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711们的担忧:中国零售业的AI挑战

近日,据《西雅图时报》报道,亚马逊的首家无人便利店 Amazon Go,于当地时间1月22日早7点正式对公众开放。作为亚马逊重塑实体购物体验的重要项目,Amazon Go 凭借传感器的视觉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无需现金,无需排队结账,拿着想要的商品直接出门”的购物体验。

然而,或许亚马逊不会想到,其无人便利店的技术构想,已经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市场上掀起了新的商业风口。2017年人工智能技术的大热,更是为这一市场注入了新的可能。

在一线城市尤其是上海和深圳的街头,以日系品牌为代表的便利店不仅占据了每一个街角的风景,也占据了中国年轻白领们疲惫而焦虑的心。然而未来几年,这些占据先机的传统便利店,在市场扩张的同时,却不得不面对新技术带来的市场拐点,以及无人便利店带来的挑战。

60万市场空间,10万便利店的变革挑战

便利店最初诞生于美国市场,之后进入日本和台湾,于上世纪90年代初进入中国市场。从便利店的发展规律来看,便利店在市场上的诞生与发展,与人均 GDP 有着密切的联系。

1973年,日本人均 GDP 超过3000美元,7-11、罗森等便利店纷纷布局日本;1983年,台湾人均 GDP 超过3000美元后,7-11、全家等便利店进入台湾市场。行业内根据多年来的观察,得出了人均 GDP 与便利店发展趋势之间的相关结论。

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16年我国人均 GDP 已达8000美元左右。以行业内提供的行业趋势看,我国便利店市场正处于迅速成长阶段。有关部门预计,到2020年,我国人均 GDP 将会突破10000美元,这一阶段内,将会是便利店发展蔓延的黄金时期。

与快速发展的行业趋势相对应的,是国内已具备的巨大的扩展空间。以日本平均每2336人有1家便利店的市场规模为例,中国的便利店市场空间为60万家。但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目前中国的便利店数量还不足10万家。但是,便利店的数量和销售额却在过去几年内持续增加中。

据统计,截至2016年,国内便利店品牌已超过260个,便利店销售额从2015年的1181亿元增长至1334亿元,增幅达13%。便利店数量及单店的销售额同样持续增长。

面对广阔的市场,7-11、全家等传统便利店本应该迎接行业的大爆发时期,但是,中国大陆市场所面临的时代,却与早年的台湾地区和日本市场不同。

早在十年前,欧美国家开始探索便利店“无人化”的运营模式;2013年,沃尔玛率先测试扫码支付的无人便利店形式,最终因防盗、放损坏问题而失败。直到2016年,亚马逊推出 Amazon Go 无人便利店,依靠人工智能、面部识别、图像处理以及移动支付等技术的成熟,将沉寂了多年的无人便利店再一次推向风口。

就在这十年间,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在国内蔓延,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人工智能以及移动互联网服务市场。即将爆发的便利店市场,与蓬勃发展的新技术一起,在国内的零售市场上掀起了与全球各地都不同的“新零售”风潮。

传统便利店还未形成规模,无人便利店却已经试图以推倒重建市场的方式,迎接国内零售行业的新阶段。

2017年,无人便利店成为风口。在这一过程中,国内互联网巨头和凭借技术创新试图弯道超车的新兴企业,成为无人便利店市场上最重要的两股力量。

2017年7月8日,阿里巴巴的无人超市“淘咖啡”正式亮相杭州,将无人便利店推向了国内市场的风口。不过,与传统便利店而言,阿里的“淘咖啡”融合了生鲜馆、咖啡厅、书吧和餐饮等多种功能,更像是一款小型的综合商超。

2017年10月,京东的无人便利店在其位于北京的总部大楼正式开放,作为阿里在电商上正面对手,京东的行动不可谓不快。京东无人便利店与阿里相比更为纯粹,并未融合太多的餐饮等功能,而是单纯的无人售货便利店,与京东试图在全国范围内打通便利店的新通路战略一致,是其攻占便利店市场过程中的技术储备。

