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乐视为例,谈一谈创业公司容易走入的三个思维误区

大概就是2年前,乐视案例成为了国内商学院课堂的香饽饽。教授们拼命为乐视背书,为乐视的生态做出学术解释。当然,我并不认为这些解释是错误的,而是这些解释都是在用概念说明概念。须知,战略怎么说都不会错,要考察的是支撑其落地的组织,文化以及领导力。

和商学院的热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媒体的冷嘲。媒体人似乎更能直接感受到这家公司的危险气质,无论是贾跃亭个人的背景还是乐视被频频爆出的资金链问题,没有任何迹象可以表明,“生态化反”可以走得下去。

媒体人看迹象,学术界看逻辑,分野巨大。时至今日,商学院绝口不提乐视了。

我从个人角度来谈一谈乐视可以给创业者带来的启示,也就是在做战略的时候,一定要避免的三大误区。

第一,不要以为融资能力强,就可以忽略现金流。

我们说战略落地是需要时间的,也就是全新的战略如果想收到成效,就必须要有足够的战略空间。支持其成立的唯一理由就是现金流。变组织、改文化、塑造新型领导力,这些都属于管理变革的范畴,只要是变革,就要能容忍业绩的平静。乐视的第一个问题就在于,忽略了“平静”的必然存在。它造概念的速度和其扩张的速度几乎同步,它错以为舆论的不平静等于市场的不平静,恰恰相反。仅从之前媒体曝出的关于乐视的资本信息,辗转腾挪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现金流的问题的。

这就属于有想法没钱,还要硬做。在任何时候,都要记得现金为王。

第二,不要贪图“生态”,而忘记自己的核心能力

如今“生态”就像是“多元化”的加强版,企业有了些钱,就可以把各种相关不相关的产业用资本手段捏合在一起。

这个想法在理论上成立,是因为万物皆有相关性,如果你硬要找总是能找到的。比如乐视一个做内容版权的公司怎么就做汽车去了呢?硬找出来的理由是,汽车可以成为手机之后下的流行移动终端。当然,用类似的思维还可以说自行车也是终端。在这个逻辑里,什么可以成为终端就显得任性且不那么重要了,这个产品跟企业的实际战略能力可以安全脱节。

“生态”并非大多数人想象中的产品拼牌,其核心更不是资本运作能力。相反,它是原有核心能力进一步演化的结果。也就是说,如果你想打造一个生态战略,一定要先认识自己的核心能力是什么。“生态”和多元化战略最大的不同在于,后者不是寻求产品之间的横向关联。比如,相关多元化中是对价值链的线性控制力,非相关多元化中则是以市场和业绩空间为诉求,产品之间不太会有直接的内在关联。

而“生态”打破了相关和非相关的界限,它是以用户价值为导向,将所有的价值生产环节进行并联。按照传统来说,做冰箱的企业做了空调就是多元化了。但是,冰箱和空调之间没有内在关联,无非就是用户屋子里的两个独立产品。在物联网时代里,这两个产品一定会成为一个用户家庭生活生态中的两个节点,它们之间是依靠某种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生活方式连接在一起的。“电器”成为“网器”的意义就在这里。

但是,做电器的企业做汽车,是不是生态呢?不是。虽然也可以说,汽车是一个电器集成终端,但家电企业的核心能力是无法覆盖汽车制造业的。换句话说,家电企业的核心能力在用户的房间里,而不是房间外。

这就引出了“生态”何以成为现实的问题。生态一定是一个核心能力自我生长的结果,是搭载有核心能力的产品的延伸。乐视的早期核心能力是内容版权,也就是中介公司。因此,如果乐视想做生态的话,一定要内容平台的延伸,而不是短时间内跨入制造业。

乐视做手机和电视尚且不错,正是因为手机和电视是内容的强需求产品,且彼此可以形成互换。比如手机是电视的遥控器,这样的差异化定位就完全避开了其他手机厂商的锋芒。

在这个区间里,手机和电视都是内容产业的属性。但汽车绝不是。起码目前不是。

第三,远离媒体,远离商学院

这可能是大多数国内创业者的思维误区,以为被媒体力捧了就可以呼风唤雨了。我很早之前就写过,创业者要远离媒体,要远离商学院。这甚至不是对创业者而言,而是对所有做企业的人而言。

环境的快速变化决定了领导者要保持始终在一线的状态。所谓在一线,就是要把战略管理和组织管理统统抓起来。这不是集权,而是要亲力亲为。尤其对于创业者,战略管理和组织管理之间的关联度在团队很小的时候,才能感受更深切。

高水平管理是创业公司成功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一个创业公司失败了,它的管理也一定是失败的。有人说,领导者要做的就是三件事“找人,找钱,找方向”,我认为还应该加上一个“抓管理”。事实上,“抓管理”也就把前三项都统筹在一起了,里面包含了战略,也包含了组织。

领导力的结果是领导者给组织带来的活力和业绩,而不是带给媒体的内容和商学院的案例。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郝亚洲
来源:管理学人(ID:guanlixue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