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发达国家的并购与投资频频受阻,他们在害怕什么?

2018年伊始,两家中国的顶级企业在美国的业务都遭到了封杀,先是阿里巴巴收购美国支付企业速汇金的交易,在历经波折之后,最终被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否决,然后是华为手机在与AT&T达成渠道协议后,在临门一脚的关键时刻被美国放了鸽子,原因是遭到了美国18名议员的反对。 

而这些事件的关键点都在于:特朗普政府在2017年12月18日,发布了他上台后的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特朗普在演讲中将中国和俄罗斯定位美国的对手国家(rival powers),而在报告的文本中,将中国定位为美国“战略上的竞争对手”,并将着重在经贸、投资等问题上加强对美国经济利益的保护力度。

回顾特朗普上台后的一系列举措,就不难发现这些政策是一脉相承的,从扬言退出TPP,WTO,到减税,吸引投资者进入美国,再到对中国的战略遏制,特朗普对于中国的崛起已经感到了危机。

而阿里巴巴和华为们的项目,无一例外都因为“国家安全”而被搁浅。

事实上,美国对于中国的战略遏制并非第一次。

2017年6月,全球第二大工业铝挤压产品研发制造商中国忠旺集团收购美国Aleris公司(波音和全球各大汽车公司供应商)的案件,遭到美国超过24位国会议员的一致反对,他们敦促财长拒绝美国铝制品制造巨头Aleris集团向中国忠旺控股出售股权的议案,以此来保护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其理由是:“Aleris集团涉及生产、检测军用特殊金属,并且该公司的研究和技术对美国的经济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

2017年9月中旬,美国总统特朗普以妨害国家安全为由,叫停了中国私募基金Canyon Bridge对美国芯片制造商莱迪思(Lattice Semiconductors)的收购计划。

如果大家认为这只是特朗普时期的常态的话,那就低估了美国人的整体战略规划。实际上,在奥巴马时期,美国也多次阻止中国对美国核心优质资产的收购,甚至干涉中国对于全球优质资产的收购,而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在其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以下简称CFIUS)曾否决了包括中资对半导体设计与制造公司仙童公司(Fairchild)、威腾电子(Western Digital),以及德国半导体设备制造商爱思强(Aixtron)美国业务等多起收购案件。

其中,2016年,美国政府禁止中国福建宏芯基金收购爱思强及其美国分支机构,称这一交易“可能威胁美国国家安全”。而实际上,爱思强公司是一家德国企业,该公司董事会主席在收购案被干涉后非常气愤,“我们成为世界政治的玩偶”,爱思强公司的一名发言人表示,“除了中国,公司不会有新的买家了,我们只能继续裁员。”

更早前,2012年9月28日,奥巴马签署文件禁止三一重工在美关联公司拉尔斯控股(Ralls Corp)收购美国俄勒冈海军训练后勤基地附近的4个风电场。

除了阻挠并购之外,在知识产权等核心问题上,美国也频频发难,比如,2018年1月8日,有媒体公开报道,美国联邦检察官指责华锐风电窃取美国超导公司AMSC技术,华锐风电将面临最高48亿美元的罚款,就算破产清算也远不够赔。

而美国众多的专利流氓企业在全球购买大量的专利,并一次次对中国企业发动了专利战,华为和中兴等企业吃尽官司。

根据美国迪罗基公司统计数据,已宣布的中国企业对美国企业并购交易额从2016年的627亿美元下降到2017年的136亿美元,规模陡然下降。

而以技术企业为收购对象的交易总量更是大幅下跌87%。据451研究公司并购知识库的报告,已披露总交易额从2016年的149.7亿美元下降到2017年的19.7亿美元。

而与此同时,2017年前三季度,中国内地企业海外并购交易达572宗,金额高达977亿美元,接近2014年及2015全年的总和,但同比2016年前三季度则分别下降14.8%和38.9%。相较2016年的爆发式增长,2017年前三季度中国内地企业海外并购在数量和金额上呈现稳中趋缓。

目前已经不仅仅是美国,中国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投资和收购都遇到了阻力。比如美的收购库卡曾经遭到了欧盟和德国的阻挠,不过最终获得了成功,而近期中国钢科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CISRI)旗下的一家子公司收购德国Cotesa(波音、空客的老牌供应商)时,由于涉及核心技术,在关键时刻被叫停审查。