近日,继阿里京东之后,腾讯也加入了无人便利店的大军中。微信在上海开办了旗下首家无人便利店,命名为 We Life。消费者在进店之前,需要用微信扫码授权并完成身份认证,随后即可进店购物。选完商品后,消费者需要在感应区将商品进行感应识别,随后使用微信扫码并付款,操作完成后即可离去。

半年内,阿里、京东与腾讯纷纷将开出了首家无人便利店,将这一行业一次又一次推向市场核心。风口即是机会。新兴的无人便利店市场上,资本的关注,促使新兴的企业试图凭借进一步优化的消费场景,从弯道超车,开拓出巨头之外的另一条路。

消费场景的进一步优化,是新兴企业在无人便利店市场上形成突破的重要方式,谁能够进一步地优化消费过程,谁就更有可能接近成功。国内一些企业已经开始这方面的探索,例如简24、深兰科技和逗号智能零售。他们采取的路线,主要是通过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带来不一样的购物体验。

简24在技术上采用视觉识别技术,通过摄像头和辅助感应,追踪客户购物路径。不过目前,其整体技术还不成熟,无人门店还需要依赖运营服务人员的辅助,体验感较差。

深兰科技则是应用手纹识别等生物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避免了频繁掏出手机的情况,但是其构造成本略高,而且识别成功率低,目前还仅是以无人货架为主要产品,在规模和面积上还无法对便利店产生冲击。

逗号智能零售则借助人工智能和图像识别技术,将便利店的消费过程中的支付过程变得更加简单。其店内可以通过人脸识别的方式进店,结账时可以通过基于人工智能的视觉识别技术精准识别商品,而支付则是通过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的“手势支付”——对着摄像头做出“点赞”的动作,即可完成支付。

在购物体验上,相对于阿里京东以及腾讯,这样的购物过程更加快捷方便,而且购物全程不需使用手机,也不需触摸店内的设备。相对来讲,需要掏出手机扫码开门、扫码支付的购物过程,便显得尤为繁琐。

无论是互联网巨头还是新兴企业,这两股力量对于未来几年的零售市场必然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在两股力量的发展中,传统便利店将面临残酷的生存挑战。

传统零售的“河流式”,与智能零售的“暴雨式”

如果观察过去几十年的商业发展,一个有趣的现象值得关注:

在互联网技术成熟之前,各行业的市场扩张均呈现“河流式”发展,即在特定区域成熟之后,逐渐向周边及下游市场发展,其扩张速度呈线型,就像河流一般,从上游出发,向下游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分开直流,形成网状,最终完成整个产业的布局。传统便利店即符合这一发展路径,从美国到日本再到中国一线城市,再继续发展的过程,属于典型的“河流式”。

然而,互联网之后,尤其是移动支付、移动互联网,以及近两年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使得市场呈现出明显的扁平化特征,商业扩张逻辑从“河流式”变为“暴雨式”——风口产业会向暴雨般同时在各地区蔓延,其规模扩张的速度已经形成新的量级。以共享单车为例,短时间内便迅速在全国各大市场普及开来。

而随着巨头的入局和新兴企业的冲击,便利店市场已经呈现出一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象。未来几年,智能零售必然以“暴雨式”的方式在全国市场上遍地开花,无人便利店也会在资本的推动下迅速普及。这对于全家、711们来说绝对是一大挑战。

无人便利店带来的人工成本下降、运营效率提高、消费体验优化,都会对传统便利店产生威胁。传统便利店或者自我变革,或者只能等待市场的变数。

以京东阿里和腾讯为代表的巨头凭硬实力扩张,以逗号智能零售为代表的新兴企业试图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商家、优化购物流程的方式快速抢占市场。未来几年,这两股力量必然会是国内零售市场上的两大看点。

真正的科技,就是让你感觉不到科技的存在。对于消费者来说,科幻般的购物体验,离我们已经不远了。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小新
来源:科技新知(ID:kejixin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