为主流应用;后者则追求的是感性的极致,文艺或哲学的集大成必备。

以目的论,此二者的目标却是大同。思维作为意识形态范畴的元素,其存在与提升的目的只有两个,一是还原——还原与客观世界的对称性,二是加工——以当下之获进行前瞻或后视,从而让意识超越物质的静态,实现时空的跨越。

以物质论(即思维作为意识形态对客观世界的对称性反馈),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有层次有节点的结构化存在状态,比如自然界的进化论或食物链,比如人类社会的阶级层次、商业结构。那么,思维的良好运作,势必首先需要建立起这种对称性。

以客体论(即作为思维载体的人类),每个人都有其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对自我自然属性的洞察,这是解剖自我认知本能的过程;而对社会属性的理解,这是发掘个体在群体或环境中的定位与价值。

从以上四论来看,有充分的依据证明上述两种思维形态并不孤立存在,在认知处理不同事物或问题时,不同的具体情境,选择不同的思维工具,解决的程度与效率可能大不一样。只是,终其一生,不同的个体思维形态的组成比例均不尽相同,也即人人都会兼具理性与感性思维,但这两者各自的比例并不一致,而加起来的能力总和也有高低。

熟练而深度地掌握这两种思维形态中的一种,都有可能让我们中的任何人成为大家。当然,不同的职业身份,以何种形态为主导也不尽相同。最为简单的比喻是,若要成为哲学家,感官化思维应起支配作用,因其涉及深层次的灵修体验,需要到达常人无法到达的深层位置。

但是,就上述例子而言,仅仅是获得感官深层体验,并不足以成就一个大家,上面也提到,两种思维形态并不孤立存在,且是必定不孤立。只是,在我们以其中一种形态为主导时,另一种形态能力或许大多数情况下会被隐性化。

比如作为一名咨询人士,其逻辑与理性应是其最核心的能力,这一能力的获得前提正是以结构化思维为前提。但这并不代表感官化思维不重要,相反,他的几乎所有工作都会涉及到人的判断因素,无论是直接接触的领导或下属、客户、或者是调研对象中的消费者,甚至是研究的范畴正是品牌内容,而品牌根本上又是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

又比如,就上述的哲学家例子,为何芸芸众生,参悟人生者、信教悟教者无数,却是少有参破达境者?虽然这与感官化思维本身实现的能力大小有直接关系,但作为相辅相承的因素,作为隐性能力的结构化思维在其中必有大缺陷。具体表现就是这一缺陷让他们的感官思维只停留在微观的个体层面,而无法实现诸如一生二、二生三依此类推的大格局构建。但凡大家必有大格局,而大格局则始于结构化。

因此,再回过头来看待两种思维形态的关系,它们并不以恒定而简单的器或道的定义来划分,而是依据不同阶段、不同情境之下,两种形态会以其中一种作为主导。但终归决定一个人层次高度的因素,还看其结构化的高度与质量,即便是在人文学科范畴下结构化思维作为隐性存在的情况下。
所以,本人一直倡导结构化为本的思维拓展,虽然受本人所处职业部分影响,但想必把结构化思维作为显性存在、而感官化思维作为隐性存在的组合特征,应当是符合绝大多数身处商业环境中的朋友。而对于心向人文的人而言,也只是将这两者的显性与隐性性质对调,成分一致,组合不同,即所具备的能力的完整性是一样的。

具体谈到结构化思维如何形成,且以能达到相当水平为目标,需要把它视为一个具有相当周期甚至需穷其一生的系统工程看待,具体而言:

一、之所以说是系统工程,因其涉及内、外两部分,“内”指对内在本身的认知过程,既有单纯内在的静态认知,就如同从自我人生的历史纪录中获得当下之自我意识的成因;又有对内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认知,大多涉及对当下发生的与己相关的直接事实的认知处理。需要说明的是,动态认知的过程不只是对逻辑本身等显性成分进行判断,尤其需包括显意识之下的潜意识的判断。
“外”则是指个体对宏观环境中的任意现象的认知与判断过程,这些现象可相应对应定义为间接事实。直接事实与间接事实的划分,可以借用利益的角度来判断,例如,直接领导身上某些与己相关的事实,或许会触及自身利益,这些事实可定义为直接事实。

“外”所包含的内容极广,可以粗略地定义为以国家层面的现象为外沿边界,而以直接事实的外沿为内沿边界。因为当下作为人类个体,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是大部分个体的最高上沿,而人类主义只存在于极少数的环境保护者。

二、第一点探讨的是这一工程的大板块以及其边界,这也是一个寻找终极的过程,界定终极的目的,一是为了确定方向,二是为了界定当下或预计某个阶段的节点。

事实上,如果仅仅从职业能力而论,就探讨内容的边界已大大缩小。比如希望在数年内要达到总监或总经理层面的能力,人脉资源、经验资历等硬件尚且不谈,就单指内在的综合能力,尤其是与之相配套的思维能力,又如何依照上述的思维形态理论进行提升?