一切的原因在于中国过去几年在全球的收购大潮中,逐步从外围技术向核心技术迈进,这也是因为中国本身的财力积累,技术进步和消费升级之后带来的必然结果。

越是涉及核心技术的资产,各个国家越倾向于保护,甚至有的已经出售给中国的资产,中国要直接获得核心技术也非常费劲。

当初在收购沃尔沃的时候,双方已经明确签署了合同,沃尔沃即使100%被收购了,但是还是保持自身原有的技术,也就是说吉利汽车不得直接运用沃尔沃的技术。

吉利通过国产化、设立沃尔沃中国总部、技术转让、成立CEVT等4种举措谋求技术整合,其中最重要的是吉利和沃尔沃联合成立CEVT(中欧汽车技术中心,China Euro Vehicle Technology AB),进行共同研发。通过5,6年的时间才将沃尔沃的技术进行了完全的消化,而这,造就了吉利在近些年的突飞猛进。

目前,中国还有很多核心技术并未掌握,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也在这些核心技术上对中国保持了高度的警惕,甚至,部分核心技术采取了封锁的策略。

典型的就是芯片制造的核心设备——光刻机。

高端光刻机堪称现代光学工业之花,其制造难度之大,全世界只有少数几家公司能够制造。高端的投影式光刻机国外品牌主要以荷兰ASML(镜头来自德国),日本Nikon(intel曾经购买过Nikon的高端光刻机)和日本Canon三大品牌为主。

在实际的市场中,ASML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除了技术水平领先之外,英特尔、三星、台积电、高通等世界芯片巨头都是ASML的股东,英特尔甚至故意摆了Nikon一道,这让日本的两家企业非常的难堪。

由于供不应求,光刻机的价格甚至卖到了10亿人民币一台,而更关键的是,ASML的高端EUV光刻机在过去禁止出口到中国!

其实说禁止也不完全准确,因为ASML的高端EUV光刻机一直以来就是供不应求的局面,供给英特尔,三星和台积电都不够,更别说给其他人了。

根据报道,2017年前3季度ASML只交付了7台EUV光刻机,从第三季度开始ASML的产能有所扩产,但全年也只能交付12台EUV光刻机,连订单要求的一半都达不到。

随着ASML产能的不断提升,目前,ASML终于对中国开了口子,否认封禁并与中芯国际达成协议,预计2019年,第一台7nm的高端EUV光刻机可能会卖给中芯国际。

不过,中国依旧路漫漫,因为从以往来看,哪怕是中低端的光刻机,一旦出现问题,中国依然需要聘请荷兰的专家到国内来维修和维护,我们基本上连个会维修和维护的人都没有,更别说研发上的巨大差距了。

而光刻机只是中国高端技术领域缺失的一个缩影,实际上,中国在很多高端技术方面与国外依旧差距很大,比如一些高端的光谱仪和检测仪,高端的数控机床,部分高端医疗设备等等,我们依旧任重道远。

随着中国的崛起,这些年,中国不断购入欧美发达国家的技术资产,并不断融入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之中,出现了良性循环,前述的沃尔沃只是其中之一。

比如说在航空航天领域:

2017年,中国钢科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CISRI)旗下的一家子公司发起德国航空碳纤维复合材料零部件制造商Cotesa收购要约,引起了德国相关部门的警惕,目前还在审核中。

而中航工业集团在这些年先后并购了奥地利未来先进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FACC)、美国西锐公司、美国大陆航空活塞发动机公司、耐世特汽车系统公司、德国Thielert航空活塞发动机公司、德国海力达(Hilite)机电、美国瀚德汽车控股和英国飞机座椅生产商Thompson Aero Seating等。

这些零散的核心技术在中国不断的积累,加上国内院校和研究所的不断研发,才有了中国大飞机产业的不断进步。根据报道,国内有22个省份、200多家企业、36所高校、数十万产业人员参与了C919大型客机研制。

2017年7月,国产喷气式支线客机ARJ21-700飞机取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生产许可证(PC)。很多人并不知道,截止到2017年12月,中国商飞已交付成都航空的ARJ21飞机,安全飞行超过1200小时,安全载客33000多人次。包括国航、厦航、GE、缅甸航空、刚果航空在内的国内外知名客户都已经订购了ARJ21产品,累计20多家客户,订单超过400架(截止2017年10月19日,ARJ21-700订单达433架),足以让国人骄傲。

