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机关十年,重回连队两年多,收拾收拾心情,准备和大批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一样,步入社会的原点。

世纪之交的那个仲夏,怀着“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壮怀,携笔从戎来到十三朝古都,四年军校本科毕业,打起背包来到南粤大地,郁郁葱葱,烈日当空,战机嘶鸣,旌旗猎猎,顿时人生豪迈。

两年后被推荐到T司令机关某部门,半年转正,保留技术级,少年意气风发,条令大纲法规,讲话调研汇报,常常挑灯夜战,只要领导交代的任务,不管是不是职责,从不知疲倦,不讲条件,两耳不闻窗外事,只求干好工作。

十多年之间,经历多次大纲修改、训练改革、重大任务,基本包揽重大军事活动组织协调、领导讲话汇报材料,一篇篇学术论文见诸报端,一份份总结报告呈送上级,一项项改革成果终成规范。

“十八大”召开那一年,已过而立之年,蓦然回首,十多年之间,已从新同志熬成老同志,原来的同行者要么早早调副Y转业回老家,要么下基层当主官,要么快速成长为本单位领导,而我依然在最小的部门干着“写手”的工作。

领导嘱托成了口头禅:这个事比较重要,其他人写我都不放心。由于技术级可以自然调,相应的资源配置、待遇提升从来不考虑我,闹过情绪,起过争执。如今云淡风轻,反思这十几年工作经历,想告诉后来者的是:走路之前,要先看清方向,不要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不能得罪领导。那年领导将调职调衔和立功名额给了他的小老乡,我在办公室公开抱怨,自然传到了他耳朵。

也不要不把村长当干部,前几年见面必称“哥们”的部门小领导,年年喊“不干了”、“命令下给你”,他任职第四年态度大为转变,经常将事务性工作,或者明知你急着忙这个领导的材料,又将另一个工作交给你,不管你干得如何,经常说不服从安排、个性强等。

此后多年,协调、材料、整理数据等关起门来做的事全归我,然后协调好了、材料定稿了,出面组织、汇报等出头露面的事都归他人,直到两位领导双双干满八年转身都没有推荐我。至于领导之间站队和派系,站错队或者本来没站队但是像站队了,还不如不站队妥当。当时身在局中,自以为是领导信任,是小节,而今回忆,唏嘘不已。

会跑会送会哭的孩子有奶喝。基层如同乡村,权利集中于个别人,庙小和尚多出路窄。用人多靠“举贤”或者“伯乐”,中国传统又是人情社会,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少有大公无私的领导,不跑不送不说,谁又知道谁呢?十几年埋头做好工作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从未好好考虑考虑这些,除调职调衔提过一次个人需求还没满足外,其他事项从不提要求讲条件,生怕麻烦别人。到头来,自己不提,领导要么不知道,要么装作不知道。

同事之间谨慎地看待友谊。如果说上层是人帮人,中层是人比人,基层那就是人踩人。每个单位都有几个会混善作局的人,老大的战略往往是遏制老二,当你对某人位置有了影响,真心友谊永远比不上个人利益。

部门同层次人员之间存在利害关系,除非跳出这个层次或者这个圈子,没有谁希望谁真的好,你出现失误时,拉你一把或者帮你修正的少,踩你坑你的多。与其在部门内部之间增强友谊,关注点也可以放在基层,直白点说也可以是那些可能到机关任职的人。

有位置才有平台才能谈发展。曾经几千年来都是“皇帝圣明”,社会更崇尚位置,而非人才。没有一个适当的平台,就没有发言权,就难谈有所作为,基层谈“人才”仅仅是一种变相的安慰或者笑谈。如果自己是这个位置的人选,就要寸步不让极力争取,至于怎么去争取,那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吧,历史从来不会嘲笑胜利者。

前几年即将回连队之际,有过焦虑、抑郁、埋怨,想到这些年,有过到国外维和、著名军校进修、军区级机关借调、系统内小有名气等经历,而今曾经的少年几乎成loser。

我不服气,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顺之者昌,我不能被碾于车轮之下。关起门静下心冥想,如同做一份方案,仔细研究敌情、我情、环境,规划兵力行动要点,预测预想特殊情况等等。

我深深地思考,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没有资源,没有人脉,离开体制,我能干什么、想干什么、怎么才能做到我想干能干。

回到连队之际,拿起十多年不曾拿起的书本,头悬梁锥刺股,打响一轮全新的战役,每每坚持不下去之际,想到家庭想到孩子想到后半辈子,涌起无穷力量

三年多时间内,通过了CPA六科考试和综合阶段考试,取得了全科合格证,报考了在职研究生,战役在无声无息之中展开,家庭保障有力,此外没有惊动没有影响任何人。而今快到离开之际,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文章来源:头条号-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