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鑫

朋友圈时代,装X也与时俱进,装X的方式更加丰富多姿了,但是在朋友圈装X,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装X过了头,你就上热搜了。

“知道”(nz_zhidao)和你聊聊,在朋友圈愉快地装X到底有多难。

(视觉中国/图)

香奶奶13寸的黑色高跟鞋、整套巴巴里衬衫西服、五万块在巴黎买的2017最新款包包——

前不久,一条炫富朋友圈走红网络,原本只想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塑造“玛丽苏之梦”的律师张晴,一下子被推到风口浪尖。炫富、装X、“贵族”优越感,张晴更多朋友圈和微博被挖了出来,质疑、调侃、嘲讽、怒骂,网络上的情绪如潮水聚涌,张晴红了。这仿佛是一个“造星”的年代——人人都可能一夜爆红,却往往是臭名远扬。这或许也是个“人人自危”的年代:哪天在朋友圈装了个X,会不会一不注意就红了呢?还真是说不准。

今天你在朋友圈装X了吗?

装X,本来就是个不招人喜欢的贬义词,但又是再普通不过的人之常情。但是,以往如果你在跟朋友胡侃海聊时秀车秀房秀恩爱,人家可能会表面笑嘻嘻,心里MMP,最多将你装X的情态记在小本本,方便日后戳你脊梁骨,不过也仅此而已。

朋友圈时代,装X也与时俱进。如何通过美颜软件变得肤白貌美气质佳,如何将金拱门的餐食拍出米其林的效果,旅行时如何手动定位成T3航站楼......总而言之,如何凹出“我过得很好”的姿势,俨然成为朋友圈装X爱好者的必修课。装X的方式更加丰富多姿了,但是在朋友圈装X,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装X过了头,你就上热搜了。

可以肯定的是,律师张晴在“爆红”之前,不过是你我一样的普通人,爱在朋友圈发些工作与生活的日常,顺便装个X,好让别人羡慕嫉妒恨一番。当然,面个美签把自己周身行头描述一番、遇见看起来没钱的人还要发圈diss,张晴字里行间的虚荣、毒舌与做作的确令人不适。或许正如某位网友所言,她朋友圈的好友看得快吐了吧?于是,某位好友终于忍受不了,截图开撕。事情不断发酵,张晴开始被围观、人肉、拷问,成为话题人物就是这么猝不及防。

当然,在这个事件中,也有不少看官为张晴感到不平。我的地盘我做主,还不能在自己朋友圈装个X了?不爱看你别看啊!这种想法的你们只能说还是too young too naive,自从踏进这个虚拟的交友圈,只要你还有点分(zhuang)享(bi)的欲望,只要你还对好友开放朋友圈,你就得注意这绝不是一个“秘密花园”。

只要你还对好友开放朋友圈,你就得注意这绝不是一个“秘密花园”。(新华社/图)

朋友圈,比想象中更有传播力

与微博、博客等社交工具有所不同,微信的私密性更强,互加好友的人才能相互了解朋友圈的信息。因此一定程度上,微信属于私密空间内的闭环交流。或许也是出于这种考虑,张晴在朋友圈装的X比微博更夸张,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描述更加似流水账般细致,也难怪有人感慨她像个不懂藏心思的“小女孩”。不管张晴是否真的单纯,只能说她在发朋友圈方面情商感人。

“忘记在什么时候加了好友,又从来没说过话”——许多人的朋友圈都存在这样的“陌生”好友。由于朋友圈各种好友关系、群组关系相对复杂,谁也保不准自己的话不会被传播出去。即使你确定圈里没有“心机婊”,但朋友出于分享趣味内容或增加谈资的意图,随手截图你的朋友圈,转给他的朋友,这不也是常有之事吗?

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是一个自媒体。有时候发朋友圈不当,也要负法律责任的。

2016年,成都某公司前员工因与公司在工作中发生矛盾而离职,他写了一份火药味十足的《辞职报告》,发到了朋友圈。这份通过辱骂方式的情绪发泄,被其前公司诉诸法庭。最后是这位员工被判败诉,并且要登报赔礼道歉,为公司恢复名誉、消除影响。

这个案例中有个有意思的点,在于判决理由:法院认为该员工的朋友圈成员达一百余人,已具备影响较大、传播速度较快的特点,其在个人微信朋友圈发布侮辱公司内容的行为,可以致使公司名誉及名誉感均受到损害。

一百余人就具备了“影响较大、传播速度较快的特点”,张晴作为一个叱咤职场女强人,想必好友不止这个数。按照这个标准,现实中还有几个人能说,自己的朋友圈和别人无关?当然这只是一个特别的例子,大多数时候一些牢骚和吐槽并不会惊动法官。这里想要说明的是,朋友圈的确是不能想说啥就说啥了。

“是你的朋友圈吗?”“不,是你们的朋友圈”

张晴走红事件最后的结果,是她被“自家律所”要求删掉社交软件上“不恰当言论”,当地律协致函要求调查——她个人的言论发酵以后,影响到公司,延伸到所在的团体甚至整个行业。张晴言辞恳切道歉称“自己年轻不懂事”,这份道歉是真诚抑或心藏忿忿不得而知,但也有人开始替她不平了:一个人发朋友圈,难道还要联系到公司,还要对吃瓜群众负责?

但正如在现实中个人难以脱离社会一样,作为真实关系的虚拟写照,每个人的朋友圈都会有错综的利益捆绑,你想在朋友圈中完全抽离自己的社会身份,是不太现实的事。况且,朋友圈比现实更可怕之处在于:信息传播速度更快,公共与私人空间边界更模糊。庞大而虚拟的“网民”跃跃欲试,随时准备着深挖、审判那些突然被卷进舆论中心的人和事。

想到你如同“裸露”的朋友圈,不止是个人的门面,还要为一个群体的形象负责,怎能不如履薄冰?如此一想,发个朋友圈,也实在太累了。

很多人说,张晴炫富还是小事,她更错在三观不正,身份造假。但是,这样是否罪至被人肉呢?英国著名思想家约翰.密尔在其著作《论自由》中,陈述了他对于自由的两点看法:个人行动只要不涉及他人利害,个人就不必向社会负责,他人也不得对之干涉;个人行动若有害于他人利益,个人要向社会负责,要承受社会或法律的惩罚。张的朋友圈是否危害到了他人的利益,现在还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但比较肯定的是,她并没有要“危害他人利益”的初衷,只是戏精了点,毒舌了点。

那么,戏精、毒舌、三观不正的人发了朋友圈装个X,就要被责骂到向公众道歉吗?此时要搬出一句来自伏尔泰的格言: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许多人喜欢运用这句话,但做到的人少之又少。平和地对待与自己意见不同的“奇葩”,是大多数人们需要提升的能力。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文章来源:头条号-南周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