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最后一位国君,又称李后主。李煜做皇帝不咋的,但词的成就很高,是词史上最重要的三大改革者之一(另两位是柳永和苏轼),被称为“千古词帝”。李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韦花间派的传统,特别是亡国后的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为宋词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王国维曾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本文罗列了李煜词作大全,排前面的是亡国后之作,艺术成就很高,远超亡国前的作品。亡国是不幸的,但又恰恰是亡国,成就了李煜在文学艺术上的显赫地位。

1、亡国后作品

1.01

▲ 作于李煜被囚汴京期间,抒发了由天子降为臣虏后难以排遣的失落感,以及对南唐故国故都的深切眷念。全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是千古名句。

1.02

▲ 词中以直抒悲怀领起,继之以一系列鲜明的图景。词中有眼前景,有象征景,有想象景,把他的凄凉之感、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寄寓其中,突出地表现了词人善于捕捉形象的艺术才能。

1.03

▲ 被谱成现代歌曲,由邓丽君唱诵,传遍大江南北。听罢无限哀愁萦绕心中,数日难休。有人说这是李煜的绝命之作,宋太祖闻听此词后认为李煜有反心,遂赐毒酒将其药死。

1.04

▲ 亡国之君在亡国之日,居然“垂泪对宫娥”,而不是“垂泪对先人”,如此昏聩,难怪会亡国,着实让后人发笑。然则后主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毫无半点家国之概念,哪来对先人之愧疚?陪伴他一生最多的,反而是一群宫娥彩女。从这个角度看,李后主倒是很真实,颇有点“一片天真烂漫到底”(金圣叹评李逵语)。

1.05

▲ 此词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它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表面上是伤春咏别,实质上是抒写“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深切悲慨。这种悲慨不仅是抒写一己的失意情怀,而且是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1.06

▲ 本词表现了是作者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这首词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妇人语”的风格,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剪不断、理还乱”,是历来写离愁的上等佳句。

1.07

▲ 全词以“梦”为中心,集中写“空”,笔意直白,用心挚真。全词句句如白话入诗,以歌代哭,不事雕琢,用情挚切,充满了亡国的无限愁恨。有感慨,有追忆,有无奈,有悲苦,这一切因其情真意深而感人不浅,同时也因其自然流露而愈显其曲致婉转。

1.08

▲ 本词借梦境写故国春色,表达了囚居生活中的故国情思和现实痛楚。全词比较鲜明地体现了李煜后期作品的特色:情感真实,清新自然。作者对自己的苦痛毫不掩饰,把自己的人生感慨明白写出,不假饰,不矫情,简洁质朴,有现实感,虽然思想情调不高,但艺术价值不低。

1.09

▲ 这首词书写伤春怀旧之情,上片写春景,并由此引出对过去的回忆;下片写往日的欢欣与今日的凄苦,形成鲜明对比。写得情文悱恻,感情真挚,别有韵味。

1.10

▲ 通过描绘深院小庭夜深人静对断续传来的风声、捣衣声,以及映照着帘栊的月色,刻意营造出一种幽怨欲绝的意境,让人不觉沉浸其中,去感受长夜不寐者的悠悠情怀。寒夜捣衣之声牵动作者的各种离怀愁绪,当是后期作品。

1.11-12

▲ 其一:词人以词调名本意回忆江南旧游,抒写了梦中重温旧时游娱生活的欢乐和梦醒之后的悲恨,以梦中的乐景抒写现实生活中的哀情,表达对故国繁华的追恋,抒发亡国之痛。全词语白意真,直叙深情,一气呵成,是一首情辞俱佳的小词。

▲ 其二:此词正面写悲,通过描写词人思国流泪的情形,表达词人对故国的追恋,抒发亡国之痛。全词描摹细致,语言直朴,有直入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1.13-14

▲ 词人选取春秋两季景色为代表去着力描绘,采取梦幻的形式,将虚景与实景融合为一,借梦境抒情,表达对故国清幽自在的情境和人物的追慕之情。两者所不同处,是色调和情调:前者色暖,后者色寒,前者欢快,后者凄清,由此造成的意境也有所不同。


