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智慧

这是摄影师徐治先生抓拍的一组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和老人到车站送别的场景,无需一行文字,便已经让人心酸和泪目了。

心理学家荣格曾在他的著作里说过:一切的性格缺陷都是因为他有一个不健全的童年。可以说,除了先天上的不足,孩子后天一切行为和心理上问题,都是家长造成的。

看着镜头里小男孩不停地扒车门、哭闹,老人用力的拖拽,直到最后一张照片,抱起孩子和汽车的方向背道而驰,下一次见面是什么时候,不确定,也许几个月,也许半年或下一个春节,如果是出国务工的话可能要好几年,这个孩子在这段时间里失去了父母的关爱,从前三张照片来看,年轻的父母似乎也没有太在意孩子和老人,就这么一车绝尘而去。

这样的情形或许是这几天在西部内陆各地陆续发生的司空见惯的场景:据《中国留守儿童白皮书》2015年统计全国有6100万留守儿童,260多万一年也接不到父母的一个电话,一年电话联系一到两次的有885万,3个月通话一次的有1519万。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从数据看出,相当部分的留守儿童父母失去了对孩子的基本的责任,也或者他们本身也不知道该怎么做?以为给些钱就已经尽到了为人父母的责任,实际上这远远不够。

这里陈老师给出一些建议,也希望看到订阅的朋友转给那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多多转发也算对留守儿童的一些帮助吧

第一点:留守儿童有一个稳定的抚养者是不可或缺的,也许在孩子的心里,无论谁都不能代替父母,但是在父母都外出的情况下,一个健康而稳定的抚养者可以让孩子在心理上去除动荡不安。

第二点:建立孩子与父母间规律的联系周期。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与孩子建立通话视频周期。例如一天通话一次,如果条件不允许,也要每隔固定的一段时间让孩子与父母建立联系,可以是直接的电话书信等,也可以由在孩子身边的抚养者转述父母的近况、问候等。但固定的周期很重要,这让孩子可以体验到秩序与稳定性,当然如果遇到特殊情况不能及时联系要和孩子说明,避免他的担心。

第三点:亲子之间的联系,应是深入的,不只是简单的问候,而是能够交流很具体的最近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学校里的趣事,自己某一方面的成就,例如体育获奖或者作文发表等等,父母也要给出恰如其分的鼓励,或者寄送一些孩子需要的书籍物品表示赞赏。这样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即使不在身边却仍然参与到了自己的成长过程之中。

第四点:如果条件允许在一些特别的日子应有特别的家庭仪式,比如春节或固定的特殊日子的家庭团聚。如果可能,在寒假和暑假等较长时间的假期,把孩子接到自己工作所在地,带他们参观当地的风景名胜,也可以让他们体验父母的工作环境(过于恶劣的环境也要考虑孩子身心承受,可酌情告知)。同时,按照现有的技术水平建立一些家庭共有的微信群或者共有云盘,存储彼此的照片文档的资料,彼此可以看见,也就能弥补距离上的远隔。

这里我们只是相对粗略的为孩子提供稳定感与亲子间亲密感的办法。而留守儿童这一宏大的主题,还有很多方面值得关注。

无论如何,希望我们的参与可以给那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们提供一个理解孩子现状的视角,可以帮助双方去适应现实情况,并且通过专业的方式持续地改善亲子关系。避免出现一些留守儿童悲剧事件之后,父母的茫然无措和麻木失范的局面。

这件事,对孩子真的很重要,你认为呢!而你的转发举动也很重要,不经意间可能会让那些父母看到并且改变自己的行为,对于孩子来说善莫大焉!

原创不易,若觉得有收获,可以自由打赏,也可转发给需要的朋友,或者把您遇到的困惑留言给我。也可关注公号“陈老师家长汇”,或在喜马拉雅FM平台搜索“北纬32度半”,给您最好的育儿方法音频指导。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文章来源:头条号-陈春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