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彤:女性高管面临的四大瓶颈

敦煌网CEO王树彤

男性如果需要证明一次就能够成功,女性需要证明十次,那就证明十次。如果是融资,男性需要见五个人,女性可能需要见五十个人,那就去见五十个人

2012年6月6日,首届APEC青年创业家峰会在北京举行。在由《中国企业家》商界“木兰汇”联合举办的“女性创业-如何培养领导力”主题论坛上,敦煌网CEO王树彤认为如今女性要走到更高的管理层面面临着许多瓶颈,男性如果需要证明一次就能够成功,而女性往往可能需要证明十次。

王树彤表示,女性创业家更强调一种坚韧和温婉的平衡、动和静的平衡、家庭和事业的平衡,这也是特别需要呼唤的新一代企业家精神,而社会不应过分妖魔化女强人。

对于青年创业者,王树彤建议,在创业过程当中要抵得住诱惑,更加专注地把自己的主营业务做扎实、做深,能够让这棵树长成参天大树,而不是这件事做不下去了就跑到旁边,结果没有成为一棵大树,而是成为许多小灌木丛。

以下为王树彤发言实录:

我觉得今天包括我们四个人在内,大家都会有一个相同的观点,就是不太会把性别放在前面,无论是创业也好还是在职场也好,还是怎么样去做正确的事情,把事情做对。所以创业也好,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也好,我觉得这跟性别没有关系。

但是我觉得也看到了今天的实际情况,从全球190个国家,女性首脑只有9位;另外全球500强里面,女性CEO就更少了,只有3%。所以很多数据还是现在摆在这儿,对于很多女性能够突破天花板,走到更高的管理层面上,今天还是很严峻的现实,这里有很多的瓶颈。

这些瓶颈有四个方面。第一,在一个企业里面,首先从管理层上是不是看重一个企业里面高层女性和男性的比例,是不是多样化;在这个圈子里面是不是有榜样化,信息的闭塞对于很多女性往上走,是一个瓶颈。第二个,女性出差、长时间的工作,因为女性还是天生会承担家庭责任的。第三,就是偏见,在招聘和生职的时候,我觉得社会上还是有偏见的。第四,就是女性对自身的期许、对自身的要求,这方面有有所缺失,包括其他人给她的支持、给她的榜样的力量。所以我们其实有一点阿Q精神,男性如果需要证明一次就能够成功,女性需要证明十次,那就证明十次。如果是融资,男性需要见五个人,女性可能需要见五十个人,那就去见五 十个人。

说到三个女人一台戏之前,再谈谈雌雄同体这件事,我觉得大家别把它妖魔化,我觉得这应该是正面的一个说法。我觉得中国从远古就强调阴阳,强调一种平衡,所以我觉得我们今天新一代的企业家,特别是女性,我觉得我们还是比较强调一种坚韧和温婉的平衡、动和静的平衡、家庭和事业的平衡。

我觉得中国现在的创业环境是相对比较浮躁的、短视的,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愿意去倡导一种新一代的企业家的精神,一种健康的、长久的精神。把这种看似两极的力量和特质能够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是能够让我们有一口长气,我觉得这是跑一个长跑,能够有更强的背后的支撑力量,让我们的企业走得更长远。我真的觉得在中国今天这个时代,特别需要呼唤这样一种持久的精神。

我觉得李静比较属于特殊的,我不是太同意;其实恰恰相反,我觉得在敦煌网,我们负责销售的对主力的其实是一个女性干将,往往在很多企业里面,可能这是一个男性承担的;而我们负责行政这个部门的头是个男性,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谁做个生日、送个礼物等等特别细节的小事,是一个男性的领导,我们最往前去冲、去杀的位置是一个女性。

其实在麦肯锡,连续做了很多年关于女性市场的调查,发布的《女性至关重要》这份报告每年都有,所有的数据都能够直接表明,一个企业女性高管占到一定比例的时候,和这个企业的利润和销售额是成正比的,是密切相关的,这连续多年以来非常一致的数据。但是大家虽然知道这是和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企业的盈利是相关的,我们今天还是没有能够打破这样一个局面,还是有很多的企业没有达到女性在管理层面上的多样性。

我觉得学术界这么多年都没争论清楚的课题,就是到底领导力是天赋还是后天可以培训的。我觉得领导力的一些特质,跟一个人天生的一些天赋、个性也好有关系的。比如有些人愿意去承担、愿意去负责任、愿意去做决策,愿意在关键的时刻他把观点传达出来影响他人,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

