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景德镇的光芒广披全国大小窑场,虽然宜兴窑只是一个具地方特色的民间窑场,其社会地位远不如产量巨丰、朝廷重视的景德镇官窑,但它对明清陶瓷发展产生不小的影响。同属陶瓷一系,紫砂器和瓷器之间的相互影响十分显着,尤其是从造形和装饰的交流情况可以看出,「在造形设计上,瓷器向紫砂看齐,而装饰方面,紫砂又反过来向瓷器模仿。」(刘汝醴,2000)这种交流的发展,最后使紫砂工艺在文人审美体系之外,又树立另一系统——宫廷审美体系,这一倾向,从宫廷开始,而后又逐渐流向民间。

关于清朝皇室的紫砂壶装饰,乾隆皇帝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乾隆对南方有着浓厚的兴趣,曾经几度下江南,饱览江南胜景,体察风土人情,江南发达的商品经济带来细腻的生活方式,多少影响了宫廷的审美意识。

在乾隆档案中有紫砂壶贡品记载,乾隆廿三年(1758)「苏州织造……送到……宜兴壶四件。」这些宜兴制造的各式贡壶,有炉钧、泥绘、印花、贴花、刻画、描金、浮雕和抛光等各类加工技法,制作工整严谨,纹饰细密繁缛,风格富丽堂皇。事实上,嗜茶的乾隆皇帝除了常在宫廷举行盛大茶宴外,更亲身参与紫砂茶具的装饰,在茶器题上御笔诗文,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紫砂黑漆描金菊花壶〉、清〈印花烹茶图御制诗壶〉等均是乾隆审美品味的体现。

就造形艺术的视点来看,清代名手最能展现技艺的主要是在紫砂壶的造形设计,加上紫砂泥料优异的物理特性,使得此时期的宜兴紫砂壶超出了当时一般瓷壶的设计水平,成为其他窑址看齐的目标。

兹举一例:传世有清〈紫砂合菊壶〉,此类菊瓣形砂器为盛清时期的宜兴壶形制,且受到雍正皇帝的喜好并下旨依式订造。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载:「雍正七年八月初七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闰七月三十日郎中海望持出菊瓣式宜兴壶一件。奉旨:做木样交给年希尧照此款式做均窑,将霁红、霁青釉色烧造。钦此。」今日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清〈雍正窑变釉菊瓣纹茶壶〉,两相比照,即知此乃景德镇奉命参考宜兴菊瓣壶样式所制,是为瓷都与陶都合作的佳例。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中有几条实录,说明着这个工艺交流的现象:1.「雍正四年八月二十日,海望持出宜兴壶大小六把。奉旨:此款式甚好,照此款式打造银壶几把,珐琅壶几把。其柿形壶的把子做圆些,嘴子放长,钦此。」2.「据圆明园来帖内称,闺七月三十日郎中海望持出宜兴壶一件,奉旨:此壶把子大些,嘴子亦小,着做木样改准,交年希尧烧造。钦此。」3.「雍正十年十一月十一日,司库常保、首领萨木哈来说太监沧州交宜兴壶四件(外画洋金花纹)。传旨:此壶的款式略蠢些,收小些,做好样呈览。钦此。于十一月二十七日,做得木样四件,并原宜兴壶四件,司库常保、首领李久明,萨木哈呈览。奉旨:改得好,照样准烧造磁器,宜兴壶着留下。钦此。」4.「雍正十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照十月十一日,交出宜兴壶样改得木样四件,司库常保首领萨木哈呈览。奉旨:改做的好,照样准烧瓷器,钦此。」

纹饰是陶瓷器表面的装饰纹样,纹饰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忠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所以中国装饰学先行者庞熏琹指出:「风格中可以包括许多不同的作风,作风中可以包括许多不同的手法。风格反映了时代精神。」

在清中期,尤其是嘉庆以后的紫砂壶,已开始随着清政权走下坡,缓步走向衰落,此时的紫砂陶壶,造形单调,装饰较少而且散漫,华丽典雅的宫廷气氛渐减少,简朴素雅的民间气氛明显增加。

工艺的精良寙劣自来与彼时国力的盛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嘉道以后的皇室渐无心绪去体会盛清奢华的品茗氛围,更无意去参与订造紫砂茶具,只有从民间拣选部分上乘之作供帝王所用,虽不复盛清期的华丽繁缛,但格调典雅,饰工严谨,多少仍可看出晚清时期宫廷贵族紫砂装饰的品味。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文章来源:头条号-古玩收藏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