2、亡国前作品

2.01

▲ 本词描写男女欢爱,一个繁花盛开、月光淡淡的夜晚,一个少女(小周后)与情人(作者本人)幽会的情形。极俚,极真,也极动人,用浅显的语言呈现出深远的意境,虽无意于感人,而能动人情思,达到了王国维所说“专作情语而绝妙”的境地。用现代话说,非常香艳。

2.02

▲ 与上篇为姐妹篇,同是写与小周后约会偷情。前者从少女潜见情郎角度写,本词从情郎往见少女角度写,两首词虽是情趣不同,但却又异曲同工。全词写私情幽会但又不涉低级庸俗,写男女欢情相聚明快而又不失含蓄,语言晓畅,情态自然,描写准确生动,格调也不低下,是李煜前期作品中较成功的一篇。

2.03

▲ 此词描写春宫夜宴歌舞享乐的盛况,是李煜在南唐全盛时期创作的代表作之一。词中形象丰美,情趣盎然,显得俊爽超逸,高雅不凡,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2.04

▲ 此词主要描写宫中声色豪奢、风情旖旎的生活场景,真实地再现了李煜前期的奢华绮丽的生活以及自鸣得意的心情。全词语言精练、细腻、鲜活,声色俱备,神情尽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05

▲ 弟弟入宋为人质不得归,作者深切思念亲人。以离愁别恨为中心,线索明晰,结构浑成,手法自然,笔力透彻,尤其在喻象上独到而别致,从动态写出离恨的随人而远,尤显生动,为人所称。末两句是以春草喻离愁别恨的典范。

2.06

▲ 这是一首秋怨词,通过写思妇想寄书问候远方征夫,却因山重水隔以致音讯难通,表达主人公悲秋伤怀、离情难寄之情,同时表达了词人对入宋不归的弟弟的无限思念之情。

2.07

▲ 本词作于围城而无力回天之际。写景徐徐道来,写情却有突兀之语。全词意境皆由“恨”生,并由“恨”止。在写法上是虚实相生、内外结合,时空转换自然、顺畅,笔意灵活,喻象空泛,直抒胸臆却不失含蓄,柔声轻诉却极其哀婉动人。通篇伤心语,让人不忍卒读。

2.08

▲ 李煜的前期作品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这个时期的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但其仍有一些抒发悲愁情绪的作品,没有后期复杂的情感,只是通过写词即兴抒发内心的情感,本词便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该词对思妇的外貌、形象、神态、表情未作任何描摹,而是侧重于表现出她的眼中之景,以折现其胸中之情,用笔极其空灵。

2.09

▲ 这首词描写一位男子在宴席上对一位奏乐女子的钟情和迷恋,也可说是李煜前期帝王生活的又一实录。词中既有眉目传情的瞬间,又有亲近不得的遗憾。虚实交替,点面结合,使得整首词直接而又不至于太过露骨。虽是写偷欢传情,却能做到戛然而止,乐而不淫。

2.10

▲ 此词写女子秋雨长夜中的相思情意。整首词言词浅近,笔调自然,修饰不多但却清新俊逸,明白直叙但却含蓄蕴藉,篇中处处写愁,但却只见愁意,未见愁字,是写闺怨秋思、雨夜轻愁的一篇成功之作。

2.11

▲ 此词是一曲描写男女欢情的艳歌,此词反映了词人寄情声乐,荡侈不羁的早期生活。全词描绘歌女的艳情冶态,格调不是很高,但不能就此否定其在艺术上、技巧上的成功。而且,如果不是把这首词放在李煜的宫廷生活中去简单理解,应该说这是一首描写男欢女爱的十分成功的作品。

2.12

▲ 全词通篇都是描写饮酒赋诗的闲逸生活,抒发追求及时行乐的思想感情,格调不高。但是这首词以意起篇,以景会意,表现结构上顺畅完整,别具特色。整首词都体现了一种不饰雕琢、自然清新的语言特色。