三、无论是从基层到中层还是从中层到高层,其整体方法论都相一致,只是侧重有不同。这里主要谈初级到中级,因结构化思维特征并非中国人的思维主导特征,甚至可以说缺失得比较严重。
(一)需有明确的对思维进行格式化的意识,大部分人的思维处在较初始的感官化思维阶段,或者是处在线性或平面思维的阶段。线性指的是单线逻辑推理而非系统逻辑推理,平面指的是只能看到某一层面的现象及其联系,但却对与之相关的其它层面视若无睹,这些都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结构分析能力。

(二)格式化是一个强行层次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形象地说可分为贴标签、建层次、归入档三个步骤。标签即属性,属性即是从某个角度看时事物的最小单元,同时,标签本身也是体系,只不过初建时不可能体系化,只能由客观事实中提取。标签提取与建立的数量,直接影响后面步骤的质量。(因此,感官化思维在这一阶段会起到很大作用,尤其特指婴儿期对世界的认知,直观形成的判断会成为其初始的标签体系,不同的家庭或学校教育,也决定了起跑线在哪。)

有一定的标签量以后,第二个环节就是建立层次,有如建立图书馆的分类,层次越细致,结构越严密,推理越精准。

体系化是一个不断的再加工过程,就如一幢楼房,最初只有三层,并且是平装效果,到八十岁,有些人可能已建到八十层的精装修,但有些人可能还是三层的平装。

(三)越简单的事情可能越不好办,就如上述谈到的这个过程,道理还是这样的道理,实现者却不多。这里谈几个难点或陷阱:

1、内在不深,影响感官。指的是对自我认知无法客观而深入,自然影响了最初始的感官思维能力,不得不说这是中国式教育带来的祸害,从家庭到学校以至社会,都有责任。有无数的人将带着这一缺憾走完一生。

2、价值观解剖难,解剖后的改良更难。这还是内在的话题,自我认知的最深层就是价值观认知。
3、前两点决定了上述标签过程已经会让不少人遇到困难,贴标签本质是一种界定能力,界定力则是两种思维形态的综合应用。

4、价值观当中,物质化、功利化的特征又在侵扰着当下之人,这是重要的环境因素,蒙蔽着无数人的心智。环境是不可抗力吗?的确,环境有不可改变的一面,但可以通过改变自我来解决,这又是一个难题。所以,思维能力越强之人,越需要与环境周旋的毅力。

5、目的。说大了是人生座标,说小了是能力提升为何事。影响人生座标的只有两个因素,一是目标定位,二是责任感。只定位于经理级,不太可能有俯看公司的眼界;而没有责任感的士兵,更不可能成为将军。(实际上,责任感的形成本身也是对外在认知的外沿足够扩大而形成的,还是格局的问题。)

6、更为具体的方法,这里就不谈了,心到眼即到,方法自然来。芸芸个体,最难打通是上层意念,包括对欲望的驾驭、对理性的恪守、对客观的追求、对外物的己化、对负面的豁达、对逻辑的敬畏、对价值的坚守。并且,如此种种都完全符合木桶原理,缺少其中一块都将功亏一篑,况且还有不少人是在漫漫人生的某个节点自我捣烂,换取的只是一时苟且。

就思维本身而论,它是求真求知的工具,而单做这方面的强人,并不能直接带来巨大财富(当然它也是必备工具),仅以物质大目标为驱动,人往往易走偏锋。真正将人带入意识涅槃者,反而是对宏观至整个人类甚至是生命本身有着的天然探索驱动。

有一点冥冥中让人觉得可惜的是,作为全学科的研究与洞悉,可能会湮没于已被历史实践证明的重复轮回当中,人类总以某一利益角色为身份代表,取其角度观察世界,又凭何真正洞知事实、取道未来?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