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不“独”:背靠大树好乘凉,做大后进入“拼爹”时代

“忽如一夜春风来”,独角兽企业从未像如今这般备受瞩目,而中国也逐渐成为孕育独角兽企业的最大的摇篮之一。《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数据发现,独角兽公司现已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一方面,大型独角兽凭借超高的估值独占鳌头,并多数笼罩在互联网巨头的光环之下;另一方面,小独角兽公司扎堆在“门槛”处,不少依靠风口力量挤进榜单。

值得注意的是,对独角兽公司的统计,中国和美国的研究机构对于公司是否真正“独立”的判定上差异颇大,蚂蚁金服、菜鸟网络、微众银行等互联网巨头旗下企业均被排除在海外独角兽榜单中。对此,有分析认为,独角兽企业的定义实际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站在巨头肩膀上的企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只是巨头资源的延伸。

站在巨头肩膀能否称为独角兽?

按照资本市场对独角兽的一般定义,估值超过十亿美元的创业公司这一标准被广泛使用。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同样是对独角兽公司的统计,中国和美国的机构却给出了略显不同的结果。

国内方面,包括胡润中国、IT桔子在内的多个调研机构显示,当前中国的独角兽公司已超过120家;而根据美国权威智库CB Insights的调查,2017年全球“独角兽”公司榜单中,中国占55席。同样,在美国《财富》杂志发布的2016年全球独角兽公司排行榜中,中国上榜企业仅35家,远远少于同年国内机构IT桔子统计的71家。

记者查询相关数据发现,调研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公司是否真正“独立”的判定上。对比于国内的榜单,CB Insights和《财富》杂志均去掉了与上市企业巨头存在重要基因关系的大部分公司,如阿里旗下的蚂蚁金服、菜鸟网络,腾讯旗下的微众银行、京东旗下的京东金融等。

那么从企业的角度来说,这类明显有着巨头基因背景的公司是否可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角兽”呢?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独角兽企业的定义实际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任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快速成长的、处于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都可以被认为是独角兽。与此同时,独角兽一般来说应该是独立发展的,具有比较明显业务独立性的企业。因此,以上站在巨头肩膀上的企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只是巨头资源的延伸。”

而在国内榜单中的独角兽企业中,有过半的公司与BAT存在股权关系,这类企业大部分发展势头良好,属于大独角兽的阵营。对此,沈萌认为,独角兽投靠巨头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结果,因为独角兽在发展之初也都是不盈利的非传统模式,或者是依托于现有几大巨头的资源或者几大巨头可以用自己的资源支持独角兽,所以这种情况也是市场自然发展的选择。

39家独角兽徘徊在“10亿美元”门槛

与大型独角兽公司的抱团投靠巨头相比,小型独角兽企业们显现的则是另一番景象。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榜单,小独角兽扎堆的情况均十分明显。具体体现在,估值越低的公司数量越多,众多小独角兽常徘徊在“10亿美元估值”门槛边缘。

在IT桔子对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的统计中,估值在50~100亿美元(包含50亿美元,不含100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共有12家,估值在20~50亿美元(包含20亿美元,不含50亿美元)的企业有26家,而估值不超过20亿美元的企业达到75家之多,其中39家公司估值刚好达到10亿美元,勉强跻身于独角兽俱乐部中。

而根据胡润中国的调查结果,估值处于70亿元人民币这一阶段的独角兽共有51家,超过独角兽公司总数的三分之一。

从某种程度上讲,小独角兽企业的扎堆体现了具有优质发展潜力的公司正越来越多,很多细分市场的小型独角兽公司都在其领域内有着独特优势,如教育领域的沪江网,科技领域的寒武纪科技以及电商领域的蜜芽宝贝和小红书等。

而针对这类企业来说,能保证长期稳定的发展并维持估值不下降实际并不容易。有业内人士表示,因为企业的价值或者说溢价是来自于无法轻易取代的收益基础,如果用户易流失、粘性低,那么价值就可能打折扣。不过,独角兽通常是在发展潜力巨大的目标市场,因此虽然在估值上可能按传统企业标准看存在泡沫,但真正有核心竞争力的独角兽的发展也会超出常规。

而这类处于独角兽企业榜单中底部的众多公司未来又该如何发展?互联网产业专家、资深观察者徐华表示,实际上并不建议公司一定要致力于发展成独角兽或谋划上市,而是应该更着重强化业务,真正把握商业的本质。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朱万平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