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晏几道父子是北宋词坛十分重要的作家,刘扬忠在《晏殊词新释辑评》一书的前言中说:“晏殊是北宋前期词坛领袖,是宋词发展的开路人之一。”而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给予了更高的评价:“晏同叔去五代未远,馨烈所扇,得之最先。故左宫右徵,和宛而明丽,为北宋倚声家初祖。”

晏殊的儿子晏几道也是重要的词家,夏敬观在《小山词跋尾》中说:“晏氏父子,嗣响南唐二主,才力相敌。盖不特词胜,尤有过人之情。叔原以贵人暮子,落拓一生,华屋山丘,身亲经历,哀丝豪竹,寓其微痛纤悲,宜其造诣又过于父。山谷谓为‘狭邪之大雅,豪士之鼓吹’,未足以尽之也。”在这里,夏敬观把晏氏父子跟南唐二主并提,由此可见,大小晏在词史中有着何等重要的地位。

晏殊出生于普通文人家庭,他的父亲晏固只是在抚州做下级官员,但晏殊从小就聪明过人,他7岁时就能写文章,于是名声流传在外。《宋名臣言行录》前集卷六载有如下一段话:“公幼能文,李虚己知滁州,一见奇之,许妻以女,因荐于杨大年,大年以闻,时年十三。真宗面试诗赋,疑其宿成,明日再试,文采愈美。上大奇之,即除秘书省正字,令于龙图阁读书,师陈彭年。”

晏殊撰《宋六十名家词》清光绪十四年钱塘汪氏振绮堂翻刻汲古阁本

当时的滁州知府名叫李虚己,他看到了少年的晏殊,认定这个孩子必有大才,于是他就答应今后把女儿嫁给晏殊。而后李虚己又把晏殊推荐给了杨亿,而那时晏殊仅13岁。大概是杨亿又把晏殊举荐给真宗皇帝,真宗命晏殊当面作诗赋。因为晏殊写得太过漂亮,反而让皇帝怀疑他是不是事先写好背下来的,于是第二天另出一题,没想到晏殊写出的文章更漂亮,皇帝很喜欢这位少年,于是就把他留在了宫中,让他跟陈彭年继续深造。

关于这件事,历史上多有记载,但说法却并不相同,比如《梦溪笔谈》卷九中以及《渑水燕谈录》卷六、《自警编》卷二等等的说法则是如下:“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

这段话说,把晏殊举荐到朝廷的人是张文节,皇帝召见晏殊时,正赶上进士考试,于是皇帝就让他一同参试。晏殊看到试题后跟皇帝说:我在十天前恰好做过这个题目,并且草稿现在还在,希望您另外赐一个题目。晏殊的言外之意是:我无意间押对了题,这样的考试结果很好,但显然对其他人不公平。这件事让我想到自己在上中学时,老师不断地进行着模拟考试,而其方式就是不断地猜题、押题,一旦有几个题猜中,同学们就会夸赞这位老师的本事如何之好。而这位晏殊无意中押中题,他还要求更换,这种诚实当然令皇帝十分喜爱。

晏殊撰《宋名家词》明崇祯间毛氏汲古阁刻本

看来,晏殊的诚实在皇帝那里留下了好印象,而后来的一件事更让皇帝觉得没有看错人。《梦溪笔谈》等书还有这样一段记载:“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僚择胜燕饮,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自中批除晏殊。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覆,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晏殊在朝中任职期间,正赶上天下太平,于是皇帝就默许大臣们聚会欢乐,当时的朝臣们整天跑到闹市区的酒楼,在那里寻欢作乐,但晏殊因为家里穷,没有钱进这些高档会所去消费,于是他在家里跟弟弟闭门读书。某天,宫里给太子选秘书随从之类的东宫官,而皇帝的批条却点明写着晏殊,这让众位大臣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皇帝跟众大臣说:我听说馆臣们整天去高档会所消费,只有晏殊兄弟在闭门读书,这么老实的人在太子身边工作最合适。

第二天皇帝召见了晏殊,并且告诉他,选他任东宫官的缘由。晏殊听后,一丝都没有顺杆爬的意思,他跟皇帝说:我也喜欢寻欢作乐,但家里没钱,我消费不起,如果哪天有了钱,我肯定也去那里欢快。皇帝听后一点都不生气,反而觉得晏殊真是个实诚的人,于是就对他更加关爱。此后,晏殊一步一步地高升,30岁就做了翰林学士,35岁就当上了枢密副使,42岁就成为了参知政事,这个职位相当于副总理,在其52岁时就成为了宰相。刻苦而诚实的人能得到这样的正果,这肯定让后世大为艳羡。