在核心的大飞机发动机上,2017年12月消息,我国第一种大型民用涡扇发动机,CJ-1000A发动机通过概念设计评审。先是CJ-1000A大型涡扇发动机转入工程研制阶段,接下来验证机(CJ-1000AX)核心机实现了100%的稳定运转,同时发布的还有验证机首台整机在上海完成装配的大好消息。

随着国产发动机技术的不断深入,2018年1月初,俄方已有计划邀请中方人员参与PD-35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研制与生产,并将配备在配C929大飞机之上。

预计几年后,国产大飞机将正式使用上自己研发的发动机,航空事业最难的技术堡垒也将被中国人攻破。

中国多年来以中低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换取了大量的资本,这些资本,是中国这些年不断购买全球资产的关键。国家不应该忘记那些年纪逐渐增大的,当年的劳动密集型工人,是他们的血汗换来中国腾飞的希望,如今,他们需要一份保障。

随着中国在全球购买技术资产越来越进入核心技术的深水区,近年来,购买的难度正在不断加大,各国都加大了对于核心技术的保护,这也意味着,中国将来在核心关键的技术,比如飞机发动机,集成电路光刻机,高端芯片研发和制造,高端新材料等领域必须进入自主研发为主的状态。

此外,如何消化吸收海外的优质技术(比如吉利用6,7年的时间消化沃尔沃的技术)也是非常关键的,要知道,以当前全球技术发展的速度,一年时间,很可能就会有很大的进步,如果技术不能快速消化吸收,将会造成巨大的浪费并在升级换代中处于劣势。

根据报道,仅2016年一年,中资在德国就买了58家企业,耗费116亿欧元,其中多数是德国的先进制造领域技术领先的公司。比如美的收购机器人制造公司库卡(KUKA),中国化工收购老牌机械制造企业克劳斯·玛菲(KraussMaffei)、北京控股收购德国垃圾处理公司EEW,上海电气集团收购德国航空设备及相关自动系统供应商宝尔捷自动化公司(Broetje-Automation)等等。

而这种脚步虽然在去年出现了放缓,但一直没有停止,比如2018年初,中建材收购德国新格拉斯股权,该公司是德国法兰克福上市的晶体硅、薄膜太阳能技术设备和工艺全球领先的供应商;2017年12月31日,上市公司郑煤机完成了对德国博世集团电机业务的收购,博世,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档次的;2017年12月19日,中国合肥合锻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德国压力机制造商劳费尔;2017年12月6日,南京埃斯顿收购德国M.A.i.公司50.011%股权,该公司主要进行机器人应用领域的研发。

此外,根据新闻报道,2017年12月,中国国家电网公司正在就收购德国四大输电系统运营商之一50Hertz Transmission GmbH的20%股份进行谈判。

除了大量购买德国的装备制造高端产业之外,中国也在美国等全球其他发达地区大肆购买优质资产,根据统计,中国在过去10多年,总共花费了超过1500亿美金在美国进行收购,成果斐然。

过去10多年这些“玩命”的积累,需要尽快与中国进行技术整合,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并不断升级换代。

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最核心技术资产收购开始警惕之后,中国要做的事情,除了继续努力去收购优质资产之外,一方面要把前些年收购的企业进行深度的融合,把关键技术都“榨干”并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这方面,高铁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另一方面,中国需要向全球“购买”更多的高端技术人才,加入中国的产业升级之中。

实际上,全球的人才争夺战已经开始,比如BAT等企业纷纷跑到美国硅谷去“抢人”,比如,当年的技术强国日本,正在被中国以抢夺人才的方式进行“报复”。

据日本经济新闻12月20日报道,自1970年代中期至今的大约40年里,日本机电企业至少有1000多名顶级技术人员流向以中国和韩国为中心的亚洲企业。

比如华为(HUAWEI)在日本的分公司以40万日元月薪招聘大学毕业生,远高于日本大学毕业生的平均起薪点,比Sony等日本知名企业整整高了15万日元。华为甚至放话说,对于专才,3000万日元(约174.8万人民币年薪)也可以付得起。

据说,连日本的猎头都被惊呆了。借用国内某震惊部的标题:“震惊,日本科技人才被中国的高工资吓屎!”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九政
来源:小商帮科技(公众号:xiaoshangb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