2.13

▲ 此乃作者在国时闲愁抒闷之作。全词以妇人之恨见妇人之心,以妇人之心见妇人之愁,写景与写情交相辉映,紧密结合,是一曲哀婉深沉的悲歌。

2.14

▲ 本词抒写女主人公春来生怨、倚栏相思的情景。字字不及相思,但字字俱关相思,用形态写心情,用远山喻愁情,笔意清新,淡远幽长,画静而情活。由此可见李煜描摹形态、抒写情性的高妙水平。如此闺情,当是前期作品。

2.15

▲ 这是一首怀思旧好的怨词,当是李煜对已故昭惠后周娥皇(即大周后)的怀悼之作,表现了对故人的追忆思念之情。全词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写得悲切缠绵,充满无奈的惆怅。

2.16

▲ 这是一首闺阁思人之作,写女子相思愁苦,凄凉寂寞,令人不忍,希望她可以在梦中得到安慰。全词以女子的愁情别绪为中心,借景物描写为映衬,假容颜举止为画笔,于相同中见不同,虚实相映、生动感人。虽然思想格调并不高远,但笔意含蓄、手法高妙,艺术上的造诣较高。

2.17

▲ 这首诗可能是悼亡之作,表现了对大周后的怀思之情,悲切缠绵。

2.18-19

▲ 其一:这是《春江钓叟图》的题画词。全词借景寓意,表达了作者追求闲适、隐逸遁世的情趣。从词意上看,此词耽于隐逸、格调不高,当是李煜前期意念消沉的作品。

▲ 其二:这也是《春江钓叟图》的题画词。此词突出了渔父的独立自由,表达了作者追求闲适、向往自由、隐逸遁世的思想情趣。全词借景寓意,意境悠然散淡,语言清丽不俗,可谓题画诗词中的精品。但依然情趣不高,遁世避祸之思照旧。

2.20

▲ 全词以第一人称口吻写成,既有直叙,也有妙喻,通过宫女的感伤情怀侧面地透露出她的不幸身世。词中以柳枝喻人,以“强垂”喻境,喻象别致、生动,手法清新、自然,情景交合,颇为感人。不过,也正因是李煜代抒宫女之情,词中难免有以帝王之眼看宫女之色的庸俗感觉,格调相对不高。


3、存疑争议作品

3.01 作者存疑

▲ 李煜前期并不能真正体味到“失而弥珍”的道理,所以他前期作品虽然怨深愁切,但对生活的底蕴却并未有更深的感触。而只有当他真正体味到一切将失而不能复得进,他方能真正对这一切产生深深的依恋,而这种依恋恰恰是建立在对未来的恐惧和忧虑之上的。由此可见,这首词大概为李煜中期的作品。

3.02 作者存疑

▲ 词的上片写主人公信步闲情、伤春感怀的情形,下片写主人公感慨春去、无以自慰的悲愁情怀。这首词多用白描手法,质朴无华,淡雅疏朗,含蓄悠远。从词风上看,多半是中后期所作。但作者是否李煜仍存疑。

3.03 作者存疑

▲ 全词前直后曲,直笔如平常白话,曲笔如林间幽径,搭配得当,相得益彰。虽情调稍显低沉,但情意真挚,有相当的艺术感染力。从词意上看,悲凉凄苦、怅恨难消,很可能是李煜亡国入宋后的作品。

3.04 时期存疑

▲ 全词由大处着眼,至小处落笔,喻象生动自然,描写细腻真实,艺术技巧纯熟。但是全词哀愁太盛,有流于颓废之嫌,格调不高。创作于前期还是后期,颇有争议。

3.05 来历存疑

▲ 这首词上下两片不是写于同一时期,很可能是在收集整理时由两个半首词合成的。上片以空起,以静收,虚者多,实者少,情绪气氛浓,直言胸臆淡,有空灵透剔之特色。下片只想醉卧不起,但却偏被羌笛惊醒,于是情绪愈发低沉,心情更加郁闷。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