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摩拜、ofo连败,滴滴为何还要东渡日本?

本文由虎啸商业评论向“经理人分享”独家供稿

通过一系列的海外投资与战略合作(巴西的99 Taxis、欧非地区的Taxify、印度的Ola、中东的Careem、东南亚的Grab、美国的Uber和Lyft),滴滴在北美、东南亚、南亚、南美的1000多个城市开展了业务,号称为超过60%的世界人口提供服务。

但这个巨型独角兽仍未满足。对于出海的下一站,滴滴将目的地选在了日本,这显然是一个难度系数9.9的任务。

在外国互联网企业眼里,日本市场一直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存在,比如风靡全球的电子商务,当中国实体店被电商压得喘不过气、面临关门潮时,日本百货超市却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中美,互联网是最能赚钱也是发展最快的行业,而到了日本竟没有一家能打的本土巨头。

一潭死水,这几乎是所有外来互联网企业对日本互联网创新环境的评价。

虽然拥有无微不至的服务业和坚挺的零售业,但日本本土对互联网创新的态度却异常保守,更不要提外来的“入侵者”了。

杀入日本市场的炮灰们

在滴滴之前,Uber已经先行一步敲开了日本市场的大门,却面临着前所为有的挑战。2014年Uber初进日本,在部分地区推出出租车和包车服务,却遭到了日本国土交通局的当头棒喝,日本禁止私家车以及非职业司机提供出租车服务,而对接私家车正是Uber风生水起、区别于传统出租车公司的特色。

王牌业务被禁,Uber的出路只剩下两条:一是自建出租车运营公司;二是与当地出租车企业合作拓展业务。因此目前Uber在日本提供三种服务:Uber自有出租车公司下的UberTAXI;价格是普通出租车1.5倍的高端车UberBlack;挂靠当地汽车租赁公司的豪华车UberTAXILUX。

失去了在全球市场最具竞争力的UberX服务,这样的局面也让Uber在日本的发展不温不火。虽然当地法规的限制是Uber遇到的全球性难题,但Uber CEO卡兰尼克却唯独对日本市场的缓慢发展耿耿于怀,他曾公开表示该国的监管过于严格。

栽在日本苛刻监管上的不只Uber,对于国人还有更耳熟的摩拜和ofo,两家在国内城市野蛮生长的共享单车,先后宣布了自己的出海计划。

摩拜在拿下新加坡、旧金山、曼彻斯特、伦敦和佛罗伦萨等城市后,今年6月开始选择福冈成为其进军日本的第一个城市,8月又北上札幌。同时,继新加坡、美国、英国、哈萨克斯坦、泰国和马来西亚之后,ofo也选择日本成为进驻的第7个海外国家,在东京、大阪等地开展业务。

尽管摩拜请来了福冈、札幌的市长为自己站台,ofo背后有日本软银助推,但都抵不过日本的法律约束:任何自行车辆未在指定的停车桩放好,会有专门负责人把自行车拉走,当事人需携带身份证件和3000日元(约180元人民币)左右的罚金才能赎回来。

不能随骑随停,共享单车最有突破性的特点被阉割后,面对日本各地区政府主营的公共单车、针对校园环境的COGOO 共享单车、面向市民的街乗り共享单车,以及其他日本本土共享单车的竞争时,完全不具任何优势。没等到入冬,共享单车的生意就已经遇冷了。

温和派滴滴举步为艰

同行Uber、同胞摩拜和ofo的惨败案例在前,滴滴毅然进军日本的做法不被外界看好。和Uber一样,滴滴无法与当地私家车对接,所以像快车、顺风车之类的业务自然也是要舍弃掉。据公开消息,滴滴将与日本出租车龙头企业“第一交通产业”合作,计划首批接入东京都内500辆出租车,最快从2018年春季起在东京推出手机叫车服务。

如此便陷入了与Uber同样的困局。虽然滴滴以联手本土出租车企业这样较温和的方式切入日本市场,不过根据日本出租汽车协会统计数据,2015年仅东京出租汽车企业数量就已超过300多家,推及全日本,数量成几何级倍增。这意味着滴滴在日本的竞争对手不只有Uber,还有多如牛毛的本土出租车企业。

Uber挑战日本市场时,最先出来抵制的就是日本出租车行业协会,它下面是抱团的本土出租车企业。他们认为Uber的出现打乱了日本出租车市场的平衡,因此向日本国土交通局提出反对意见,导致了Uber在日本市场束手束脚。

除了抱团的地头蛇,滴滴还要考虑如何培养日本的司机和用户的习惯。日本的出租车司机多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教育这一群体使用移动互联网,并非易事。而对于日本民众,出租车同样不便宜,大家更愿意乘坐四通八达的地下铁和电车,除非滴滴愿意针对日本市场再来一次大规模补贴。

看下来,滴滴进驻日本,最终的服务对象也只能是大批中国游客,就和支付宝、微信一样,虽然日本各大商场、便利店都能支持,但选择使用的人群也只有中国人。虽然移动支付最为基础的二维码是一家日本公司在1994年发明的,但刻板的日本人对移动支付的兴趣却不大,现金仍是主流。

这样,还能算是真正意义的出海吗?

其实滴滴还有另一种选择。在业内看来,滴滴和Uber的区别在于态度,前者抱着谦卑、合作的心态深入当地市场,后者则以挑战者的身份自居,屡屡触碰法律的边缘。这些年,滴滴多是以股权投资进入海外市场的方式曲线出海,而非像Uber那样与当地运营者硬碰硬。

或许投资一家日本出租车运营商会是滴滴接下来的动作,不过联想到此前支付宝因树大招风,遭到日本70家银行集体抵制,滴滴的下一步还是更谨慎些为妙。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文章所涉及判断和结论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经理人分享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