如前所言,晏殊在朝中任职的阶段正赶上四海升平,于是他成为了著名的太平宰相,这也使他有精力把很多时间用在作词方面,然而后世对他称道的,则是他扶植起一大批重要的文人,他的弟子门生中最有名的人物有欧阳修、范仲淹、韩琦、富弼等等,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卷上中说:“晏元献公虽早富贵,而奉养极约。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燕饮,而盘馔皆不预办,客至旋营之。顷见苏丞相子容(颂)尝在公幕府,见每有佳客必留,但人设一空案一杯。既命酒,果实蔬茹渐至,亦必以歌乐相佐,谈笑杂出。数行之后,案上已粲然矣。稍阑,即罢遣歌乐,曰:‘汝曹呈艺已遍,吾当呈艺。’乃具笔札,相与赋诗,率以为常。前辈风流,未之有比。”

晏殊虽然出身低微,但他却早早地就取得了富贵,虽然如此,他依然生活节俭,可是对于招待宾客朋友方面,他却十分大方,只要有朋友来,他就立即张罗宴会,等吃饱喝足之后,他让人腾出桌子,摆上笔墨,与众人赋诗填词。他的这个做法在社会上很有影响。由此可见,晏殊在文学史上的贡献,除了自己写出了大量的杰出作品,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大批爱好诗词的官员,而这种风气渐渐地在全国流传开来。

《徐公文集》三十卷,民国八年南陵徐乃昌影刻宋明州本,晏殊序

相比较而言,晏殊虽然位极人臣,也努力地奖掖后进,但在政治方面却没有大的作为,这应该跟他自小进入宫中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他看到了太多未曾想到过的宫斗。在仁宗皇帝任职的前期,太后把持朝政,但太后常常不按规矩办事,于是范仲淹就阻止太后的这种行为,司马光所撰的《涑水纪闻》卷十中有这样一段话:“仲淹奏以为不可,晏殊大惧,召仲淹,怒责之,以为狂。仲淹正色抗言曰:‘仲淹受明公误知,常惧不称,为知己羞,不意更以正论得罪于门下。’殊惭无以应。”

范仲淹顶撞太后让晏殊很是害怕,于是他把范找来责骂一顿,然而范却据理力争,明确地跟晏说:我被您当作了知己,总担心自己名不副实,给大人丢脸,没想到还会因为公正的言论得罪您。

而那个时代著名的词人柳永也未曾受到晏殊的赏识,张舜民在《画墁录》卷一中说:“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庙,吏部不放改官,三变不能堪,诣政府。晏公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柳遂退。”

当时柳永因为写词而让皇帝不高兴,于是就想走晏殊的路子,晏殊见到他,问他是否能写词,柳永回答说:就如同您一样,我也能写词。这个类比引起了晏殊的不快,晏说自己确实也作词,只是写得没有那么庸俗。柳永闻言,明白了事不可为,于是告辞出来。

晏几道撰《疆村丛书》民国十一年归安朱氏刻本

晏殊为什么要以这种姿态对待柳永呢?陶尔夫、诸葛忆兵所著《北宋词史》中,予以了这样的解答:“晏殊之所以讥柳,是他思想保守一面的具体反映,这与他所处的政治地位、文坛领袖位置密切相关,同时也出自他对‘闲雅’的美学追求。他讨厌柳永的赤裸裸表白,而刻意追求一种‘温润酝藉’的风格。”

虽然有此一说,但从实际情况看,晏殊有可能是不喜欢柳永的为人,而并非只是因为他的词风,因为晏殊自己偶尔也作颇具艳情的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写到晏殊的《珠玉词》时称:“殊赋性刚峻,而词语特婉丽,故刘攽《中山诗话》谓:元献喜冯延巳歌词,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赵与时《宾退录》记殊幼子几道尝称殊词不作妇人语,今观其集,绮艳之词不少,盖几道欲重其父名,故作是言,非确论也。”

虽然晏几道说父亲从不作艳情诗,但四库馆臣却在晏殊的词集内找出了不少这样的词句,所以馆臣认为晏几道的这个说法只是对父亲名誉的回护。

晏几道撰《宋六十名家词》清光绪十四年钱塘汪氏振绮堂翻刻汲古阁本

虽然晏殊成为了高官,但他同样也是正常的人,当然他也有着所欲与所求,《道山清话》等书中记有这样一段事:“晏元献公为京兆,辟张先为通判。新纳侍儿,公甚属意。先字子野,能为诗词,公雅重之。每张来,即令侍儿出侑觞,往往歌子野所为之词。其后王夫人寖不容,公即出之。一日,子野至,公与之饮,子野作《碧牡丹》词,令营妓歌之,有云‘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之句。公闻之怃然,曰:‘人生行乐耳,何自苦如此?’亟命于宅库支钱若干,复取前所出侍儿,既来,夫人亦不复谁何也。”