前一段时间我们做拓展训练的时候,我们把所有的人都打散,不分部门、不分级别,重新选择这个部门的领导。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可以看出有些人的天性里面,其实是愿意站出来,我来带领大家,我来去冲锋,我来去承担。所以我觉得绝对是有个性和天赋的一面。

我觉得坚持和放弃其实是很哲学的,没有一个特别的定论。但是作为每一个创业家,本身天生就是很乐观的,非常敏锐,看到很多的机会,愿意扑上去把这个机会变成现实。但是我还是想强调,特别是在今天的中国,我觉得中国的企业能够更加专注地把自己的主营业务做扎实、做深,能够让这棵树长成参天大树,而不是这件事做不下去了我们就跑到旁边,结果没有成为一棵大树,而是成为许多小灌木丛。我觉得创业过程当中诱惑最多的是跟你主营业务不相干的诱惑和机会说不。(中国企业家网)

相关推荐:《李静:创业首先要认清自己》

附:王树彤:“老板心态”与“打工心态”

最近创业的话题说得比较多,有些网友说,我并不想当老板,也不是人人都可以自己当老板的,能一辈子安安分分打工也没什么不好。我认为无论打工也好,自己创业也罢,这两者对人职业素养的要求在很多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关联性,并不完全矛盾,更不能用“资方与劳方永远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来把大家对工作的态度简单对立地说成“打工心态”与“老板心态”。

前两天一个老朋友跟我感叹现在的员工“打工心态”实在是令他头痛不已。他从前也是打工者,一直担任一家大型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前几年开始自己创业,如今也拥有了一家颇具规模的广告公司。他说,以前自己打工的时候,总是尽自己做大的努力,拿出自己最满意的方案交给老板呈现给客户,把公司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做,而为何现在的很多员工总是有着严重的“打工心态”。比方说,工作被动,总是算盘珠子,拨一拨,动一动;明明只要多动一下脑筋就有能力做出最好的东西,却总是先拿一个草草了事的东西来敷衍;等到出了问题,先不是想办法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是首先考虑如何推卸自己的责任;遇到困难先想着如何绕道而行,或者就干脆往后拖,直到把事情拖黄,最后不了了之;做事只求能在能老板或者上司那里应付得过去,所以对老板能看得见的事情就多做些,老板看不见的就少做,甚至干脆不做。

其实像他所说“打工心态”现象还有很多,比如,为了获得职业的安全感,恪守“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消极原则;或者走另一个极端,现在的工作永远是下一个工作的过渡,频繁跳槽,成了所谓的“跳蚤族”。

所谓“老板心态”和“打工心态”看起来是因为各自利益的不同,而被认为是一对不肯调和的矛盾,可我却认为并非如此,甚至这两种提法本身就值得商榷,是建立在完全对立和不平等的前提下的。

从我个人来说,我在外企做过相当长时间的职业经理人,而之后又自己创业,可以说同时兼有“打工者”和做“老板”的体验。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一个公司如果打工者心态的人多,很大程度上跟企业的薪资激励机制,特别是企业管理文化水平有很大的关系,这是做老板的,或者身为企业的领导者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不可能强制地要求你的员工必须具备“老板心态”,无条件地要求员工做企业的主人。

但同时,对于在职场上打拼的职场人士来说,我觉得这种所谓“打工心态”,伤害的更是你自己。如果你对每一份工作都是抱着“你给我多少钱,我就干多少活”,那么你的不良情绪很快就会让你丧失对工作的激情。而你一旦没有能力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激情,那么无论是跳槽换一个老板,还是自己创业,都不可能获得最终的成功。如果你在打工时,习惯于拈轻怕重,逃避责任的话,那你就更没有资格说“如果我是为自己做,情况就不一样了”这样的话了,因为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就是从点滴工作中长期培养起来的。

也许有人会问,身为打工者如何还能没有“打工心态”呢?摒弃“打工心态”难道不是老板的一厢情愿吗?

我的体会是,作为职场人事,最重要的做自己的主人,做你自己职业发展的主人。这样,你就会发现表面看来是你的公司做的一切,同时也是为你自己在做,在为你自己的职业发展的每一步奠定扎实的基础。你交给公司的是业绩,同时获得的是自己能力的提升。

这是一个需要你自己想通的问题。曾经有一位导师在我很年轻的时候跟我说过,你到底为什么而做?是为自己而做。这句话所包含的微言大义是在我几乎工作了好几年之后,才渐渐明白的。虽然我以前打工时也一直很努力,并没有上述的所谓“打工心态”的种种表现,但我当时一直觉得,我是在为公司而做,为公司的业绩在努力。而多年之后,我知道其实这一切都是为自己在做,练就的本事是自己的财富,在这个过程中体验辛苦和欢乐。(新浪博客)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