晏殊在做京官儿时,特别喜爱新得到的一位侍女,那时词人张先在晏殊手下任职,因为张先词写得好,晏特别看重张,故每次张来家中时,晏都把那位受宠的侍女请出来,让她来唱张所写的词。这样的亲密,让晏殊的夫人有了醋意,晏殊无奈,只好把这位侍女打发了出去。某天,张先又来到了家中,晏殊与之对饮,张先拿出新作之词,晏让官妓来唱。

等唱到某句时,触动了晏心中的隐痛,他说人生本来就应该快乐,何苦这样让自己难受。于是晏立即命令财务官支取一笔钱,把那位打发走的侍女买了回来。他的这种不管不顾,搞得夫人也不敢再说话。由此可知,做人处事都十分谨小慎微的晏殊,也同样有着真情流露的一面。

晏殊所作之词,流传至今者基本都收录在了《珠玉词》一书中,他所作之词中,流传最广的一首,就是如下的《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再次来到了晏殊村

这首词被后世视之为晏殊的代表作,而其中的“无可”两句受到后世广泛地夸赞,比如明卓人月汇选、徐士俊参评的《古今词统》中评价说:“(‘无可’二句)实处易工,虚处难工,对法之妙无两。”该书认为,晏殊的这两句词貌似容易,其实却写得十分的巧妙。

也正是因为这两句词太有名了,晏殊也为此自得,故而他又将此词用在了一首诗内,明张宗橚在《词林纪事》卷三中说:“元献尚有《示张寺丞王校勘》七律一首:‘元巳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中三句与此词同,只易一字。细玩‘无可奈何’一联,情致缠绵,音调谐婉,的是倚声家语。若作七律,未免软弱矣。并录于此,以谂知言之君子。”

晏殊所作的这首七律竟然用到了以上那首《浣溪沙》中的三句,只是用到的第一句把“小园香径”改为了“小园幽径”。而张宗橚认为,晏殊的那首词要比这首诗写得好,他认为这样一改,语气就软弱了下来。

没好意思在这条街上找朋友

对于《词林纪事》上的这个说法,《四库提要》做出了这样的解释:“集中《浣溪沙·春恨》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乃殊示张寺丞王校勘七言律中腹联,《复斋漫录》尝述之。今复填入词内,岂自爱其造语之工,故不嫌复用耶?考唐许浑集中‘一尊酒尽青山暮,千里书回碧树秋’二句,亦前后两见,知古人原有此例矣。”看来,纪晓岚认为这样折移花接木,在唐代就已有之,故晏殊的做法不足为怪。

可是,按照吴曾的说法,这样有名的两句词,其知识产权当属另外一个人。《能改斋漫录》卷十一中说:“晏元献公赴杭州,道过维扬,憩大明寺,瞑目徐行,使侍史诵壁间诗板,戒其勿言爵里姓名,终篇者无几。又俾别诵一诗云:‘水调隋宫曲,当年亦九成。哀音已亡国,废沼尚留名。仪凤终陈迹,鸣蛙只沸羹。凄凉不可问,落日下芜城。’徐问之,江都尉王琪诗也。召至同饭,又同步游池上。时春晚,已有落花,晏云:“每得句书墙壁间,或弥年未尝强对。且如‘无可奈何花落去’,至今未能也。”王应声曰:“似曾相识燕归来。”自此辟置,又荐馆职,遂跻侍从矣。”

某年,晏殊前往杭州时路过扬州,他住在了大明寺内,寺内的墙上有很多他人的题诗,晏殊对其中一首表示赞叹,通过打听,原来是一位叫王琪的人所作,于是他把此人招来吃饭聊天。晏殊跟王说,他有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始终对不上下一句。王闻言,立即就说出了“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闻之大喜,于是把这位王琪举荐给朝廷,从此王成了他的随从。

不知这段八卦的真假,但至少说明这两句诗是何等受到后世的看重。对于这整首词,后世也同样是好评如潮,比如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评价说:“此首谐不邻俗,婉不嫌弱。明为怀人,而通体不着一怀人之语,但以景衬情。”

晏氏历代名人

晏殊还有一首《鹊踏枝》,此词的后半阕也是人人耳熟能详者: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词中的三句,因为王国维把其写入了《人间词话》,不断被人咏唱:“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王国维所说的“三境”被后世总结为“治学三境界”,而晏殊的这一句成为了其中的第一境界。王国维在后面夸赞说,这样的词句,如果不是真正的大诗人,是绝不可能写出来的。而后王在《人间词话》中还有两处引用了晏殊的这三句诗,比如:“《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王国维把晏殊的这三句跟《诗经》中的名篇相提并论,足见其将此看得是何等之高。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文章来源:头条号-芷兰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